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完整版,亚洲三级欧美,国产精品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 資訊 > 最新動態

政府工作報告連續9年點名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拔節起勢

2025年03月05日 來源:粵港澳大灣區門戶網

[ ]

  2025年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到粵港澳大灣區。自2017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已連續9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大灣區的深厚寄望和殷切關注。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回顧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歷程,習近平總書記在每個重要階段和關鍵節點,都親自領航掌舵、把脈定向。

  202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澳門考察橫琴,深情關切大灣區發展新貌,為大灣區建設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濠江江畔,回蕩著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打開發展新天地、不斷創造新輝煌。”

  海風拂過南海之濱,日月經天,氣象萬千。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外發布第6個年頭,6年來,粵港澳大灣區正從一張藍圖逐漸變為實景,一盤好棋進入佳境。

  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4.79萬億元,經濟規模躋身全球灣區第一梯隊。創新態勢持續向好,發明專利公開量年均增長位列全球四大灣區首位。廣東外貿“成績單”成色更足,首次站上9萬億元新臺階,總量連續39年居全國首位……2024年以來,這片江與海共同創造的區域,又有許多新的驚喜在發生。

  向新而進:產業科技互促雙強

  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熱忱奔赴盛景,著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5年位列全球創新指數第二,廣東區域創新能力連續8年全國第一,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不斷夯實,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藍圖勾勒出萬千可能。

坐落在東莞市的中國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

坐落在東莞市的中國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

  強引領。創新平臺體系建設“硬核”推進,散裂中子源二期、人類細胞譜系、冷泉系統、先進阿秒激光等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工建設,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等“國之重器”先后落地并順利運行,大灣區全鏈條創新平臺體系日臻完善。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創新突破,原生鴻蒙操作系統正式商用,3D平臺設計軟件、高端手術機器人等打破國外壟斷。大灣區科技創新成果“從紙上落到地上”,從實驗室闖入了大市場。

  聚人才。人才優粵卡政策2.0版落地實施,粵港澳人才融通發展走上新臺階。開展外國人才來華工作便利化試點和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認定標準試點,為外國人才在粵工作和生活創造更加友好、更加便利的環境。如今,廣東研發人員達158萬人、約占全國1/7,有效持證外國人才超4.6萬人,全職兩院院士190人。在大灣區,心懷夢想的人們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興企業。大灣區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充分激活創新“源頭活水”。截至2024年底,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約7.7萬家,連續9年位居全國第一;大灣區擁有獨角獸企業累計70家,約占全國五分之一。華為以領先的數字技術賦能千行百業,大疆以卓越的無人機技術和產品暢銷全球,美的以智能互聯的家電產品煥新千家萬戶生活場景……這些企業在長期的市場洗禮中成長為世界級創新型企業,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

  無人機在深圳的樓宇間穿梭,配送外賣。

無人機在深圳的樓宇間穿梭,配送外賣。

  添動力。產業“老樹”“新芽”齊發力,大灣區加快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欣喜看到,鋼鐵、石化、紡織、輕工、燃油車等傳統產業朝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升級,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新興產業表現亮眼,2024年廣東集成電路產量增長21%,占全國18%;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43%,全國每4臺新能源汽車就有一臺是“廣東造”。集成電路、量子通信、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發展如火如荼,全省低空經濟規模1500億元、企業數量居全國首位,“發展新賽道”愈來愈寬廣。在大灣區,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之間的化學反應仍在發酵,還將催化出更多精彩紛呈、關乎高質量發展的故事。

  向實而為:重大合作平臺夯基筑壘

  從繁忙的口岸到林立的高樓,從創新的實驗室到忙碌的產業園區,粵港澳大灣區的“試驗田”——重大合作平臺,處處洋溢著創新實干、與時俱進的氛圍。

  剛剛過去的2024年,是大灣區四個重大合作平臺發展歷程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大灣區重大合作平臺體系框架更加清晰完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交上第一階段發展目標的“答卷”。

  2024年3月1日,橫琴全面實施分線管理、封關運行,“一線”“二線”運行平穩順暢。

  “合作區正式封關運行,標志著新時期‘一國兩制’新實踐正在邁出新步伐。”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區域和產業規劃部部長王福強表示。

  橫琴封關運行后,釋放出更多政策紅利,長遠惠及著琴澳居民企業。

橫琴大橋“二線”通道。

橫琴大橋“二線”通道。

  在廣藥(珠海橫琴)醫藥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振宇看來,分線管理后最大的變化是貨物經“二線”到合作區即可享受出口退稅,可以盡早回籠資金。芯潮流(珠海)科技有限公司總監李石磊表示,可以免征進口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讓公司的日常運營成本得以大幅節省。

  據橫琴邊檢站統計,2024年全年,經橫琴口岸出入境客流超2280萬人次,車流約240萬輛次,年度客流車流均創橫琴口岸成立以來歷史新高。截至2024年底,橫琴登記在冊的澳資企業超6000戶,生活居住的澳門居民超16000人,琴澳一體化格局初顯。

  將視線投向前海合作區,這片熱土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在打造深港深度融合發展引領區的路上一往無前。2024年前海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000億元、增長8.6%,成為全國發展最快、質量最高、效益最好的區域之一。

  在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已入駐匯豐、瑞銀等420家金融機構,并成為港資金融機構進入內地“第一站”。前海管理局常務副局長黃曉鵬表示,前海高度重視與港澳規則銜接,打造新時代“制度創新策源地”和“改革開放試驗田”。截至2024年底,前海已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882項,102項在全國復制推廣,成為引領制度創新的“策源地”。

  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燈會上的《簪花女神》燈景。

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燈會上的《簪花女神》燈景。

  時間推移至乙巳年春節,在南沙舉辦的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燈會火爆全網,吸引著大灣區各城市甚至全國游客慕名而來,感受南沙的活力澎湃。

  “南沙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備,有年輕人鐘愛的草莓音樂節等豐富文化活動,同時也在積極發展低空經濟等新興業態。”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研究院(廣州)助理院長顧正龍表示。

  在南沙,立昇智能駕控系統研發項目建成投產,力箭一號實現我國商業航天企業首次向國際用戶提供發射服務,小馬智行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成為全球自動駕駛第一股及美股自動駕駛領域最大規模IPO。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2024年,南沙新增1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超1300家。

  河套合作區改革與創新并舉,科技和產業協同,小地方做大文章,小空間孕育著大希望。2024年11月,香港特區政府發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河套合作區“一區兩園”的發展規劃完成整體性拼圖,實現戰略協同。在深港協同努力下,河套合作區累計打造了13個專業化園區、供給超80萬平方米高品質科研空間,已吸引集聚440多家科技企業、160多個高端科研項目以及超1.5萬名科研人員。河套這個科技創新的“超級實驗室”,正朝著“世界級科研樞紐”目標,闊步前行。

  向榮而行:雙向奔赴優質生活圈

  “在深圳上班,家住中山,完全可以實現了。”深中通道正式通車后,深圳打工人驚喜發現,大灣區,正在悄悄變“小”,變成“一座城”。

  2024年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相繼開通,極大縮短了大灣區城市群之間的通勤時間。澳門輕軌延伸橫琴線正式通車,澳門進一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

深中通道。

深中通道。

  實際上,過著雙城通勤生活的大灣區人,并不在少數。隨著基礎設施“硬聯通”的發展,大灣區城與城之間的生活圈越來越緊密。

  去年,灣區“大號地鐵”開通實現五城聯動,廣佛南環、佛莞城際與佛肇、莞惠城際實現“四線貫通”,大灣區居民一張地鐵票即可馳騁大灣區。截至2024年底,大灣區軌道交通里程已超3000公里,“地鐵+城際”復合巨型網絡加速推進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建設。

  與此同時,大灣區正不斷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實現縣縣通高速、市市通高鐵。高速公路網絡越織越密,大灣區內地城市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5400公里,路網密度超9.7公里/百平方公里,多元立體交通網日益成型。

2024粵港澳公路自行車賽。

2024粵港澳公路自行車賽。

  “硬聯通”催生著“軟聯通”。而今的大灣區,城市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要素聯通也愈發緊密。

  眾所周知,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一直以來都是大灣區建設的重點難點,這在全國范圍都是全新命題,沒有先例可循。如何打破阻礙市場一體化進程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區域壁壘?如何充實內容、豐富“接口”,推動灣區經濟向縱深發展?千頭萬緒,還需從細微處切入,回歸民生來尋求答案。

  2024年,赴港澳旅游“一簽多行”“一周一行”政策實施,“雙向奔赴”持續升溫;“港車北上”“澳車北上”突破450萬輛次;粵港澳“三地一鎖計劃”正式啟動,粵港“一單兩報”服務應用正式上線;“跨境理財通”2.0升級實施,參與試點的個人投資者數量增長超5.5萬人……在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推動下,如今粵港澳三地人、車、物、資金等各類要素往來愈加便捷與頻繁,一個更加“流動”的大灣區加速成形。

  與此同時,隨著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深入推進,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持續提升。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廣東新發布“灣區標準”54項,在粵執業港澳專業人士超5500名,“港澳藥械通”實現大灣區內地九市全覆蓋,大灣區聯通、貫通、融通范圍持續擴大。

  “接下來,我們將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根本動力,聚焦要素跨境流動、營商環境、民生融合、重大合作平臺等規則銜接重點領域,推動實施更多創造型、引領型改革舉措,不斷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表示。

  拔節生長向晴空,揚帆起航向未來。六年的時光,粵港澳大灣區在探索中奮進,在創新中突破,從藍圖逐步變為現實。站在新的起點上,這片充滿活力的區域將繼續勇立潮頭,駛向更加輝煌的明天。大灣區,正青春,向未來。

  (記者 朱慶琪 黎妙娟 何靜文

  圖源:新華社、南方日報、南方+、南方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委會、大灣區燈會官方、廣東省交通集團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东省| 比如县| 弥勒县| 来宾市| 兰坪| 高邑县| 台南市| 长武县| 梅河口市| 嘉祥县| 潢川县| 南开区| 綦江县| 德兴市| 新平| 武义县| 从江县| 贵港市| 临猗县| 汝阳县| 彭阳县| 呼玛县| 乌拉特前旗| 龙岩市| 利津县| 湘潭县| 绵竹市| 景宁| 胶州市| 托克逊县| 贺兰县| 焦作市| 理塘县| 墨玉县| 延川县| 安西县| 唐山市| 鲜城| 阿瓦提县| 黑河市| 伊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