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剛剛開啟,經濟排頭兵廣東吹響了新一年奮進號角。1月15日,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進一步拓展經濟縱深,加強區域合作、省際合作,更大力度推動廣東創新技術、優質產品對接服務全國市場,再造發展空間新優勢。
2024年是廣東改革發展歷程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拓展經濟縱深,正是廣東“走在前列”的后勁所在。過去這一年,在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背景下,廣東堅持內外雙向發力,深化對內經濟聯系,省際合作“朋友圈”越來越大、“含金量”越來越高,切實扛起經濟大省挑大梁的責任擔當。
融圈:戰略疊加穩“大盤”
2024年,廣東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預計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邁上14萬億元新臺階,連續36年居全國首位。
在依然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中,廣東何以穩住大盤、勇挑大梁?主動融入全國發展大局,發揮區域重大戰略的疊加效應是重要抓手。尤其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攜手,更是強強聯合,更能推動廣東穩步拓展經濟縱深。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強化粵港澳大灣區與國家區域重大戰略的對接聯動。
聯通粵港澳大灣區的港珠澳大橋。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肖渭明在今年1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024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動力引擎作用持續增強,占全國經濟增量的比重保持在40%以上。
京津冀與大灣區,緊密對接。在2024年舉辦的第136屆廣交會上,北京、天津、河北參展規模均創新高。其中,截至2024年11月5日,北京交易團累計成交金額較上屆增長17.86%。
長三角與大灣區,相向而行。2024年前8月,廣東在安徽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447個,實際到位資金908.8億元,到位資金總量在各省市區到皖投資排名第四位。2024年10月,“浙里同行,粵向未來”浙江省—大灣區共享時代機遇合作促進大會在深圳舉行,期間多個重大項目順利簽約,累計金額達百億元。
當然,廣東的“群聊”,遠不止在我國東部。通過深入推進東西部協作,廣東合作觸角早已延伸至廣西、貴州等西部省份。據統計,2021年至2024年,廣東在黔累計投資項目2928個,投資總額5940.23億元,廣東已成為貴州省外投資的第一來源地。2024年前三季度,廣東企業在廣西投資項目619個,投資總額達1416億元。
沿著廣東拓展經濟縱深的足跡,將目光轉向東北,廣東與黑龍江的合作也格外熱絡。自2017年以來,按照國家部署,廣東、黑龍江持續深化對口合作,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東北全面振興戰略協同聯動。截至2024年11月,深圳與對口合作城市哈爾濱累計實施合作項目119個,計劃總投資1136.8億元,完成投資410.4億元。
再將視野拉遠,陜西、甘肅等西北省份也成為廣東拓展經濟縱深的重要節點。2024年7月,“粵貿全國”廣東-甘肅經貿合作交流會上,11個項目簽約,金額達18.1億元。2024年9月,投資陜西·西安都市圈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高質量發展投資推介會在深圳舉行,23個項目現場簽約,合同總金額達117.94億元。
打破區域壁壘,促進要素流動,廣東省際合作蛋糕正越做越大。
破圈:攜手向新謀“進”勢
“穩”是大局,“進”是大勢。如何激發“進”的動能?產業必須突破“舒適圈”。
2024年,廣東省際合作既有量的增長,更有質的提升,尤其通過三招,提升了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實現向“新”求“質”。
第一招,制造業有序轉移,“轉”出升級新空間。強大的制造業是廣東發展的底氣,也是全國各地實體經濟崛起的助力。
在湖南省郴州市桂陽縣的湖南(廣東)家居智造產業園里,借助智能化生產,曾經耗時15天的一道工序,現在5分鐘就可以完成。
該產業園是湖南省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首個產業鏈整體招商落地的家具產業項目,到2025年,入駐企業預計超過100家以上,年產值超過300億元,將成為桂陽當地經濟新的增長極。
類似的產業合作模式在廣東還有許多例子。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薩表示,制造業轉移既促進了東部地區產業轉型,也帶動了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廣東東莞正是利用家居等傳統制造業轉移到湘西湘南后騰出的空間,建成了一批高技術產業園區,其中道滘數智園全面達產后預計貢獻年產值逾66億元。
廣東省際產業合作已從簡單的單向轉移承接的1.0階段,邁向產業鏈、創新鏈多元協同的2.0階段,帶動西部地區經濟水平逐步提升。如華為、廣藥集團等多家廣東龍頭企業已在四川設立創新中心、研發基地等。
第二招,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合作發展新興產業。縱觀2024年廣東跨省合作項目,新興產業站“C位”。
如京津冀粵機器人項目資本對接暨產業鏈招商活動成功舉辦;東莞濱海灣新區與上海技術交易所共同設立上海技術交易所全球跨境技術貿易(大灣區)中心,構建大灣區人工智能跨境技術交易樞紐;鄭州市低空經濟政策發布暨低空產業推介會在深圳舉行,共簽約11個項目,簽約金額118億元;廣州億航智能與安徽合肥聯手打造的智能城市空中交通樞紐港正式落成,并與重慶長安汽車圍繞飛行汽車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等。
億航智能的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進行飛行演示。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我們正處于新經濟、新制造的轉折時期,科技創新創業是當下大變局的曙光。”被稱為“大疆教父”的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在2024年3月的“科創引領 區域協同 對接大灣區服務湖北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說道。該大會在廣州舉行,簽訂投資項目40個,涵蓋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領域,總投資額高達371.76億元。
第三招,深度融合互相促進,推動傳統產業煥新提質。新舊動能轉換,是雙輪驅動的過程。
合力推動傳統能源智能化。山西是廣東煤炭的主要供應地,2024年,華為在山西太原建設的礦山軍團全球總部項目宣布主體完工,助力山西煤炭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推動了廣東智能制造的發展。
合力推動傳統農業現代化。廣東是全國最大的糧食主銷區,東北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兩個區域的農業合作過去以單純的產銷合作為主,如今又有新思路。第21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吉林成為廣東“南品北上、北品南下”省際農業合作“朋友圈”新成員,達成市場體系、生產車間、儲存云倉、科研平臺全面共享,實現農業合作向全產業鏈方向發展。
從“騰籠換鳥”到“鳳凰涅槃”,通過省際合作,廣東前進的動力更加強勁,在全國發揮更大的作用。
拓圈:雙向投資引“活水”
2024年,一場場活動亮點十足,一個個項目含金量滿滿,折射出廣東拓展經濟縱深的魄力與潛力。
而更大的潛力,還要向更遠處挖掘。廣東與各省市區持續加強對外貿易合作,舉辦300場“粵貿全球”境外展,“粵貿全國”系列展會成交金額約600億元,將“朋友圈”拓展到海外。
向南拓。2024年9月,裝載著湛江、深圳、海南三地內外貿貨物的“南航757”輪船自廣東湛江港啟航,途經海南洋浦港、深圳蛇口港,前往多個亞歐國家,標志著由三地海關聯動三地港口打造的“并行港”物流模式成功落地。同月,第21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廣西南寧舉行,廣東共有133家企業參展,助力東盟穩居廣東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推動雙方每年進出口近2000億美元。
向北拓。龍粵共同深化對俄經貿合作——舉辦黑龍江-廣東對俄經貿合作推介會;召開搭建龍粵俄國際貿易服務平臺座談會;成立龍粵俄城市旅游聯盟;舉辦首屆東寧市“龍粵俄”地方經貿合作對接會,16個項目現場簽約,項目計劃總投資額16.12億元;近40家廣東企業赴哈爾濱參加第八屆中俄博覽會。2024年前4月,廣東對俄羅斯進出口409.7億元,其中,出口337.9億元,同比增長4.1%。
省際合作是雙向賦能,是互利共贏,在推動廣東外貿穩步增長的同時,也助力其他省市區拓展更大的國際市場。
2024年,廣東舉辦多個展會活動,鏈接全球資源,引入資金“活水”——第136屆廣交會達成出口意向成交額249.5億美元;第26屆高交會意向成交金額超1200億元,吸引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5000家知名企業與國際組織參加;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共達成簽約項目1933個,資金總額2.26萬億元。作為中國最大的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貿港也多次在廣東舉辦招商引資推介會,向國內外企業遞出“橄欖枝”。
穩有根基,進有動力,廣東的“朋友圈”還在不斷加碼。實干篤行,向縱深處拓展,離“再造一個新廣東”的目標又更進一步。
(統籌 何靜文 策劃 黎妙娟 郭姍 記者 張治伊)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