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粵港澳,數說大灣區,本期的關鍵數是1306。
4月15日,第137屆廣交會在廣州啟幕。1306,這是今日開幕的第137屆廣交會展品類目總數。對比2012年第112屆廣交會的1138種展品,凈增168種。
13年間,廣交會的展品都發生了哪些新變化?背后又體現了“中國制造”的哪些新趨勢?
為了直觀地展現差異,我們將兩屆共計2444種展品,化作實體卡片。藍色卡片,代表本屆廣交會展品。紅色卡片,代表2012年廣交會展品。
我們逐一對比發現,有668件展品維持不變,數量超過一半。這些商品,大多是日常生活的基礎用品。例如,“顯示器”“排氣扇”“木門”“餐具”等等。
那有什么是變化的呢?
我們發現,相較于2012年廣交會的展品,本屆廣交會新增了403種,替換了235種。
增減背后,我們找到了“中國制造”的三個新變化。
變化一:產品更“高端”
從被替換的235種產品來看,不少高能耗、高污染的傳統產品已被剔除,例如“水泥攪拌車”“電焊機”等等。
取而代之的,是代表中國新質生產力的高端制造產品:“智能穿戴”“智能控制系統”“云平臺”“車聯網服務”“新材料”等等。
這場騰籠換鳥的產業演進,正是中國制造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真實足跡。
變化二:場景更“精準”
比如,同樣是汽車相關,在2012年廣交會,展品僅包括“汽車音像系統”“行駛轉向及制動零件”“汽車電器及零件”等大分類。
而如今,你已可以輕松找到“安全氣囊”“電動車窗”“無人駕駛系統”“電子導航”“倒車雷達”“移動TV”等一系列的精細化產品。
這種精耕細分賽道的策略,既拉高了產品技術門檻,更直擊海外采購商的多元需求痛點。
變化三:科技更“溫暖”
從本屆廣交會新增的403種產品來看,提升日常生活質量已然成為了中國產品的一大發力方向。
小到“嬰兒濕巾”“兒童電話手表”,大到“家政服務機器人”“養老助殘機器人”“講解導引機器人”,技術創新正滲透進生活的每個細節。中國制造鉚足了勁,就是要讓老百姓日子過得更加舒坦。
從1138到1306,這不僅是數字的增長,更是“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的生動寫照。透過廣交會展品十三載的變遷軌跡,從傳統到創新,從基礎到高端,我們清晰觸摸到中國產業發展的堅實底氣和破浪前行的信心。
統 籌:李 琳
監 制:朱 景
策 劃:趙佐燕、陳俊昊(實習)
剪 輯:羅淵
設 計:汪婉瑩
校 對:賴玉清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