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內貿集裝箱戰場連續衛冕16年的廣州港,正在上演戰略轉折——2025年一季度外貿箱量首超內貿箱量。
驚人轉折背后,是“內貿老大”要換賽道,還是“內外貿雙核”的協調發力?其實,面向海洋、經略腹地,是這場轉折的動因。“對內”延伸的經濟腹地與“對外”遠洋的出海貿易,是港口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對廣州港而言,雙核發力,經濟腹地越廣,開放高地越高。
外貿逆襲:
從“陪跑”到“并跑”
廣州市港務局提供的信息顯示,1—3月,廣州港集裝箱吞吐量652萬標箱,同比增長7.02%,其中外貿箱量以22.48%的增速強勢突圍,首次超越內貿。南沙港區是硬核支撐,外貿集裝箱吞吐量飆升22.55%,成為增長引擎。
與此同時,廣州港外貿貨物吞吐量分別同比增長16.88%,南沙港區外貿貨物吞吐量實現22.33%的高位增長。(以上數據均為快報數)
廣州港內貿業務長期占據主導,是大家的一種普遍認知。連續16年全國第一,內貿箱量引領全港的集裝箱增長,但今年,外貿突然發力,看似偶然,實則不然。廣州港一直是全國最大的糧食接卸港,近年來又成為車厘子和榴蓮進口“大戶”,外貿商品汽車增長迅猛。
這是廣州港的里程碑事件。
航線爆發:
174條外貿航線碾壓式增長
逆襲絕非偶然。
2月,隨著“東方迪爾潘”輪靠泊南沙,中泰CHL2航線正式開通,從南沙出發4天直達泰國林查班,為外貿企業打通了一條高速通道。一季度,廣州港新增美東、美西、東南亞等多條航線,外貿航線總數飆升至174條,遠超原定“十四五”目標(150條),成為“一帶一路”上航線最密集的港口之一。
航線爆發,全球運貨成為可能。
一季度,一連串數據支撐了港口的這種變化:
南沙港區外貿鋼鐵暴增165%
外貿大豆直接翻了7倍多(+776%)
外貿煤炭接近翻倍(+97.3%)
外貿商品汽車、集裝箱也保持20%+的增長
港口部門還專門組團到西班牙、葡萄牙,和巴塞羅那港、里斯本港“談生意”,要在“一帶一路”港口投資合作、綠色港口、智慧物流等領域搞深度合作。
把“出海口”搬到內地
湖南貨5天到越南
光有航線還不夠,廣州還玩起了“空間魔法”——直接把出海口“搬”到內地企業門口。
湘粵非鐵海聯運開通“海絲電商快線”,湖南貨1天到南沙,5天到越南,7天到泰國:
湖南企業出口商品裝箱后可在湖南省廣州港布局的任一物流節點(株洲、岳陽、衡陽、懷化等地)搭乘到廣州港的往返點對點直達專列,1天即可抵達廣州港南沙港區,通過南沙港區一體化運營的南沙港南站無縫作業裝船,實現湖南發貨5天抵達越南海防、7天抵達泰國林查班等東南亞地區,為“湘品出海”打造了一條高時效、低成本的海絲黃金通道。
柳州內陸港剛揭牌,貨物鐵路直達南沙,再轉外貿航線全球發貨:
通過柳州至南沙港海鐵聯運班列,柳州當地出口貨物可經鐵路直達南沙港區,然后搭乘廣州港174條外貿航線通達全球;
"三港一航"快線(廣州+上海+天津)比陸運省65%成本:
3月底,江海聯運取得新突破,廣州港、上海港、天津港、安通控股聯手打造“三港一航”海上高速FAST航線成功首航,通過航運網絡貫通環渤海、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家戰略區域,其中“上海-廣州”航線投入3條2.8萬噸運力船舶,實現3天高頻次快航,與傳統陸運相比,海運物流成本大約降低65%。
目前,廣州港已經在泛珠三角布下35個內陸據點,39條海鐵聯運班列,相當于在內陸建了一個"隱形港口網絡"。
支點:南沙
在外貿箱量首超內貿箱量的同時,另一個節點同樣再次掀起討論。4個月前,南沙港區吞吐量突破2000萬標準箱。
單一港區突破2000萬標箱,全國只有上海洋山港能做到;
外貿箱量占比50%,這種“內外貿五五開”的格局在全球都少見;
每分鐘吞吐40個標箱,如果把這些箱子連起來,能繞地球3圈。
在外貿箱量首超內貿箱量的這一節點,南沙港區外貿貨物和外貿集裝箱吞吐量實現22.33%和22.55%的高位增長。隨著南沙港區外貿班輪航線網絡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泛珠三角進出口企業開始選擇在南沙港區開展業務。
奧馬冰箱在南沙港的出口量從2000標箱暴增到22萬標箱,省下的運費讓總裁直呼“真香”, TCL直接把年產能800萬套的空調基地建在南沙,“蹭”港口紅利。
據廣東奧馬冰箱有限公司(下稱“奧馬冰箱”)總裁姚友軍估算,貨物從南沙港出海,每柜有100-150美元的優勢,“對于我們這種采用ODM經營模式,物流成本高于制造成本的出口型企業,這非常重要。”奧馬冰箱生產基地位于中山南頭鎮,在南沙港區的業務由最初的2000TEU出口貨物,到如今已經實現了110倍的增長,2024年的出口規模已高達22萬TEU。南沙在奧馬的出口占比,也從最初的10%躍升至2024年的97%。“未來預計每年還會有10%-20%吞吐量的增長。”姚友軍說。
此前,TCL空調廣州智能制造產業園在南沙奠基,投產后將實現每年800萬套的年產能。新工廠將優先滿足國際市場和華南地區的訂單需求。已有中山空調工廠的TCL,依然選擇在鄰近的南沙建設新工廠,能夠輻射其主要市場的南沙港區是重要考量因素。
廣州港的這次變局,絕非偶然。從"內貿霸主"悄然轉型為"內外貿雙核"的超級港口。隨著RCEP深化和“一帶一路”推進,這個千年古港口的“第二增長曲線”,才剛剛開始。
(記者 柳時強 任燚)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