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完整版,亚洲三级欧美,国产精品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大圖新聞

廣東何以坐擁9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2025年03月10日 來源:南方日報

[ ]

  在3月6日舉行的廣東代表團開放團組活動上,省委書記黃坤明透露,2024年,新能源產業成為廣東第9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2023年印發的《廣東省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產業營業收入突破1萬億元,如今廣東提前一年實現目標。

  廣東新能源產業為何能快速進階萬億級產業集群?擁有9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廣東是如何做到的?第10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將會是誰?

  新能源破“萬億”,密碼在哪?

  風電、太陽能、鋰電池、氫能、核能、智能電網……在廣東,新能源產業內涵豐富。新能源產業集群快速突破“萬億級”,廣東做對了什么?

  深入布局、協同前進;頂層設計、技術穿透;市場驅動、生態共生——這是廣東的“密碼”。

  早在2020年,廣東就將新能源產業列入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制定《廣東省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確定“2025年營收突破7300億元”的目標。到2023年再度加碼,確立2025年實現“萬億級”的產業愿景。

  在長達五年的長線布局中,資源要素迅速向新能源產業匯聚,產業集群迅速形成。

  以氫能為例,僅佛山南海一地,就已集聚150多家氫能企業和機構,計劃投資規模超600億元,是國內唯一具備燃料電池及系統八大關鍵零部件產業鏈的縣級區域。

  依托廣東強大的制造業實力與研發能力,從研究機構到一線企業,各方持續攻堅,戰勝了一個又一個技術上的“卡脖子”環節——

  陽江的明陽智能通過數字方式研究臺風的走向和強度,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漂浮式風電平臺“明陽天成號”,成功扛住了臺風“摩羯”的考驗;佛山的蒙娜麗莎推動了全球首條陶瓷工業“氨氫零碳燃燒”技術示范量產線投產,為氫能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憑借強大的工業基礎和豐富的經濟業態,廣東為新能源產業貢獻了大量的市場需求和應用場景,也與其他萬億級產業集群形成協同效應。

  在汽車產業,廣汽埃安大規模使用“光伏+儲能”,其智能生態工廠車間屋頂上方鋪滿了太陽能電池板,在光照充足的條件下能滿足工廠日常50%的用電需求。

  在家電產業,格力電器近期取得了“光伏空調”的專利,直接將光伏系統與空調對接,實現了發電與制冷的一體化。

  集群與集群的協作,助推了廣東新能源產業的持續躍升。

  必須清醒地看到,在資源利用效率、能源基礎設施、產業鏈協同和標準體系的建設上,廣東的新能源產業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但隨著萬億元規模的突破,從“政策輸血”轉向“市場造血”,從集群成鏈到生態共生,廣東已經布下“先手棋”,新的突破近在咫尺。

  9個“萬億級”,如何做到?

  擁有9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廣東得益于政策機遇,也得益于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耦合。

  立足資源稟賦,搶抓機遇飲“頭啖湯”,是廣東產業發展的起點。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從“三來一補”起步,率先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打下制造業基礎。在此過程中,電子信息、輕工紡織、家電等多個產業逐步積累技術、資本和產業鏈資源。

  梳理廣東制造業圖譜,你會驚嘆門類之全。這里有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15個行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一,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速形成。

  這造就了產業鏈的“超強黏性”,也是產業集群發展的關鍵支撐。

  珠三角可謂供應鏈效率的“天花板”。以汽車產業為例,一塊新能源電池,從深圳的電池管理系統研發、惠州的電解液生產到肇慶的電池組裝,全流程可在150公里半徑內完成。

  這種“門對門”的協作模式,使廣東制造業在響應速度上優勢巨大。

  當我們再梳理九大萬億級產業集群,更會看到廣東“沖出中低端、搶占制高點、制勝新賽道”的決心。

  廣東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持續投入進行科技攻關。2024年廣東研發經費預計突破5000億元,區域創新能力連續8年全國第一,“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連續5年位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

  有為政府也正與有效市場協作,引導、布局產業進一步做大。廣東出臺系列針對性產業政策,大力發展“雙十”產業集群、培育未來產業集群等,為產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撐。

  而廣東的另一優勢,是高水平的區域協同。

  地處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交匯點,廣東充分發揮粵港澳三地綜合優勢,進一步通過政策紅利激活大灣區發展勢能——自貿區制度創新降低企業成本,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推動技術共享,廣深港澳科創走廊串聯起深圳南山“科技極”、東莞松山湖“智造極”。

  同時,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和廣大縣域蘊含著巨大潛力。超1.2億常住人口的市場腹地,也為產業發展提供龐大內需。

  下一個“萬億級”會是誰?

  今年1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省大灣區辦主任艾學峰表示,廣東要培育發展“生力軍”,將集成電路、新型儲能、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產業打造成新的萬億級、5000億級產業集群。

  縱觀未來產業布局,廣東眾多產業集群有望突破“筑基期”,劍指“萬億俱樂部”。

  首先是集成電路。

  總體來看,廣東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呈現“3+N”產業發展布局,全省基本形成以廣州、深圳、珠海為核心,帶動佛山、東莞、中山、惠州等地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

  根據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廣東集成電路產量增長21%、占全國的18%。今年廣東將實施“百鏈韌性提升”專項行動,深入推進“廣東強芯”、核心軟件攻關等工程,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第三極。

  緊跟其后的是新型儲能產業。

  近年來,廣東新型儲能產業跑出“加速度”:比亞迪、億緯鋰能、欣旺達、鵬輝能源等電池龍頭企業紛紛投身儲能賽道,鈉離子電池、固態電池等儲能電池技術加速突破,工商業儲能系統應用加速落地,氫能產業加速布局。

  去年底,國家新型儲能創新中心獲工信部批復落地廣州,這是我國新型儲能領域唯一的制造業創新中心,廣東在全國的地位可見一斑。

  2023年初印發的《廣東省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達到6000億元,年均增長50%以上;到2027年,全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萬億元,裝機規模達到400萬千瓦。

  再就是低空經濟產業。

  廣東低空經濟集聚了全國30%以上產業鏈企業,擁有上下游全產業鏈生態,并已基本形成廣州、深圳、珠海“三核聯動、多點支撐、成片發展”的低空經濟產業格局,培育出大疆、億航智能、小鵬匯天、極飛科技等一批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集群加速發展。

  去年5月發布的《廣東省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提出,力爭到2026年,低空經濟規模超過3000億元。

  廣東有望依托“空域改革試點+硬科技突破+豐富應用場景”,復制新能源產業集群布局的成功經驗。

  誰將下一個進階“萬億俱樂部”,讓我們拭目以待!

  (記者 李赫 葛政涵 張子俊 賓紅霞 李秀婷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南县| 公安县| 鄢陵县| 金山区| 日土县| 改则县| 吉隆县| 如东县| 隆子县| 长阳| 象州县| 沿河| 龙井市| 新民市| 五家渠市| 凤山县| 道真| 平度市| 南岸区| 沧源| 微山县| 宣威市| 华安县| 农安县| 黄石市| 永修县| 响水县| 五大连池市| 介休市| 南陵县| 澄城县| 石屏县| 辉县市| 峡江县| 宜州市| 沽源县| 太和县| 横峰县| 嘉荫县| 星子县| 屏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