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全面落實民營企業座談會精神,一視同仁對待各種所有制企業,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泵駹I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浉郯拇鬄硡^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這里的民營經濟發展一直備受矚目,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一個個產業巨頭從粵港澳大灣區拔地而起。在國家政策的不斷加碼支持下,粵港澳大灣區以“硬聯通”夯實創新底座,用“軟聯通”打破制度藩籬,為民營企業架設起串聯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超級走廊”。大灣區民營企業的躍遷之路,正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生動注腳。
大潮起于微瀾
“民營企業是伴隨改革開放偉大歷程蓬勃發展起來的?!?/p>
四十多年前的珠江兩岸,顯像管中跳動著模糊的彩色像素、注塑模具前整齊擺放著待出口的玩具、一臺臺縫紉機里踏出改革開放的節奏……勞動密集型產業與傳統產業拼合而成的“世界工廠”里,“三來一補”的民營經濟圖景初具規模,逐步發展成體系完整的制造基地。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粵港澳大灣區正勇攀價值鏈高峰:華為、中興的通信設備穩居全球行業前列,大疆在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所占份額近八成,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連續多年領跑全球,美的家電規模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順豐躋身全球最具價值物流品牌前十榜單……民營經濟越發達的地方,地區經濟越具有活力,可以說,粵港澳大灣區的崛起,離不開民營經濟的有力托舉。
揚帆須借勁風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強調,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抓實辦好。2019年2月18日,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大灣區建設在黨和國家的謀篇布局下開始全面推進。
雖面臨“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特殊背景,得益于悠久的民營企業發展歷史和豐厚的對外開放經驗,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營商環境最優、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2023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為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厚植吸引國內外投資興業的沃土,提供重要指引、明確發力方向。近年來,《佛山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若干措施》《東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廣州市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條例》《珠海市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若干措施》等相繼發布,聚焦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堵點、難點”,以真招實策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據天眼查數據顯示,大灣區民營企業數量已從2013年的139.06萬戶增長至如今的880.37萬戶。
破浪當立潮頭
明者因時而變。從3C代工到高精尖技術研發,大灣區民營企業總是能在關鍵時刻抓住變革風向。
據了解,2023年大灣區研發投入強度超3.4%,高于德國、日本2022年的水平(3.14%、3.26%),接近美國2022年的水平(3.45%)。而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GII)報告中,“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已連續五年蟬聯全球第二位??梢哉f,大灣區蘊藏著無限的科技創新發展潛力。
在肇慶,寧德時代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實現了在生產每組電池耗時1.7秒的速度下僅有十億分之一的缺陷率,同時將勞動生產率提高了75%,將每年的能源消耗降低了10%。
在廣州南沙,美的集團利用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從自動化工廠向端到端互聯價值鏈的轉型升級,勞動效率提高了28%,單位成本降低了14%,訂單交付期縮短了56%。
當前,大灣區民營企業正合力抓住創新機遇,趁勢而為,多方位突破技術限制、優化升級產業鏈條,迎浪而上、勇立潮頭。
潮涌海闊,天高地迥。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p>
站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交匯點,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國際一流灣區的宏偉目標,粵港澳大灣區民營企業既需保持“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更應鍛造“抗壓性”更強的產業韌性、“含新量”更高的科技成色,以“敢為天下先”的魄力,在珠江潮聲中續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灣區答卷。
統 籌:李 琳
監 制:朱 景
策 劃:胡澳靖 趙佐燕
剪 輯:張琪達 趙佐燕
設 計:楊晨悅 趙佐燕
校 對:陳學德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