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亞洲規模最大的冬季綜合性運動會,剛剛過去的哈爾濱亞冬會以“冰雪同夢,亞洲同心”為主題,留下了34個代表團創紀錄的參賽規模。
在現場采訪的10天里,南方+記者親身感受到了冰雪運動的激情與活力,也見證了這場亞洲頂級冬季綜合性運動會的獨特魅力。
2月7日,哈爾濱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開幕,主火炬塔點燃。南方+記者 姚志豪 攝
從科技賦能的開幕式到綠色低碳的賽事運營,從文旅融合的城市魅力到區域協同的高效辦賽,亞冬會通過將冰雪運動與城市文化相結合,為哈爾濱帶來文旅消費新熱潮的同時,也為這座城市留下一筆寶貴的遺產。
2025年11月,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在廣東、香港、澳門舉行,亞冬會的多項成功做法,也為十五運會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
如何打造令人難忘的開幕式?
在全球體育產業蓬勃發展的當下,重大綜合性體育賽事已不僅是運動員的競技舞臺,更是展示國家科技實力、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窗口。
科技創新能夠提升賽事的觀賞性、保障賽事的專業性、優化賽事的體驗感,為賽事注入全新活力。因此,歷屆重大綜合性體育賽事始終站在科技創新的前沿,本屆哈爾濱亞冬會也不例外。
“AR搭建”的滑雪跳臺、裸眼3D“全景地屏”、光色變幻“雪花穹頂”??開幕式現場,記者感受到的十足科技感,都歸功于主舞臺背后的那塊超長大屏。
然而在籌備之初,主創團隊面對著極大的挑戰:受場館條件限制,傳統開幕式中常見的地面升降、空中威亞等元素無法施展,如何在有限條件下打造一場令人難忘的開幕式?
科技的助力,不僅提升了開幕式的觀賞性,也讓體育元素更加生動和震撼。新華社發
亞冬會開幕式總導演沙曉嵐給出答案:“我們主創團隊設計了一塊靈動的屏幕,依靠它來完成全部舞美。”
這塊超長大屏運用了先進的LED顯示技術,所有背景及裸眼3D圖像、舞美都靠屏幕展示完成。同時,這塊大屏將虛擬場景與現實舞臺無縫對接,構成 “超視距” 舞臺觀演效果和“多維度”立體空間,為觀眾打造出全景沉浸式的觀影體驗。
科技的助力,不僅提升了開幕式的觀賞性,也讓體育元素更加生動和震撼。
哈爾濱亞冬會的科技底色,既體現在開閉幕式震撼的視覺效果中,更是可觸可感,遍布賽場內外的每一個角落。
冬季運動會的舉辦往往伴隨著賽事舉辦地極寒的自然環境,這對賽區氣象監測而言,無疑是一場“大考”。
為滿足賽事方的需求,氣象部門以主城區為核心,輻射周邊交通干道,建成3部相控陣雷達、10套交通氣象站以及哈爾濱117套氣象觀測設備,形成了嚴密的氣象監測站網,為冰上運動保駕護航。
在亞布力雪上賽區,氣象部門新建了37套氣象觀測設備,以實現“分鐘級、百米級”的精細氣象預報。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賽場,記者見到了一套設置在賽道附近的便攜式自動氣象站——這套白色的裝置,外觀看上去很像攝影記者使用的三腳架,只不過更為龐大一些。設備的頂部是一個風向標,用于測量。
賽時,這里的平均風速需嚴控在3米/秒以內,想要比賽順利進行,就需要把復雜的氣象數據可視化。第九屆亞冬會氣象臺聯合哈工大團隊研發了賽道風場超精細圖像測速技術,每0.033秒就能捕捉上萬個點位的瞬時風速,為教練員和運動員提供了更精細化的數據服務,實現復雜流場的動態解析。
綠色低碳理念的落實同樣需要有科技保障。
本屆亞冬會改變了過去燃煤、燃氣傳統能源供電方式,立足黑龍江省本身豐富的風力等自然資源,全面開發使用綠色清潔能源,滿足賽時各個場館的用電需求,在亞冬會史上首次實現綠電100%全覆蓋。花滑賽場,一臺藍白相間的澆冰車在比賽間隙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它在場內穿梭行駛幾分鐘后,冰面便變得平整,以供下一組選手更好練習。不同于以往的燃油澆冰車,這種環保、節能又高效的新型電動澆冰車大大提高了效率,也與“綠色辦賽”的原則更契合。
廣州白云機場的十五運會宣傳畫面。資料圖片
亞冬會上科技賦能的廣泛應用,展現了體育賽事與創新技術的深度融合,這也讓人不禁對粵港澳大灣區即將舉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充滿期待。
作為中國科技創新的高地,粵港澳大灣區將如何借助自身優勢,打造一場“智慧全運”?此前,廣州體育館作為十五運會首個完成聯合竣工驗收的場館,在改造后已全面“數字化升級”,實現智慧場館平臺化、運營決策數字化、無人值守自助化、訓練輔助視頻化,有效地對場館的賽事管理進行創新。
對于一項綜合性賽事,開幕式上的點火儀式往往最受關注,其創新手段將直接展示舉辦地的文化和技術實力。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開幕式總導演郎昆曾劇透:“開幕式將從點火儀式、文體表演等方面創意呈現粵港澳三地特色,并借助大灣區創新科技力量,實現‘科技+體育+文化’的深度融合,向全世界展示新時代中國和粵港澳三地的文化魅力、創新活力。”
如何為游客提供最佳體驗?
亞冬會不僅是亞洲健兒的競技場館,更是城市文化的展演空間。當亞冬會遇上春節假期,這一高關注度的國際性綜合賽事,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和觀賽人群。
賽事之余,記者在中央大街,隨處可見手拿冰糖葫蘆和馬迭爾冰棍的“南方小土豆”。
據相關數據顯示,2025年1月1日至2月9日,哈爾濱市累計接待入境游客42.4萬人次,同比增長145.1%。2025年春節期間8天累計接待入境游客10萬人次,同比增長144.7%。
跟著亞冬會來“爾濱”,已經成為剛剛過去的冬天的文旅新風尚。
利用這個機會,哈爾濱積極發揮體育賽事的帶動效應,創新消費場景,豐富消費供給。大街上隨處可見的亞冬元素、城市中兼容并蓄的建筑風貌、地鐵站里鋪滿丁香花瓣的“亞冬會主題車廂”??與黑龍江、哈爾濱相關的文旅元素滲透至賽事每個角落。
在世界上最大的冰雪主題樂園冰雪大世界內,高28.5米,匯聚著哈爾濱市花丁香花和雪花元素的火炬塔引人注目。白天它與其他冰建融為一體,晚上它用燃燒的火焰與流光溢彩的燈火相映成趣。
在亞冬會賽時的7天里,火炬塔成為冰雪大世界園區之內最受歡迎的地標,眾多游客爭相前來、打卡拍照。
亞冬會吉祥物深受大家的喜愛。新華社發
在亞冬會的加持下,黑龍江的文旅消費市場也持續升溫。作為亞冬會期間最火的形象,吉祥物“濱濱”和“妮妮”穿上了運動服、潮流帽衫、花棉襖、軍大衣??300天內共有2279款特許商品面世,已在全國范圍內開通線下店面332家,線上平臺5個,預售額高達6.09億元。
為更好滿足游客對于冰天雪地的探索,結合當地特色推出的旅游線路也在賽前趁熱打鐵推出。“跟著賽事去旅行”的12條精品旅游線路,將冰雪運動、文化體驗與城市風情完美融合,“激情亞冬”“林海雪原”“尋味爾濱”“民俗與藝術”等主題,滿足游客對賽事、美食、文化、自然風光的多樣化需求。
哈爾濱亞冬會對于舉辦城市IP的開發和運用值得借鑒學習。
當“濱濱”“妮妮”穿上花棉襖、軍大衣時,十五運會的一雙吉祥物“喜洋洋”“樂融融”也可以烙上潮汕英歌、醒獅、粵劇水袖等大灣區特有的文化印記。文旅線路的開發上,十五運會的選擇將更為多元。
中山一家十五運會特許商品生產企業制作的吉祥物毛絨玩偶。南方+記者 姚志豪 攝
在十五運會的舉辦城市內,除了廣州的千年商都底蘊、香港的國際都會氣質、澳門的葡式風情,“籃球之城”東莞、“足球之鄉”梅州也將結合各自特色承辦相應賽事,因此,無論是以美食、文化、自然觀光,還是觀賽為主題打造旅游線路,粵港澳大灣區都可以為四方游客提供最合適的選擇。
如何提高賽區“轉場”效率?
作為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屆亞冬會,1270余名運動員和數以萬計的工作人員、志愿者的跨賽區流動是挑戰之一。組委會根據賽區布局和交通規劃,為賽事鋪設了一條“快車道”。
十五運會聯動大灣區多座城市,更需要各賽區之間緊密協同。
哈爾濱亞冬會的賽事分布在兩個賽區——哈爾濱市區冰上賽區、亞布力雪上賽區。哈爾濱5個場館承辦冰上項目的比賽,亞布力8個場地承辦雪上項目的比賽。兩個賽區之間間隔超200公里,作為需要跟進兩個賽區熱門賽事的媒體記者,如何在短時間內實現“絲滑轉場”成為一大難題。亞冬會組委會開辟“亞冬專線”,給往返兩個賽區的工作人員、媒體記者和運動員提供便利。
哈爾濱亞冬會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雙人同步決賽賽場。南方+記者 姚志豪 攝
哈爾濱至亞布力賽區之間“點對點”運行的高鐵列車,經停亞布力西站的高鐵列車一路飆升至51列、最短7分鐘便有一趟高鐵列車開行的“公交化”運營模式、列車運行最快時間僅需1小時02分??這些舉措滿足了日均10萬人次的運輸需求,更創造了極寒環境下大規模人員流動的新范式。亞冬會專用進站通道,專用售票窗口、專用候車區,專用服務人員,為亞冬會鋪設了一條“專用快車道”,大大提高了“轉場”效率。
與亞冬會相比,十五運會的賽區更多,面臨更多挑戰。
粵港澳三地同根同源,擁有聯合辦賽的基礎,但無法忽視的是,三地也面臨著“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現實情況,因此,如何實現“一盤棋”辦賽,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十五運會組委會針對這一問題,已經進行深入探索和協同。
十五運會組委會副秘書長、廣東省體育局局長崔劍表示,籌辦舉辦期間,三地依托粵港文化體育合作專班和粵港、粵澳專責小組機制,建立了粵港澳常態化聯絡機制,通過定期召開聯絡會議,設立首席聯絡官、聯絡員及聯合工作組等四個層級,加強溝通協調,力促港澳協同,辦賽更加暢順、高效。
2024粵港澳公路自行車賽,選手們途經港珠澳大橋。南方+記者 錢文攀 攝
辦賽機制在開賽前也將進行多次測試。去年11月,2024粵港澳公路自行車賽在珠海、香港、澳門三地舉辦。作為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公路自行車測試賽,本次比賽是全國首次跨越融通粵港澳三地的體育賽事,也是十五運會唯一粵港澳三地融合比賽項目。
為幫助運動員在三地過關時實現“無縫銜接”,賽事創新設計了“通關查驗前置+閉環管理”模式,實現人、車、物“零延時、零接觸、零等待”的無感智慧通關。此外,賽事采用數字化技術進行全程閉環管理,使用北斗定位系統全程跟蹤人員和車輛軌跡,無人機跟拍、高速無線傳輸等技術對賽事進行實時掌握,以便開展賽事管理和應急指揮工作。
如何借助賽事展示城市魅力?
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
亞冬會的舉辦不僅給“冰城”哈爾濱帶來了文旅熱度,更是借助這一契機,把“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落到實處,在基礎設施、城市面貌、城市治理等方面都得以提升。
哈爾濱以亞冬會為窗口,向世界展示了它的魅力與實力。頂級的賽事場館、志愿者的貼心服務讓亞洲各國運動員贊不絕口,賽場外特別制造的42個國家和3個地區的地標冰雕,更是成為本屆賽事的“獨家記憶”。
亞冬會提倡節儉辦賽,13個競賽場館(場地)全部利用原有設施維修改造。作為“雙亞冬之城”,哈爾濱具有一定的場館設施基礎,1996年哈爾濱第三屆亞冬會“遺產”,在近30年后的今日也依然在發光發熱。組委會在原有“2地9館37村”場地場館的基礎上進行修繕改造。綠色、科技、安全,改造修繕后的每個場館,都是亞洲范圍內的頂級賽場。賽事結束后,場館設施將被改造成市民健身中心和冰雪運動培訓基地,繼續為城市服務。
辦賽期間的哈爾濱夜景。新華社發
同樣的辦賽理念,也貫穿于即將到來的十五運會。廣東賽區計劃使用約90%的現有場館,最大限度降低辦賽成本。崔劍介紹,十五運會還有望打造全運會歷史上首屆“碳中和”賽事。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天河體育中心、越秀山體育場??這些承載過無數人城市記憶的體育場館,將在繼承發揚舊有場館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廣泛進行綠色、低碳、智慧、無障礙升級改造,煥發出新的生機。
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也應試圖讓全運會留下“灣區印記”。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教授譚建湘認為,粵港澳三地辦賽經驗豐富,“希望能夠通過這屆在大灣區舉辦的十五運會,建立全運會的品牌效應,激發市場活力,創新全運會的舉辦模式”。
迎接“十五運”,深圳多個文體場館升級“新皮膚”。南方+記者 朱洪波 攝
譚建湘以“奧運經濟”為例,希望粵港澳三地能夠通過十五運會的籌辦,加大對全運會這一品牌的開發力度,形成“全運經濟”。“賽事版權、體育展示、彩票、紀念品、門票??這些對于全運會來說都是有待開發的。如何擴大全運會的經濟影響力?希望廣東在市場開發方面,能夠考慮有更多作為,為全運會的品牌培育做出一些創新性、探索性的努力。”譚建湘建議。
哈爾濱亞冬會的成功舉辦,不僅展現了冰雪運動的魅力,更以科技賦能、文旅融合、區域協同和綠色遺產為粵港澳全運會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粵港澳三地將以十五運會為契機,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優勢,深化區域合作,推動賽事與城市發展的深度融合,向世界展示大灣區的文化底蘊與創新活力。
(記者 許儀 統籌 李強)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