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芯片巨頭英偉達的LOGO出現在廣州文遠知行的投資者名單上,珠江畔的科技圈瞬間沸騰了。
消息一出,直接觸發文遠知行美股盤前暴漲超120%,市值飆升至86.47億美元。總部位于廣州的小馬智行受此帶動亦上漲17%,形成“自動駕駛雙雄聯動”格局。
全球算力巨頭為何將籌碼押注于一家中國自動駕駛公司?這一事件不僅引發資本市場強烈反應,更在全網掀起熱議。
在全球大模型“軍備競賽”的喧囂中,廣州正在悄然構建一個更具現實穿透力的AI應用層的“熱帶雨林”。
英偉達的一場“陽謀”
英偉達投資文遠知行,絕非簡單的財務操作。
在自動駕駛芯片Orin成為行業“黃金算力”的今天,這場聯姻藏著更深層的產業邏輯:廣州街頭的Robotaxi車隊,正變身英偉達的“全球試驗場”。
當北京聚焦大模型、上海攻堅基礎研究時,廣州的AI企業已跑通“技術-場景-商業”閉環,呈現出獨特的“應用層爆發”特征:云從科技的AI醫生診斷準確率超90%,暗物智能的認知模型拿下銀行風控大單——這里的AI公司,天生帶著商業變現的嗅覺。
技術終歸是要商業化運用才有價值的。全球AI競爭正從“技術卡位”轉向“場景卡位”,廣州的產業縱深,恰似為應用層爆發量身定制的培養皿。
以空間作為“試驗場”,城市正在被重新編碼。
文遠知行在廣州部署的自動駕駛車輛已達300輛,累計路測里程超3000萬公里。這些穿梭于琶洲CBD與城中村的車輛,每秒都在為英偉達芯片輸送真實路況數據。
深度滲透正在催生新的城市形態——AI不再是被植入的“外來物種”,而是城市有機體的“數字神經”。
商都土壤里的AI根系
為什么自動駕駛巨頭、AI獨角獸扎堆廣州?深挖城市基因,三大支撐點浮出水面。
場景沃土——政策敢“放水養魚”。
全國首個自動駕駛混行試點超大城市,開放測試道路超800條,單向里程超1600公里,相當于廣州到北京的往返。
文遠知行拿下新加坡、北京、廣州等多地牌照;小馬智行Robotaxi自動駕駛路測里程累計超3000萬公里。政策制定者甘當“場景供應商”,讓技術落地少了些理想主義的懸浮感。
制造血脈——工業數據“喂養”AI。
粵港澳大灣區41個工業門類中,廣州坐擁35個。樹根互聯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超120萬臺設備,為AI模型“喂養”海量數據;極飛科技的農業無人機年作業面積達14.5億畝,在細分賽道上不斷實現“邊緣突破”。產業縱深為AI落地提供了豐富的接口,也讓技術創新始終貼著產業鏈的脈搏跳動。
商業生態——廣交會遺產的AI進化。
跨境電商巨頭SHEIN的AI選款系統將設計到上架周期壓縮至7天,這種超快反能力背后是2000家本地供應商的數字化改造。跨境電商、商貿物流的萬億級生態,具備商業場景的強反哺能力,這也讓AI技術跳過實驗室直接進入商業化的壓力測試。
真正的智慧城市,不只在于擁有多少服務器集群,還在于能否讓技術創新真正融入城市血脈,激發出持久進化的生命力。當其他城市還在糾結“AI能做什么”,廣州企業已在問“AI怎么賺錢”。
一座城市的覺醒時刻
有人質疑廣州缺乏“硬核技術”,但數據顯示:2023年廣州AI相關專利申請量同比激增68%,其中70%集中在應用層。
放眼廣州,一場靜悄悄的“AI革命”正在發生:
人才暗戰升級。獵頭市場里,算法工程師身價三年翻兩番;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孵化出12家AI初創企業,“產學研”鏈路比珠江還通暢。
城市治理重構。廣州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在政務外網部署DeepSeek-R1和V3 671B大模型,通過融合海量政務數據,推動政務服務提質增效。AI城管系統將城市管理問題發現時間從2小時縮短至5分鐘,政府正在用數據重寫城市操作系統。
不可否認,廣州的AI發展仍然需要在核心技術供給、人才結構性矛盾、商業化驗證周期、資本支持可持續性等方面持續“闖關”。
但英偉達的入局,撕開了觀察中國AI產業格局的新切口。廣州的故事證明:沒有場景支撐的技術是空中樓閣,商業變現能力才是AI公司的生死線,城市競爭的本質是生態位的爭奪。
當全球追逐通用AI的“圣杯”時,廣州選擇了一條更務實的路徑——讓AI先解決眼前的問題,再談改變世界。
(記者 李鵬程 劉珊)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