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造萬噸貨輪,小到“操刀”微創手術。甚至連老廣們最愛吃的腸粉,現在都可以讓機器人“代班”。
他們都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工業機器人。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國機器人領域的競爭到底有多激烈?
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已居全球第一。剛剛公布的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全國有近一半工業機器人都是“廣東造”。廣東工業機器人產量2024年又增長了31.2%。
近幾年,制造業界有個熱詞叫作“產業內耗”。當產能過剩成為普遍焦慮,工業機器人制造大省廣東,存在這種內耗嗎?
在傳說中工業機器人賽道上跑得最快的城市佛山。在復雜的國際貿易形勢下,去年前八個月,佛山工業機器人出口反而逆勢增長44%。
我們走訪了佛山不少機器人企業,企業跟我們聊得最多的,不是今年的行情,而是告訴我們,他們為了應對市場的變化,對機器人做了多少新改造。
佛山某機器人制造企業大客戶經理何計廣告訴記者,目前機器人的迭代更新速度很快,差不多半年就更新一次,企業會針對不同場景做專門的軟件開發,要符合市場需求。
在不少企業家看來,緊緊跟著需求走。像服務業一樣走定制化的路,或許是一條新出路。
深圳市某科技企業產品總監黃飛告訴記者,他們研發的控制系統是機器人的大腦,現在市場上對“大腦”的需求在應用上面會越來越完善、越來越細致化。
上海某餐飲機器人集團執行總裁何光向記者介紹,現在的“數字廚電”,已經可以根據用戶不同口味、不同需求設置程序,烹飪出美味佳肴。
除了穩住制造業產業鏈,機器人產業發展也要有“層次感”。
比如最近,廣東發布的《廣東省智能制造生態合作伙伴行動計劃》,將全省智能制造生態合作伙伴擴容到534家。換句話說,既要讓大家“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又要在應對海外風浪時互相賦能。
再比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人工智能+。廣東其實早在幾年前就開始發力制造業智轉數改,工業機器人也引入視覺識別和自主學習等先進功能,大幅提升了其應用領域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造這么多工業機器人,會不會影響就業?
廣東在造機器人的路上一路“狂飆”的同時,也有自己的“冷思考”。
過去一年,廣東創造了7000萬就業崗位,占全國1/10。一方面,廣東下大力氣讓一些重復性高、危險性高的崗位用機器人替代。另一方面,廣東又在培育一批玩得轉新機器的高素質產業工人——機器人固然取代了一些崗位,但是創造出了一批新崗位。
最近在廣東省委全會上,我們又聽到一個有趣的形容,說廣東會繼續做好腸粉的。這里的“腸粉”形容的是廣東傳統優勢產業。
花心思做好一盤“腸粉”,其實就跟廣東深耕工業機器人這一傳統優勢產業一樣,在強調“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今天,愿意繼續俯下身子把一件擅長的事情做到極致,何嘗不是行穩致遠之道。
?。ㄓ浾?郭翔宇 林麗麗 馮雪 戴威)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