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會上當導覽,工廠車間運貨忙,優必選人形機器人“分身兩界”,輕盈舞動;既能“機器人造機器人”,又能沖咖啡、調雞尾酒,庫卡機器人探索江湖百業不休;可進生產線,又能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越疆機器人靈活如六脈神劍;高效生產玩具,拼出童年記憶,高端智能裝備“多面手”拓斯達七星布局破長空……
今年以來,廣東機器人“七劍”出鞘,以“文心雕龍”加“科技鍛骨”的硬核功夫,舞出未來已來的文化生活新圖景。
作為全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高地,廣東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24萬臺,占全國總量的44%,貫通“零部件—整機—應用”全產業鏈。從“七劍客”到“七十劍客”,從文化創新到服務落地,廣東機器人軍團正以超越想象的方式,打造文化新質生產力。
會導覽能走秀
機器人勇闖文旅新賽道
“歡迎來到中國館!”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正在進行中,中國館首個具身智能“導覽大使”優必選人形機器人Walker C在熟練“營業”。它使用定制化數據庫解答觀眾問題時“絲滑”無比,引來游客連連點贊:“太厲害了,這簡直就是‘未來生活’的科技展示!”
身高163厘米、體重43公斤的Walker C,搭載了優必選自主研發的具身智能交互大模型,能熟練使用中英日三語進行導覽。它還能以6公里的時速穩定奔跑,可敏捷避障、上下坡、抗沖擊等,隨時應對多地形的復雜環境,被游客稱為“行走的百科全書”。
“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載體,具身智能大模型則是人工智能邁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關鍵技術,世博會正是檢驗其應用價值的絕佳舞臺。”優必選科技首席品牌官譚旻說,Walker C不僅展示了中國在運動控制、具身智能等領域的突破,更通過實際服務場景,讓全球觀眾直觀感受人機協作的未來可能性。
鋼鐵為骨,代碼為經。在廣東,優必選等機器人“七劍客”,正以硬核武學,練就“文心雕龍”與“科技鍛骨”的硬核功夫。
全球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庫卡機器人,既能24小時不間斷“機器人造機器人”,又能行云流水地沖咖啡、調雞尾酒;出口到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越疆機器人,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攻克行業“卡脖子”難題的華數機器人,下棋落子擲地有聲;輪胎模具界“巨無霸”巨輪智能,自主研發的RV減速器,安裝在機械臂上還能絲滑舞獅;高端智能裝備“多面手”拓斯達,產線高效生產玩具,拼出一批批童年記憶……
不只是“七劍客”有如此文藝的硬核功夫,更多“廣東造”機器人,正在悄然改變我們的生活。
國內首款可跳躍、可適應多地形行走的開源鴻蒙人形機器人“夸父”,近日勇闖2025年深圳(龍華)·米蘭雙城時尚周,穿上苗族非遺服飾“走秀”,還能迎賓、導覽、講解。
“團隊創新性地將model-based control(基于模型的控制)與RL算法深度融合,以實現高一致性、高穩定性的步態調整與動態避障,為‘夸父’完成走秀、主持、導覽等任務提供穩定支撐。”樂聚機器人相關負責人說,人形機器人正為各行業帶來生產力的變革。
在泰山等近10個景區,肯綮科技研發的外骨骼機器人,正為游客提供“輕裝上陣”的登山體驗。主機自重約1.8kg、續航3小時至5小時,這款外骨骼機器人通過內置的傳感系統及AI智能算法,能為佩戴者節省30%至50%的體能。
“這款產品還具備阻力健身功能,可廣泛應用于登山、遠足、健身、跑步以及日常行走、上樓等生活和工作輔助領域。”肯綮科技監事郝志勤說。
從世博會的導覽大使,到時尚周的“數字超模”,再到泰山景區的外骨骼登山助手……“廣東造”機器人正突破技術邊界,重構人類與機器的協作方式,催生出“機器人+文化”的新生態。
有溫度擅服務
人形機器人帶來生活新變革
展望未來,作為機器人最高級形態的人形機器人,將舞出怎樣的新生活文化?
在深圳書城中心城,一場奇妙的舞臺劇吸引了眾多讀者:這部舞臺劇的主演是來自五個國家的8位小朋友和一位名為夏瀾的人形機器人。現場讀者隨著節奏與演員們一起拍手,發出陣陣歡呼。
夏瀾面部逼真、表情生動,甚至還有和央視主持人康輝同臺主持的經驗。這款由數字華夏自研的機器人,實現了動作交互、語言交互以及表情交互的有機統一。“我們希望做出有溫度的人形機器人。”數字華夏創始人兼CEO沈健說。
在沈健看來,真正有價值的機器人產品必須回歸服務本質。該公司目前就在重點布局銀行營業大廳這一細分領域。“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在C端大規模商業化尚不現實,在B端市場,特別是金融、運營商、電網等大型行業客戶,對服務型機器人則有著明確需求。”
“就像人有‘三百六十行’一樣,機器人最終一定能勝任各種各樣的工種。在這些工種中,康養領域和工業領域可能率先實現大規模應用。”帕西尼感知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OO聶相如認為,這些領域具有勞動力短缺、工作環境危險或不適合長時間勞動等特點,更適合使用機器人進行服務。
當前,“廣東造”人形機器人在不同領域大顯身手,逐步走進文化生活的各類細分場景中,這正是人形機器人走向多元化、通用化場景的修煉歷程。
“安防、物業、家庭……每一個細分領域,都足以養活一家或幾家公司。”廣汽集團機器人研發團隊負責人張愛民認為,做人形機器人要以行業痛點、用戶需求為出發點,而不是為了追求跟人一模一樣。以廣汽的輪足機器人GoMate為例,它可以上產線擰螺絲,也可以進4S店服務消費者。
“預計未來3—5年內,人形機器人將在家庭場景進行落地,如康養、照顧小孩、家務整理等。”眾擎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姚艾文認為,未來機器人不僅能夠根據用戶個人喜好進行定制化配置,通過大數據分析深入了解用戶喜好,還能夠在不同場景下扮演不同角色,提供情緒價值和精細化服務。
隨著技術持續突破和應用場景不斷拓展,這場人機共舞才剛剛開始。每一位“舞者”都劍指同一個終極目標——去人能去的地方,做人能做的事情,讓每個人的生活因機器人技術變得更美好。
(記者 昌道勵 許寧寧 策劃 郎國華 統籌 李賀 陳楓 王海軍 執行 袁佩如 李培 張由瓊)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