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廣東工作,對廣東人民飽含著深情厚愛,對廣東和粵港澳大灣區充滿著殷切期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廣東定向導航,指引廣東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廣東始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真抓實干,錨定“走在前列”總目標,激活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奮力實現“十大新突破”,以新擔當新作為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
當前,廣東各地各部門正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認真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和全會精神。即日起,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推出系列報道,全面展現全省上下始終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勇前行,按照省委“1310”具體部署,以奮發有為、艱苦奮斗的實干實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敬請垂注。

11月2日,十五運會深圳站火炬傳遞活動現場,人形機器人“夸父”擔任“0號”火炬手參加傳遞。
11月2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火炬傳遞啟動儀式在深圳市蓮花山公園舉行。圣火在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城同傳,其中深圳火炬傳遞路線總長45公里,致敬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的“改革之路”。
南海之濱,潮涌珠江。從深圳蛇口的“開山第一炮”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全球創新極”,從“三來一補”加工基地到9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的誕生地,廣東改革開放的每一步都踏準時代節拍。
“推進深層次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持續吹響“改革開放”的嘹亮號角。
戰鼓催征更奮楫。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廣東重整行裝再出發,奮力在創新中突破技術壁壘,在改革中破解體制障礙,在開放中鏈接全球資源,續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的生動實踐。
創新為核
從“跟跑”到“并跑領跑”,新質生產力點燃發展引擎
在廣州南沙區明珠灣,市民王女士掏出手機,點開出行平臺下單,5分鐘后一輛無人自動駕駛出租車就來到她的跟前。
無人駕駛出租車載客、無人機配送外賣等頗具魔幻的場景正在廣東多地涌現。科技改變生活,更多科幻畫面正走進現實。
2024年10月—11月,廣州兩家自動駕駛企業文遠知行、小馬智行先后登陸美國納斯達克,廣東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強勁實力令外界為之側目。

廣州自動駕駛企業文遠知行主要產品展示。
在廣東,龍頭企業通過持續自主創新實現關鍵技術突破,依托政府搭建使用場景,引領關鍵領域產業化發展的案例比比皆是。
在比亞迪全球總部,每天都會產生30多件專利申請;在榮耀智能制造中心,60%以上生產設備為自主研發……深圳市坪山區內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超過98%。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對于坪山而言,最關鍵的就是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深圳市坪山區科技創新局局長劉穎杰說。
深圳市坪山區推動企業創新發展的實踐,正是廣東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一個縮影。尊重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推動新型研發平臺發展,打造關鍵領域的產業創新聯合體。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布局9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成2家國家實驗室、16家省實驗室、45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及32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在新一代通信與網絡、操作系統等關鍵領域突破核心技術。
“新型研發機構成為產業科技互促雙強的橫向耦合紐帶。”中山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趙昌文認為,如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致力于新材料從研究到中試再到產業化的全程貫通,有效填補了技術轉化的“死亡之谷”。
圍繞科技創新構建的“熱帶雨林”正在形成。廣東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牽引,建立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鏈。
華為昇騰芯片、比亞迪刀片電池、騰訊混元大模型……一系列產品推陳出新,不斷夯實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地位。
近期又捷報頻傳: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9年居全國首位;“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5年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位,今年躍居全球第一位。
趙昌文認為,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廣東與粵港澳大灣區具備獨特優勢。通過聚焦主賽道、突破“根技術”、搭建賦能平臺和推動制度創新,完全有能力成為驅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引擎。
改革為要
從“單點破冰”到“系統集成”,制度創新釋放發展紅利
“周一在家線上提交申請,第二天就收到落戶成功的短信。”來自四川的王子欣在畢業后選擇成為一名“新深圳人”。她原本預留了近半個月時間來辦理落戶,但深圳人才引進入戶“一件事”帶來的“分鐘級”響應,讓她驚喜。
王子欣的體驗,正是廣東政務服務改革的縮影。如今,一場破解“辦事慢、辦事難、多頭跑”的變革正在廣東政務體系全速推進,目標是讓企業和群眾辦業務,能像“網購”一樣高效、方便。

廣東政務服務辦事窗口。
“高效辦成一件事”是廣東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舉措之一。近年來,廣東堅持以“刀刃向內”的勇氣推進系統性、整體性改革,力圖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鏈。深圳市光明區打造合成生物科研成果轉化空間,打通從原始創新到創業發展的完整路徑,快速構建起全國最具競爭力的合成生物產業全過程創新鏈。
——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推動創業板注冊制和基礎設施REITs試點落地,促進資金跨境便捷流動。廣州金控集團設立100億元天使母基金,以“直投+子基金”模式打造“耐心資本、長期資本”。
——對標國際高標準規則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推動形成趨同港澳、接軌國際的營商環境。根據全國工商聯“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報告,廣東連續4年榮獲營商環境最佳口碑省份。
——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集成式改革,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清遠持續復制推廣“三地活化”改革,盤活農村資源資產,有效推動農村產權跨城鄉、跨區域流動。
改革成果呈噴涌之勢。廣東自貿試驗區成立10年來,推出了一大批具有標志性引領性的成果:累計形成制度創新成果772項,全省復制推廣237項,在全國集中推廣43項,占全國四分之一;發布制度創新案例356個,列入全國最佳實踐案例8個,占全國近十分之一。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今年6月,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的重要節點,深圳綜合改革試點2.0版發布,寄望深圳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繼續走在前列、勇當尖兵。
10月,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成為全國試點地區,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聚焦科技成果確權、交易和轉化機制改革,數據流通交易新模式等領域進行探索,率先為全國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探路破局。
從商事制度改革到要素市場化配置,從區域協同機制到民生服務融合,廣東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系統思維謀劃改革大局,以“小切口”推動“大變革”,既解決當下發展難題,又為長遠布局鋪路。
開放為橋
從“門戶樞紐”到“規則引領”,灣區融合拓展全球格局
10月30日14時59分,隨著一架C919國產大飛機從嶄新的跑道上騰空而起,廣州白云國際機場T3航站樓和第五跑道正式投運,“五條跑道+三座航站樓”樞紐格局全面成形,全方位門戶復合型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更為凸顯。
開放,始終是廣東的基因與使命。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牽引,廣東持續深入推進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規制、管理、標準開放轉變。

圖為深中通道。
基礎設施“硬聯通”持續深化:深中通道通車1年多來總車流量超4200萬車次,深圳至中山車程縮至30分鐘;黃茅海跨海通道讓珠海至江門車程縮短至30分鐘左右,為粵西融入大灣區核心圈打通關鍵節點,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
重大合作平臺拓展發展空間:在橫琴,超7000家澳資企業入駐,2.8萬澳門居民在此就業生活。在前海,超500家金融機構、超250家法律服務機構集聚。在南沙,期貨、數據、航運三大交易所落地運營,高新技術企業超1300家。在河套,深圳園區匯聚200多個高端科研項目、1.5萬名科研人員。
規則銜接“軟聯通”成效顯著:粵港澳大灣區圍繞人才跨境往來、資金跨境流動、車輛跨境通行、數據跨境流通、政務服務跨境合作等方面推出系列政策舉措,促進要素便捷高效流動、公共服務融通共享。
“投資大灣區,就是投資未來!”11月3日,2025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在廣州舉辦。自2022年舉辦以來,該活動帶動超百億元大項目92個,已成為大灣區推動高水平開放、與全球共享發展紅利的重要平臺。
廣東持續釋放開放利好,“五外聯動”深入推進,“制造業外資17條”出臺,外商獨資醫院、增值電信業務等重點領域擴大開放試點獲批……
擴大開放,讓廣東與世界更加緊密相連,也為全球帶來機遇。今年以來,外資以真金白銀持續加碼廣東。1—9月,廣東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萬家,同比增長33.7%;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81.3億元,同比增長8.8%,增速領先全國。
從“門戶樞紐”邁向“規則引領”,廣東正以發展實踐向世界表明: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站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6周年的歷史節點,廣東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
珠江奔涌,不舍晝夜;改革之路,未有窮期。在這片充滿活力的熱土上,廣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繼續傳承“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書寫更多“春天的故事”,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一線案例】
河套深圳園區探索破解數據跨境流轉痛點
深港居民跨境就醫“數據互通”提速
今年9月,深圳前海醫療跨境數據空間成功完成首單港人北上就醫無感即時保險理賠,原本需耗時數月的理賠流程被壓縮至即時結算,這是位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以下簡稱“河套深圳園區”)的“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醫療數據空間”首個應用落地案例,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醫療一體化正式邁入“數據互通”新階段。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跨境醫療需求持續攀升。數據顯示,2024年,香港居民來深圳就診總數超過100萬人次,同比增長三成以上。跨境醫療服務數量攀高,醫療數據跨境流轉成為“痛點”。
在香港長大、老家位于深圳的港人創業者吳國聲,早在2018年便察覺到這一現實困境:內地與香港之間存在數據流動阻滯等問題,嚴重限制了兩地在經濟、文化、教育、醫療等多個領域的發展潛力。
面對數據跨境流通的現實掣肘,吳國聲依托香港中文大學網絡編碼研究所的核心技術,開啟了跨境數據傳輸路徑的探索。該技術通過數據切片、編碼處理,將數據分布式存儲于多個云端,既大幅提升了數據安全性,又能提供高效且成本低廉的跨境數據傳輸解決方案。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
2023年,這項來自香港的技術被引入河套深圳園區進行落地轉化。2025年初,吳國聲創辦的公司聯合國際數據空間協會、香港科技園公司等機構,共同成立首個符合國際標準的“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醫療數據空間”。該空間實現了醫院、保險公司、科研單位在可信環境內的安全數據交換,從機制上有效破解了醫療數據“不敢流、不能流”的難題。
通過跨境醫療數據的安全高效流通,可引導部分香港醫療服務需求向深圳分流,不僅能提升港人就醫效率,還將助力香港醫療體系進一步提升服務容量與響應能力。
對于內地患者而言,赴港就醫也將迎來更大便利:以往內地患者赴港就診,需隨身攜帶存儲醫療數據的設備,不僅操作不便,還常因香港醫院對數據有效性存疑而產生重復檢查的情況。數據實現實時合規共享后,將讓更多內地民眾得以赴港享受優質醫療服務,有效節省時間與經濟成本。
在推動跨境數據共享落地見效的同時,河套深圳園區在數據交易方面也成果顯著:園區內的深圳數據交易所,已累計完成跨境數據交易115筆,交易規模全國第一。
“跨境數據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以通過科研突破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與民生福祉。讓數據成為串聯灣區的‘無形紐帶’,將是推動整個大灣區深度融合的關鍵之一。”吳國聲說。
(采寫 黃應來 撰文 張秉)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