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6日,《經濟日報》在其智庫第六版,以全版篇幅刊發《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文。文章系統梳理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歷程與顯著成效,特邀多位權威專家對關鍵議題進行深度探討。現全文轉載如下: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6年多來,粵港澳三地協力共進,推動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邁出堅實步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如何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粵港澳三地協力共進培育新動能
如何理解規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意義?大灣區建設至今,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整體進展如何?
朱偉(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承載著打造全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和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重要使命。回顧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2017年至2019年是戰略謀劃階段。2017年,《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啟動。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印發,對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作出全面規劃,勾勒出大灣區建設的宏偉藍圖。
2019年至2022年是全面實施階段。在中央統籌部署與全力支持下,粵港澳三地密集出臺配套政策,覆蓋基礎設施、科技創新、產業扶持、要素流動、民生融合、平臺建設等關鍵領域,大灣區建設的“四梁八柱”日益穩固,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2023年至今是縱深推進階段。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賦予粵港澳大灣區“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全新定位。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賦予大灣區新的歷史使命,與《規劃綱要》提出的戰略定位既一以貫之又與時俱進。6年來,粵港澳三地攜手共進,綜合實力和集聚效應持續增強,大灣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根本動力,加強對內經濟聯系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作用不斷強化。大灣區聚焦重點領域強化創造型引領型改革,不斷暢通經濟循環。一方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鏈;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推動創業板注冊制和基礎設施REITs試點落地,促進資金跨境便捷流動;對標國際高標準規則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推動形成趨同港澳、接軌國際的營商環境。根據全國工商聯“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報告,廣東連續4年榮獲營商環境最佳口碑省份。另一方面,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塑造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高水平建設自貿試驗區,推動金融開放、粵港澳合作等制度創新,目前區內集聚企業超29萬家;推動外貿穩中提質,辦好廣交會,培育希音等千億元級跨境電商平臺,2024年廣東外貿進出口總額突破9萬億元,總量連續39年居全國首位;深化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出臺“制造業外資17條”等措施,獲批醫療、增值電信等重點領域擴大開放試點,外資企業數量居全國前列。
二是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著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的示范效應持續增強。科技創新方面,構建以深港河套、粵澳橫琴“兩點”為結合點,以廣深港、廣珠澳“兩廊”為主骨架的空間布局,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穩步推進。戰略科技力量持續增強,大灣區布局9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建成2家國家實驗室、16家省實驗室、45家全國重點實驗室以及32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基礎研究與核心技術攻關成果顯著,在新一代通信與網絡、操作系統等方面突破關鍵技術;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8年居全國首位,“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5年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位,今年躍居全球第一位。產業體系建設方面,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培育壯大新一代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形成9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在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生物制造等領域初見成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形成。
三是注重互聯互通融合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地的新景象加快呈現。一方面,注重“硬聯通”“軟聯通”并舉,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基礎設施“硬聯通”持續深化,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不斷完善,高速公路網絡運行效能顯著提升,跨江跨海通道群加快布局,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軟聯通”持續拓展,圍繞人才跨境往來、資金跨境流動、車輛跨境通行、數據跨境流通、政務服務跨境合作等方面推出系列政策舉措,促進要素便捷高效流動、公共服務融通共享。另一方面,強化重大合作平臺示范引領,進一步拓展港澳發展空間。橫琴粵澳合作持續深入,實施分線管理,文旅會展商貿、現代金融等“四新”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60%,截至今年6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實有澳資企業7189家,2.8萬澳門居民在此就業生活。前海“物理擴區”和“政策擴區”效應逐步釋放,金融、法律資源加速集聚,深港國際金融城集聚金融機構超500家,深港國際法務區引進法律服務機構超250家。南沙開發建設提速,期貨、數據、航運三大交易所落地運營,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等項目取得積極進展,高新技術企業超1300家。河套深港合作不斷升級,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交由港方運營,累計打造13個專業化園區,匯聚200多個高端科研項目、1.5萬名科研人員。
互融互促釋放創新集群聚合效應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百強創新集群,粵港澳大灣區為何能脫穎而出,在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互融互促方面進行了怎樣的探索?
周密(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今年9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百強創新集群,“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此前該集群連續5年位居全球第二,這得益于深圳、香港、廣州三地持續加強科技與市場、產業、人才、制度、金融等方面協同共進。
從研發到應用形成開放創新閉環。表征集群創新水平的重要指標是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和科研論文發表量。《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深港穗科技集群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為11.75萬件,科研論文發表量為19.36萬篇。深圳、香港、廣州三地優勢互補,形成從研發到應用的開放創新閉環。其中,深圳專注于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環節,2024年企業研發投入總量居全國城市首位,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21年居全國首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貨幣自由兌換、國際資本流動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其規則、規制與標準同國際接軌,是內地企業出海的理想試驗田。廣州側重構建基礎科研與轉化生態,聚集重點大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大科學計劃等重大科研創新平臺,2024年全市共發表科研論文7.08萬篇,占集群總量的45.32%。
以高新技術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深圳、香港、廣州三地積極布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基礎研究平臺,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支撐。一是實數融合進程加快。廣州、深圳入選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南沙分中心打造直通香港的網絡專線,推動開源領域產業開發。二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深圳、廣州集聚人工智能企業超4200家,形成從軟硬件開發到行業應用的全產業鏈發展態勢,深圳高新區下一代互聯網創新型產業集群入選首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三是產業協同平臺不斷完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廣州穗港智造合作區等平臺建成,推動合作提質增效,前海已上線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臺,深圳(前海)數據跨境流動綜合服務中心投入運作。四是產業鏈對接合作加速。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方面,比亞迪與香港科技大學共同成立“香港科技大學—比亞迪具身智能聯合實驗室”,聚焦機器人技術、智能制造、自動駕駛等研究,與粵芯半導體形成協同效應,共同推動汽車領域國產芯片研發與制造。
為高質量發展蓄積“人才池”。通過校企合作、產學融合、資金扶持等舉措,持續壯大人才隊伍,為區域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從人才總量看,截至2024年,廣州技能人才總量388.82萬人,高技能人才占比約37.7%;深圳技能人才超400萬人,高技能人才159萬人,高技能人才占比居全國前列。截至今年8月,香港各項人才入境計劃收到超52萬份申請,獲批率67.31%,超23萬人抵港。人才培養與合作方面,創新機制落地見效。2023年,香港科技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設立“港科大—港科大(廣州)20—20聯合研究專項”,面向產業需求,對接華為、騰訊等龍頭企業,已有項目衍生創業公司。粵港高校“1+1+1”聯合資助計劃多點開花,廣東省科學技術廳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簽署合作計劃,每年投資超3000萬元(含港幣)。
以規則機制融合升級集群引流功能。深圳、香港、廣州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有序推進,圍繞“人往來、錢過境、稅平衡、物流通”等開展政策創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推出深港“聯合政策包”,吸引香港大學等5所高校超10個重點科研項目落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中,廣州、深圳有序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支持國有科技型企業將研發團隊及重要貢獻人員對科技成果轉化轉讓凈收益的分享比例提高至50%以上。香港推出“產學研1+計劃”,推動本地大學科研成果轉化和商品化,獲批項目可獲最高1億港元資助。
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打造良好投資生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將“風險資本交易量”納入評價指標,體現對創新創業資金要素吸引能力的關注,其統計涵蓋初創企業、獨角獸企業等,接受風險資本投資的交易數據包括天使輪、種子輪等不同融資階段。近年來,深港穗科技集群風險資本基金規模持續擴容,形成多層次資本供給體系。截至今年8月,深圳存續私募基金18028只,占全國總量的13.07%;廣州設立1500億元產業投資母基金、500億元創新投資母基金以及100億元天使母基金,支持科技創新;今年上半年,香港新股融資額達141億美元。深圳、香港、廣州三地風險投資呈現耐心資本長期支持特征,香港的耐心資本發揮杠桿效應,每1元投資可帶動4元的市場長期資金跟投,進一步激活本地創投生態。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賦能產業發展,創投基金精準對接科技領域,深創投管理資產超5100億元,投資企業超1700家,重點布局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廣州產投引入重點產業項目超70個,撬動社會資本超千億元。
構建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
民生融合方面,粵港澳大灣區11城是如何構建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的?
趙聯飛(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拓展粵港澳大灣區在教育、文化、旅游、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務優質、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2019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民生發展與民生融合取得顯著進展。
一是交通互聯互通。深中通道串聯起廣州南沙、珠海、江門等地,與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等組成跨江跨海通道群,深圳至中山車程縮短至30分鐘,通車1年多來,總車流量超3155萬車次,極大優化了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間交通。作為港珠澳大橋西延線的黃茅海跨海通道通車,珠海至江門車程縮短至30分鐘左右,為粵西地區融入大灣區核心圈提供了便利通道。廣東城際鐵路從“單線獨立運營”跨越至“多線貫通成網”,總長度420.5公里,實現旅客隨到隨走。深中跨市公交日均發送旅客超7000人次。中山至香港跨境運輸班線增至11條,日均發送旅客約1655人次。“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政策落地實施,進一步便利了港澳居民到內地就業創業和定居。截至今年9月,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通行的港澳單牌車累計達282.2萬輛次,占口岸總車流量近六成,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
二是民生服務便利共享。就業為民生之本,高質量創業就業服務是打造宜居宜業環境的重要內容。廣東構建起以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為龍頭、12個重點基地為骨干、各地特色基地為基礎的“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服務支撐體系,實現政策、服務、交流機制“軟聯通”,目前累計孵化港澳青創項目超6500個,在孵港澳項目占比超40%。粵港澳聯合引才聚才用才機制不斷完善,已有8019名港澳專業人才在大灣區內地便利執業。截至今年7月,納入就業登記管理的港澳居民共16.53萬人。“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已吸納超100萬名高校畢業生來粵就業創業。
“灣區社保通”成為連接港澳與內地的“民生紐帶”。2020年《香港澳門臺灣居民在內地(大陸)參加社會保險暫行辦法》實施,為“灣區社保通”奠定基礎。目前,港澳居民在廣東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超34萬人次。港澳居民可線上辦理53項廣東社保高頻事項以及港澳常用社保服務,內地九市線下設立232個服務專窗,港澳開設111個跨境服務網點,社保服務覆蓋香港14個行政分區和澳門全部行政分區,已有超5萬名港澳居民享受廣東社會保險待遇。
“港澳藥械通”政策的實施打通了國際先進創新藥械快速進入臨床應用的通道。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以及港澳公立醫院已采購使用、具有臨床應用先進性的醫療器械,在臨床急需的情況下,可在大灣區內地指定醫療機構使用。截至今年6月,指定醫療機構達45家,實現大灣區內地九市全覆蓋,引進港澳已上市藥械品種115種,惠及大灣區居民近萬人次。6家保險公司參與廣州市將創新藥械納入商業保險保障范圍試點工作,推出6款具有普惠性質的商業健康保險,覆蓋大部分《廣州市創新藥械產品目錄》和廣東省港澳藥械通相關目錄產品。
“灣事通”助力粵港澳地區全域暢行。在“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社會參與”原則下,廣東整合優質服務資源打造“灣事通”綜合服務平臺,首批上線超100項服務,為居民出行、支付、就業等提供便利。目前,該平臺已實現粵港澳三地同步服務,服務對象近9000萬人次,成為“數字灣區”生活服務一體化的重要載體。
三是跨境消費與生活融合。旅游政策持續優化促進港澳與內地雙向奔赴。自2024年12月1日起,深圳市戶籍居民和居住證持有人可以申請辦理赴香港旅游“一簽多行”簽注,在1年內可不限次數往來香港地區,每次在香港逗留不超過7天。今年1月1日起,珠海市戶籍居民可以申請辦理赴澳門旅游“一周一行”簽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戶籍居民和居住證持有人可以申請辦理赴澳門旅游“一簽多行”簽注。隨著“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政策深入推進,大灣區跨境消費熱潮持續升溫。2024年經深圳各類口岸入境的香港居民超7700萬人次,內地訪客入境香港人次約3404萬。人員流動日益頻繁,使得大灣區內部文化交流更加緊密,以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大灣區電影音樂晚會為代表的文化活動推動城市間融合交流,彰顯嶺南文化同根同源的底色。珠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港澳居民在珠海消費整體滿意度為8.23分,加油站、旅游、醫療、購物等核心消費場景均獲8分以上評價,大灣區消費環境和服務質量獲得廣泛認可。粵港澳大灣區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國兩制”的強大生命力,民生融合之路越走越寬廣。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