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廣東交通部門了解到
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工程之一
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
將于12月11日15時起正式通車運行
珠海至江門30分鐘左右可達
大灣區立體交通網絡進一步織密
黃茅海跨海通道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后首個開工的跨海通道工程,也是繼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之后,粵港澳大灣區又一跨海通道重大工程,于2020年6月開工建設。項目通車后,珠海至江門的通行時間從1個多小時縮短至30分鐘左右。記者了解到,項目開通前期,對社會公眾暫免項目道路通行費用,詳細費用待下一步另行公開。
黃茅海跨海通道也是港珠澳大橋的西延線,起于珠海市平沙鎮,終于江門市臺山市斗山鎮,全長約31公里,跨海段長度約14公里,設置高欄港大橋(主跨700米雙塔單跨)、黃茅海大橋(2×720米三塔雙跨斜拉橋)2座主橋,隧道2座,互通4座,服務區1處,其中,黃茅海大橋是目前已建成的世界上跨徑最大的三塔斜拉公路橋。
(請橫屏觀看↓)
項目東接鶴港高速,西連新臺高速并與西部沿海高速相交,采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計時速100公里/小時,設計使用壽命100年,批復概算129.85億元。
黃茅海跨海通道
是繼深中通道之后
粵港澳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的
又一重磅成員
為什么廣東要斥資近130億元
建設港珠澳大橋西延線?
無論是深中通道還是港珠澳大橋,都至少連接著一個大灣區核心城市。而黃茅海跨海通道,連接的是珠江西岸、經濟總量接近的新生力量珠海和江門。
從黃茅海出發,我們尋找答案。
過去6年,港珠澳大橋見證了世界級灣區的誕生,尤其是2023年“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政策落地,標志著港珠澳“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
如今,三級通道成型
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
把曾經隔水相望的土地
再次連接在了一起
以黃茅海跨海通道聯通港澳,這里面除了情感因素,還有更深遠的經濟因素。
廣東省委明確提出,“要健全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發揮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促進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融灣發展”。
黃茅海跨海通道。江門日報攝影記者 周華東 攝
去年,珠江口東岸深圳、東莞、惠州的GDP合計5.22萬億元,而西岸珠海、中山、江門三城只有1.21萬億元。西岸三城,不敵東岸一城,是珠江口兩岸“東強西弱”的現狀。
珠江口西岸城市群如何提檔?連接東岸高端要素資源是必選項。
放眼整個大灣區,江門處于“承東啟西”的位置,與廣佛都市圈、深港經濟圈兩大龍頭的陸路距離均在100公里左右,是大灣區通向粵西和大西南的樞紐門戶。
以僑鄉為紐帶
延長港珠澳大橋
提升珠江口東西兩岸一體化發展水平
輻射粵西融灣發展
這,就是黃茅海跨海通道的重要意義
100年多前,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寫到,“在西江河口,東起澳門,西至銅鼓洲,可用之地約二百英方里。”意思是可以在這里開發出一片新的天地。
當初的銅鼓洲,就是今天黃茅海跨海通道的西登陸點,江門臺山廣海灣。
百年愿景,映照當下
跨海、流動、融合
粵港澳大灣區即將迸發出的能量
將超乎世界的想象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