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廣深港高鐵迎來全線開通7周年。
141公里的高鐵軌道,像一條鋼鐵脊梁,很“in”,把繁華的大灣區核心城市群串成一線;也很“硬”——建設時啃下“硬骨頭”,運維中撐起“硬實力”,7年來更擔起“硬聯通”的重擔。
自建設以來,這段“硬骨頭”工程就著實令人頭疼:廣深段要在密集城區中架設大量橋梁,宛如空中鐵路;鉆進獅子洋隧道,完成海底跨越;香港段則需潛入新界中部、像“地下長龍”般穿梭市區,最終抵達西九龍。
如果說工程建設是“單次攻堅”,每日運行則是對粵港澳大灣區硬聯通效果的“長期考核”。各站點需精準鋪畫列車運行圖,高效應對密集班次;通關采用“一地兩檢”模式,旅客在香港西九龍站就能一次性完成出入境手續;創新跨境高鐵監管模式,提升運行效率,旅客的出行效率同樣得到顯著提升。
廣深港高鐵的開通,也將香港納入全國高速鐵路網便捷的運輸體系,2018年以前,香港至北京鐵路旅程需要一整天,現在8個多小時就能到達。剛過去的2025年暑運,廣深港高鐵單日客流峰值達13.4萬人次。來來往往的人群中,有上學上班的,去看演唱會的,從游樂園高高興興回家的;社交平臺中,無數粵港美食攻略等著旅客探店。
有意思的是,今年,廣深港高鐵2000多萬跨境旅客中,內地赴港與香港北上客流比例約為1:1,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向奔赴”。
不久前,廣深第二高鐵南延線規劃正式進入公眾視野。這意味著,一條連接廣州北站、東莞中心區、深圳機場東站、香港北部的新高鐵將匯入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網。建成后,深港15分鐘通勤將不再是夢。
高鐵網越織越密,城市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廣深港高鐵見證了灣區的制度創新、經濟騰飛、文化融合。粵港澳大灣區也在加速前進,奔向更好的未來。
統 籌 李 琳
監 制 朱 景
策 劃 蘇若倩
剪 輯 李江銳
設 計 楊晨悅
拍 攝 韓 薇
校 對 梁潔萍
AI審核 蘇若倩
AI工具 即夢AI 豆包AI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