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學裝置筑牢南粵創新的“硬核底盤”
最近,來自香港城市大學的吳楨舵團隊,在廣東東莞松山湖完成了一項用于折疊屏手機鉸鏈的關鍵材料先進非晶合金的研究,這項研究的順利進行,得益于這里建成的我國第一臺、全球第四臺脈沖式散裂中子源。
香港城市大學(東莞)中子散射研究中心副教授 吳楨舵:我們那個時候,每年我要從香港飛去美國、日本去做實驗,把樣品帶到了那邊的實驗室,去做現場的調試和一些前期的處理,如果實驗樣品沒準備好的話,非常耽誤我們的研究。我們現在在東莞有這樣的一個散裂中子源,那我們很多時候實驗室就在隔壁,馬上就可以改進我們的樣品,就可以提高我們做實驗的效率。
吳楨舵告訴記者,隨著散裂中子源落戶這里,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科研機構和團隊開始向這里集聚,形成了獨特的“科研蜂巢”現象。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總指揮 王生:高能物理研究所本部在北京,我們是在2000公里以外建設這樣一個大科學裝置,這在中國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史上也是第一次,現在回頭來看這是一個特別正確的決策,我們用戶的數量,完成的課題數,幾乎每年都在往上增加。
截至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0個,國家實驗室2家,同時帶動了26家國家重點實驗室落地廣東,吸引了158萬研發人員匯聚大灣區開展前沿性基礎研究。
打造人才“強磁場” 共創灣區科技大未來
吸引眾多科研人才選擇大灣區、扎根大灣區,除了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外,還有當地貫穿就業、安居、創業的政策全鏈條。
在南方科技大學多功能增材制造與4D打印實驗室,葛锜教授正帶領團隊,對離心式DLP多材料3D打印技術進行攻關,這一技術可以實現多材料間近乎零污染的切換,廣泛應用于通信、醫學等領域。葛锜教授先后在美國、新加坡求學和任教,2018年底,得知大灣區良好的創新生態和環境后,葛教授決定回國發展。
南方科技大學多功能增材制造與4D打印實驗室負責人 葛锜:回來的時候就有將近1000萬這樣的一個啟動經費供我們。起碼在五年的時間內,可以不用為這個經費這一塊發愁,我們可以專心致志地把我們前沿的科研做好。
近年來,為了解決求職者的后顧之憂,廣東針對高校畢業生推出就業有補貼、創業有扶持、創新有資助、求職有住所、落戶有補助的“五有”政策,對高層次人才推出博士后福利好、急需緊缺人才待遇好、高層次人才服務好的“三好”政策,努力營造有利于人才創新創業的良好生態。目前,廣東擁有全職在粵的兩院院士超過150人,研發人員數量達158萬人,在站博士后超1.4萬人。
敢投早 敢容敗 為科創提供強韌金融支撐
由于從事基礎科學研究,投入大、周期長,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廣東探索了敢投早、敢容敗的資本生態,為前沿技術攻關提供了強韌金融支撐。
在深圳坪山的全球首個自超滑研究機構,這里的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泉水剛剛帶領團隊首次實現了對于石墨自超滑界面的熱輸運測量,揭示了其卓越的導熱性能。自2019年正式成立以來,這個機構已經在全球范圍內率先實現了該領域的多項源頭創新技術突破。
中國科學院院士 鄭泉水:我是從2002年開始做這個,進到一個完全未知的領域,大致上花了15年。現在回過頭來看,假如不是當年來深圳的話,這項技術有可能就死掉了。因為這個產品應該是3到5年后才有可能做成產品。
為了支持像自超滑這樣的面向新質生產力的前沿性源頭創新,廣東打造了一套從十萬到千萬級的“金字塔”式項目資助體系,創新性地提出“風險容忍”投資機制,允許政府引導基金對種子期、天使期項目單筆投資承擔100%虧損風險。
中國科學院院士 鄭泉水:我覺得這個意義實際上是給很多產業賦能,使得我們有一個核心技術,可以對過去的高端工業產品彎道超車。這是變革型技術,甚至進到之前產業根本進不去的地方,所以真的要做一個這種顛覆性的東西,是你得準備熬十年,看中了這個人,他能堅持,這就是我們講的投早投小背后的邏輯。
總臺記者 周羽:從“世界工廠”到“基礎研究高地”,廣東的科技產業路徑逐漸清晰。在去年10月正式實施的《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中,記者發現,耐心資本、容錯機制都有了清晰明確的表述。今天,廣東擬建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超19個,全省研發經費支出超5100億元。這不僅是技術的量變,更是創新范式的質變。當世界進入創新“深水區”,灣區正以“敢闖無人區、甘坐冷板凳”的變革哲學,書寫屬于自己的“創新范式”。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