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完整版,亚洲三级欧美,国产精品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 資訊 > 專題專欄 > 專欄 > 走讀灣區

從上學到養老,聽大灣區人講述5年之變

2024年08月09日 來源:環球時報

[ ]

  民生融合是建設大灣區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的關鍵所在,也是促進三地居民“心相融”的關鍵。多年來,隨著“灣區標準”出臺,“港車北上”“澳車北上”落地,“港澳藥械通”“跨境理財通”“灣區社保通”等一系列便民措施推出,港澳民眾的幸福感不斷提升,多位受訪者更是直言“從基層的生活能感受到方方面面的融合”。在此次粵港澳大灣區采訪中,《環球時報》記者對話兩位“新香港媽媽”、多名澳門長者以及內地居民,聽他們講述大灣區的新變化。

  “新香港人”:灣區融合在老百姓的一日三餐中

  根據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在香港的741萬人口中,有32%的居民來自內地、臺灣和澳門地區,所謂的“新香港人”早已成為香港社會各個方面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環球時報》記者采訪了兩位“新香港媽媽”,她們談到自己多年來的跨境生活和孩子的上學問題,最大的感受就是“現在兩地差別越來越小了”。

  來自四川的楊女士目前在香港一家出版單位工作,她因工作與來自香港的先生相識,成家后于2009年和兒子到香港定居。采訪期間,《環球時報》記者參觀了楊女士一家位于香港太古城附近的家,雖然從總面積來看不大,但打理得十分干凈,整體的純白色調絲毫不顯擁擠,且在空間利用上非常有“研究”,甚至能多分出一間客房。楊女士開玩笑說,香港住房寸土寸金,家里每一個角落都要好好考慮規劃。

  剛到香港時,楊女士能感受到香港人面對內地人的優越感以及對內地的誤解。公司司機甚至問她:“四川有游泳池嗎?”至今提起來,她還是覺得好笑,“許多香港人對內地城市是沒概念的,他覺得四川可能就是個類似太古城這樣的小區”。楊女士表示,隨著港人北上消費,美食將兩地融合在一起,吃了川菜,他可能就了解美食背后的地理,灣區融合就是在老百姓的一日三餐中。

  采訪過程中,《環球時報》記者與楊女士的兒子聊起來,了解到他目前在香港科技大學上本科二年級,正在學習計算機相關學科,且對目前最熱門的人工智能(AI)技術興趣頗深。記者特別注意到,Simon的普通話非常標準且流利,不禁詢問“以前是否在內地上過學”。“沒有,是我們一直在家里堅持讓他學習普通話。”楊女士對記者說,她和先生非常重視普通話學習,即便先生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可能口音不太標準,但她在家一定要和孩子以普通話對話。Simon提到,現在香港學校對于普通話的重視程度也很高,“現在的年輕人不會出現不會說普通話的情況了”。

  海女士的家庭既是典型的“雙非”家庭(即父母非香港永久居民,子女出生在香港),也是典型的跨境就學家庭。原本他們來自深圳,但兩個孩子都是從小在香港上幼兒園、小學,中途一度在深圳上學,中學后又回到香港。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海女士介紹稱,一家人如今住在深圳,在小學一段時間,幾乎每天都需要來回跨境,“但是孩子們都非常獨立,從小自己坐港鐵來回沒有問題”。現在到了中學,家里又在香港租了一套房,方便孩子上學。

  在談及孩子們在深圳和香港上學有何不同時,海女士認為,兩地教師都有各自嚴格的地方,但“卷”的方式又截然不同。“內地的基礎教育要扎實很多,(學生們都會)數學口算,連體育都特別厲害”。她認為,在香港的孩子們運動量沒有深圳的大,“深圳的學生們還要參加體育考試,要求每天都要跑步、跳繩,這些差距還挺大的”。不過,香港相對來說屬于小班教育,每個老師管的孩子較少,因此針對個人學習來說比較細致,“老師看作業時會非常認真,要求很高,學校的規矩也很多”。《環球時報》記者好奇地問了一句:“香港的校運會和深圳有何不同?”海女士說,香港的項目會更豐富一些,因為學校人少,老師們可以挖掘孩子做各種體育項目的潛力。她提到,自己孩子除了英語和數學,也上過乒乓球、排球、拳擊、籃球、足球等課外興趣班。

  對于未來升學意向,兩位母親都非常尊重孩子們的自主選擇權。海女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孩子應該暫時都是在香港上中學了,但到大學就看他們自己,是想出國讀書,還是留在香港,或者到內地升學都可以的。

  楊女士的兒子則已經面臨未來就業或繼續讀研的問題,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目前他所關注的行業,還是國外的研究更加先進,如果條件允許,更希望能出國進行深入的學習。不過有趣的是,在就業方面,他反而提到更加青睞國內,“AI行業在國外已經飽和了,但是國內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楊女士的觀點讓記者印象深刻:她認為,對于像自己一樣的普通民眾來說,不會特別去關注政策上的大方向,但是從基層的生活能感受到方方面面的融合。“現在往來的人多了,香港人也能北上,看到內地年輕人會在地鐵上讓座,內地商家服務態度很好,一傳十十傳百,這種互相認識和了解才是最重要的。”

  交通便利,灣區消費實現“雙向奔赴”

  “我正在深圳看音樂劇,吃完飯回去。”在與《環球時報》記者約定采訪時間時,居住在香港的姚女士給出這樣的答復。如今,她與很多香港居民一樣,周末選擇北上吃飯、逛街。自通關后,灣區居民的跨境消費比過去更加頻繁,而消費項目也不僅局限于吃喝或代購,更是深入到如物流、體驗類消費(如看劇、玩密室逃脫等),甚至家裝行業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姚女士周末的一天常常這樣安排:她提前和朋友約好在深圳的餐廳吃飯,下午再逛街,晚上不著急的話便吃完晚飯再返回香港。近來她和周圍的朋友常在深圳做的事情包括看音樂劇或表演、去泡澡、到水貝市場購買首飾、玩劇本殺或密室逃脫,以及偶爾理發或美甲。

  有趣的是,姚女士有時甚至會特意跑一趟深圳處理快遞,“偶爾在電商平臺買的東西想要退貨,從香港直接寄會不太劃算,(深港)口岸就有各種快遞點”。她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如果將收貨地址設在香港,可以看見一些電商賣家提供與內地不同的送貨/退貨方式,比如可以選擇直郵或使用集運。不少平臺現在都在深圳設有集運地,香港的買家可選擇先送到集運地,再過關送到家里,能省去不少郵費。退貨也是一樣的,有一些商家可選本地退貨,但是相對會貴一些且適配的店家還較少,大部分還是需要到口岸退貨。

  “有沒有買過大型物件?”被問及這個問題時,姚女士提到,自己家里如餐邊柜等家具,都是從內地電商平臺上購買的,“就是有些可能不包安裝,需要自己組裝”。不過,她也提到,現在越來越多的商家也提供本地安裝服務。

  至于每次回深圳的手續,姚女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自己不具有普遍性,雖然原居住地是在廣東,“但我當時是從國外直接回到香港,因此簽注是在護照上,每次從香港到深圳如果想要搭乘高鐵,出入關就需要帶香港身份證、內地身份證和護照三種證件,比較麻煩”。不過她提到,通關之后這段時間,要比原來方便不少,雖然仍需帶上這幾個證件,但是可以直接在閘口刷證件過關,而以往還需要走人工通道蓋章,“護照很快就被蓋滿了需要更換”。姚女士說,如果是香港本地人,其實過關程序是更加便捷的,他們只需要帶香港身份證和“回鄉證”即可。

  從香港到深圳的交通方式,近年來也有了更多選擇。除了高鐵,船渡和大巴都有非常多的線路,居民會根據目的地選擇不同的出行手段。姚女士說,她會關注口岸的運營時間,有時候玩到太晚就會走不同的路線,“通常我會坐地鐵,但是我有時也會去深圳南山區,樓下就有一趟大巴直接到深圳灣口岸”。

  近來,香港市民赴深圳山姆、開市客、盒馬等大型超市爆買的情況已經不再是新聞。深圳居民何女士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前些年香港市民委托代購的情況較多,而通關以后,更多人愿意自己親自來,不僅作為一種純粹的物質消費,也帶有一種外出游玩的心態。香港本地的旅游平臺上推出不少如“深圳購物一日游”的項目。《環球時報》記者在某平臺搜索到一款“深圳前海山姆/開市客/盒馬購物包車一日游”的產品,單人價格從6人團的163元至2人團的299元不等,團隊在規定口岸集合;如果愿意參加更高檔的497元6人團,則可以享受上門接送。  

停在深圳前海山姆旗艦店門口的大巴。王 冬攝

停在深圳前海山姆旗艦店門口的大巴。王 冬攝

  在前海山姆會員店的停車樓,《環球時報》記者簡單統計了一下,發現懸掛粵港兩地車牌的“保姆車”幾乎占據停車場的1/5。山姆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里一到周末,賣場里大半都是香港人。

  港人北上消費熱情不斷,那么現在內地居民南下又會進行哪些消費?何女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除了純粹的游客外,其實從以前開始,廣東人去香港就有購買藥物、化妝品和金飾等產品的習慣,雖然現在電商發達,但內地居民有時還是更信任“眼見為實”的產品。此外,有一些特定在香港舉辦的表演活動,或提前在香港上映的電影,也會吸引內地居民前去觀賞。

  澳門長者談橫琴養老:被遠景吸引而來,對近況比較滿意

  早上10時半,小橫琴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熱鬧起來。在一間掛滿了溫馨照片、放置著居民手工作品的房間中,澳門長者向《環球時報》記者講述了在內地養老的故事。這些故事時間跨度超過十年——從橫琴尚是一座荒蕪、亟待開發的島嶼開始,到成為配套設施齊備的宜居家園。如今,澳門和橫琴在政策的推動下越走越近,他們期待兩地社會能有更多聯結,讓橫琴的社區生活更有“溫度”。

  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前,69歲的關韶嬰剛剛從橫琴口岸過關,來到小橫琴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關韶嬰說:“我住在橫琴,平時會回去澳門上課。澳門理工大學有一個長者書院,退休的長者可以像大學生一樣,在學校里學習不同科目。”  

7月19日,人們在橫琴口岸排隊通關,準備前往澳門。趙 霜攝

7月19日,人們在橫琴口岸排隊通關,準備前往澳門。趙 霜攝

  在琴澳之間穿梭,這是關韶嬰的日常生活。據她講述,大約在10年前,還沒有退休時,她就在橫琴購置了房產,“我們被橫琴的遠景設想所吸引,加上它與我們所住的澳門氹仔距離很近,當時又開始試行澳門單排車跨境等業務,我們就決定來這里買房養老。”

  66歲的陳麗華和關韶嬰經歷相似。她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2015年左右,由于發展受國家重視、房價又相對較低,橫琴的房子在澳門賣得很火爆,“大家都是領著號、排隊去買房,其中不乏即將退休的長者。”

  據陳麗華和關韶嬰回憶,在買房后幾年時間里,她們沒有在橫琴立刻住下來。陳麗華表示,當時橫琴的基礎設施還沒有發展好,居民入住率不高,她和丈夫一年才過來一次,大年三十還需要開車1小時去橫琴碼頭,才能買上需要的東西。“盡管空氣和自然環境比澳門更好,但還不夠熱鬧。”關韶嬰說,“但我始終抱著‘開荒者’的樂觀積極心態,期待橫琴之后的發展。”她將當時的橫琴比喻為多年前的澳門氹仔,“總會有一天從一片荒地中長出林立的高樓”。

  如今,從橫琴口岸出發,順著天沐河走,沿途可以看見許多高樓。在當地一家房地產公司工作的胡丹娜對記者表示,自2009年橫琴新區掛牌成立以來,橫琴島上的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善。近年來,橫琴持續推進養老產業發展,吸引不少相關企業投資,但記者在采訪過程也了解到,目前橫琴的專業養老機構有待增加,發展潛力仍然很大。

  陳麗華居住的小區由小橫琴社區管轄。據小橫琴社區黨委副書記羅曉琪介紹,社區現有戶籍人口9746人,常住人口約16000人,常住澳門居民約1615人。近幾年,小橫琴社區下轄的居民小區入住率有明顯提升。羅曉琪表示,這背后的原因除了基礎設施發展,還有政府加大對居民服務的投入。

  63歲澳門長者梁愛花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她喜歡社區舉辦的各種活動,包括唱歌、跳舞、書法、插花等,“這讓我感覺不寂寞”。據梁她介紹,在社區還能享受到其他福利,“年紀大一些的人在社區吃飯只需3元錢,還是四菜一湯。”

  梁愛花所說的是小橫琴社區的“長者飯堂”。據羅曉琪介紹,“長者飯堂”的餐食受政府補貼,60—79歲本地戶籍長者個人僅用支付3元一餐;60歲及以上非本地戶籍長者個人支付6元一餐;80歲以上則免費用餐。橫琴其他社區也提供這一服務。

  羅曉琪提到,社區還有在長者群體中非常受歡迎的理療服務,此外,澳門的醫生也會常來坐診。對于需要特殊照顧的人群,社區會安排志愿者提供上門服務。現年67歲的澳門長者林文發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他的身體比較弱,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對他來說很有用,“現在,我自己待在橫琴的房子里,照顧自己和養的兩條狗。”

  據羅曉琪介紹,在橫琴這邊購房的人群,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五湖四海的長者,不只有澳門人,還有來自北方的退休人士。社區的工作人員會說粵語和普通話,能拉近與長者之間的距離。

  在小橫琴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對面,就是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以下簡稱“澳街總”)在橫琴的服務中心。這里聚集了前來辦理事務、參加活動的社區居民。陳麗華說,如果沒有這個服務中心,她可能會放棄在橫琴長期生活,“澳街總會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同時這里也有各種社交活動。”

  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廣東辦事處橫琴綜合服務中心主任田翼對記者表示,在澳門,澳街總是領導澳門各區街坊會和附屬機構的社團,在內地,它更像是一個大型居委會,為包括澳門居民在內的橫琴居民提供服務。據他介紹,澳街總給橫琴帶來了澳門特色的社區治理模式。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牽頭做基礎服務的情況下,動員更多志愿者加入社區服務工作。記者看到,許多參與服務中心工作的人員都是年齡較長的附近居民,他們組織其他居民參與答題、扔飛鏢等游戲。田翼說:“通過做活動的方式,我們能讓居民更快融入橫琴生活。”

  (記者 張雪婷 趙霜 楊沙沙 王冬)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棋牌| 金昌市| 阿克苏市| 阿瓦提县| 资中县| 黑山县| 安龙县| 浙江省| 安化县| 准格尔旗| 东安县| 通州市| 望都县| 曲水县| 射洪县| 客服| 漠河县| 阆中市| 元阳县| 女性| 丽江市| 彝良县| 福清市| 奉新县| 高碑店市| 安泽县| 利川市| 宜春市| 曲靖市| 滦南县| 泗阳县| 施秉县| 绥德县| 阳谷县| 赤水市| 桂平市| 永登县| 东方市| 彝良县| 鄄城县| 辽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