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點起床,利落洗漱完畢后,高韻從香港的家里出發。此時天還沒亮,微微泛著淡淡的白光。坐港鐵、過關、再轉地鐵……即便如此,每天7點半,她總會準時到達工作地點。
下班后,她也是如此通勤2個小時回到家中,有時候還可以剛好趕上和女兒一起吃個晚飯。遇到夜班,只能回到后偷偷摸一下女兒熟睡的臉蛋。
高韻是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國際醫療中心的一名資深護師。從澳大利亞莫道克大學畢業后,她先后在北京、深圳多家醫院從事護理工作。10多年前,隨著港大深圳醫院在深圳落地,她進入了醫院的國際醫療中心工作。
深港兩城聯系日益緊密,像高韻這樣往返港深兩城工作的人不在少數,同在港大深圳醫院肝膽胰外科工作的資深護師李彥玲也是其中一員。在醫院工作的10多年時間里,李彥玲被問過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有沒有想過回香港工作,可以離家里人近一點?”
“一開始確實動過心思,但后來覺得醫院的發展機會和平臺不斷增大。”近年來,隨著深港合作日益緊密,空間距離、文化距離、思想距離也不斷地縮短,更讓她堅定了留下來的信心。去年,為了緩解思念的煎熬,李彥玲索性把女兒接到了深圳上學。放假了,母女兩人就一起回到香港的家中與丈夫團聚,也成為雙城生活的新形態。
面對病患??
護士應有獨立的思考和判斷
性格活潑、做事利落、思路清晰,因為一直在醫院涉外部門工作,高韻尤其擅長與病人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且精通粵語、英語。因此,當初在加入港大深圳醫院這個“大家庭”時,她果斷選擇了國際醫療中心。
國際醫療中心,聽起來好像很“高大上”,但對于高韻這些從事護理工作的人而言,意味著更多的壓力。
“因為面對的很多是國外和香港的病人,所以我們的護理專業水平也代表著深圳對外的一個形象。當處理與病人的糾紛時,良好的溝通能力顯得非常重要。”高韻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經驗。
溝通的第一步要學會傾聽。發生沖突的時候首先要讓病人先發泄情緒、表達觀點,等病人情緒穩定下來后,護理人員再根據病人的需求提出解決方案。
尤其是在VIP病房。VIP病房大多數入住的都是特需病人,他們往往有個性、有特殊的需求,對日常護理工作非常“挑剔”。同時,港大深圳醫院沿用了香港醫院的一些管理模式,給予了護士更多的自主性。
這種自主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住院護理方面,護士并不是“死板”地按照醫囑來操作,而是要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
“比如在面對病患時,醫囑中可能會開多種止痛藥,但具體用到哪一種,需要護士來根據病人的疼痛評估情況進行決定。”高韻解釋,為了在達到止痛效果的同時保護患者的身體,護士往往會從效力較弱的止痛藥開始使用,一旦通過某種止痛藥消除了患者痛苦,護士便會終止嘗試效力更強的止痛藥。
二是在人文關懷方面。當遇到糾紛的時候,往往是由護士作為解決問題的主導方,去安撫和解決問題,而不是全部交給醫生。“作為獨立的人,面對病患的具體情況時,護士應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高韻說。
“雙城”生活??
有無奈但更多是為了幸福
在深圳工作了一段時間后,尤其是成立家庭、有了小孩后,是否要結束深港雙城生活,是擺在很多港籍醫護人員面前的一個問題。
“我在懷孕的時候,曾想過為了以后更方便照顧小孩回香港工作。”正當高韻下定決心準備辭職的時候,遇上了醫院創“三甲”。
她看到同事們忙里忙外,快要到嘴邊的“告別”卻怎么也說不出口,“想著自己一路跟著醫院一起成長,總不能在這么關鍵的時刻撂擔子。”
最后,高韻還是決定留下來。看著醫院成功通過“三甲”評審,她也不由得感到自豪,畢竟這里面也有自己的一份汗水。
除了一起奮斗的感情,醫院對護士個人成長的支持也是讓高韻決定留下來的一個原因。在這里,除了“打針發藥”,護士還可以往科研、教學、管理等多元渠道發展。
此前,由于注意到傳統打針技術經常出現患者的皮損問題,高韻所在的國際醫療中心護理團隊便一起研究,去檢索國際上的前沿研究,并自主設計改良方案,最終改進儀器并降低了皮損的發生率。該研究還先后在省級、國家級比賽中獲得二等獎,并逐步在臨床工作中推廣。
“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內地護理行業的專業化發展越來越突出,相關資源的投放也在增加,這是非常好的發展。”李彥玲作為一名從事護理行業將近30年的資深護師,歷經了護理行業多個時期,也見證了護理行業蓬勃發展。
“以前工作就是每天上班下班,工作只是工作而已,從未主動思考過作為一名護士能有多大成就,能為患者做些什么,能為團隊做些什么,一切都是被動接受。而新一代的護理工作重原則、重流程、重詢證,對患者重隱私、重人文、重服務。”李彥玲對此有深切的感受。
通過醫院的“一人一計劃”推行,每位護士都可以很清楚地去規劃職業發展。你可以選擇成為一名從事臨床的專家型護士,也可以沿著護理管理型人才方向發展。所以,雖然有非常豐富的臨床經驗,在工作之余,李彥玲還是會經常通過參加各種培訓和學習來提升自己,也積極地投入教學培訓工作中,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年輕護士。
“選擇留下,離不開家人的支持。也是這份支持,讓我可以全身心放在工作上,很多時候,我都是通過視頻與女兒聊天。特別是在過去三年時間,一年只能請一次假回去見她。”高韻覺得,每晚與女兒的一小時聊天便是自己最幸福的時候。
李彥玲則選擇將女兒接到深圳親自照顧,女兒現在也很適應這里的生活和學習節奏。雖然還需要經常往返深港兩地,但是丈夫的支持,給了李彥玲和女兒面對新生活的信心。
(記者 黃思華 王百臻 攝影 朱洪波)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