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通關”百日,維港春忙。
4月17日,是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的第一百天。香港會展中心里,一系列國際展會匯集了海內外展商;“復興號”“動感號”高鐵復運至今,運客超300萬人次;銅鑼灣商場內,銷售人員忙著接待來港的內地客人;深圳福田口岸旁,已回校的跨境學童牽著香港同學的手到內地參觀……
自1月8日香港與內地實施首階段恢復通關,再到2月6日恢復全面通關,香港與內地在經貿、旅游、教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逐步恢復。連日來,記者走訪發現,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隨著人流、物流的順暢往來,越發紅火。
春天是復蘇的季節。這一百天里,香港各界正鉚足勁頭,響應國家發展的大戰略,各行各業采取順應區域發展大方向、契合產業發展大趨勢的措施,走在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道路上。
“用整體視野去看大灣區的未來”
“過去兩個多月,我們接的推廣訂單中,有60%左右都涉及到跨境。有很多客戶都有項目想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落地。”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的勢頭,正為唐芳帶來了大量的業務訂單。“港漂”快10年的她,創辦了一家文化傳播公司。她說,恢復通關以來,公司的業務量相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5倍左右。同時,也有大批香港客戶提出了去內地考察交流的需求。“我感覺現在是進入了一種新的常態,這種常態是雙向流通的、是開放交流的、更是充滿干勁和活力的。這種常態是用整體視野去看大灣區的未來,而不是局限在香港這一個城市內。”唐芳說。

在香港眾多的活動、展會中,最能體現粵港合作的是“廣東省2023年春茗(香港)”。這是疫情發生以來首場線下舉辦的廣東省春茗活動,3月21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來自粵港兩地多個領域的與會者們,終于見到闊別已久的老朋友。仿佛有說不完的話題,現場歡笑聲不斷。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也在春茗致辭時說,“香港與內地全面恢復通關后,社會氣氛熱鬧,經濟逐步復蘇,正是春回大地、風光明媚的象征。”
從恢復通關以來,這種爽朗的粵港融合發展氣氛早已傳導到粵港交流密切的行業,尤其是會展業內外。
“最近會展有很多大活動,中午來吃飯的客人都多了不少”。灣仔謝斐道,燒臘店老板華哥一邊說著話,一邊熟練地斬著砧板上的叉燒。刀下肉汁四濺,眨眼工夫,一份叉燒飯便制作完成。盡管老板手腳利落,但也有點招架不住絡繹不絕的顧客,忙得團團轉。店外,還有數十名食客正在排隊等餐,其中大部分胸前都掛著參加展會的名字牌。
華哥口中的會展,就是位于灣仔維港畔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自1月8日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后,大大小小的展覽、峰會在會展舉辦。香港的會展業正給整個大灣區帶來機遇。“前不久,我們的水下機器人剛剛在香港解決了一場‘水下危機’,為人工清理有安全風險的郵輪清理螺旋槳。”在香港國際創科展深圳展館,姚力云正向幾位外國參展商介紹自己所在公司的產品。她在深圳一家創科公司擔任海外銷售主管,公司的主打產品是工業級水下機器人,80%的業務來自海外市場。“香港辦展會有很多來自歐美、東南亞的合作商,這也是香港的國際化優勢。”

“香港國際創科展 (InnoEX) ”“香港春季電子產品展”和“香港國際春季燈飾展”,三大科技展4月12日于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揭幕。三項展覽合共吸引逾2900家來自香港、中國內地、亞洲、歐美等20個國家和地區的展商參與。
背靠國家、立足香港、面向世界,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于年輕的香港創業企業來說更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來自香港數碼港的王先生于2020年創辦了一家專注于戶外機器人自動化和管理的機器人初創公司。“智能機器人越來越普及,我們很多日常生活場景都開始應用到機器人。但是不同品牌的機器人卻很難實現統一管理、溝通。”近期,他們研發設計了一款通用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協作系統,可以為機器人提供先進的傳感和任務規劃技術,并同時管理不同類型、品牌的機器人。
王先生說,他們的協作系統目前在香港建筑業、公共交通、道路檢測等多個領域已經實現應用。“我們更希望通過這次展會接觸到更多來自海外和內地的采購商,開拓更為廣闊的市場。”
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說,“希望未來香港在科技創新發展上有更大的動作,并與內地進一步加強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國家高質量發展作出相應貢獻。”根據香港特區政府去年12月公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其中融入大灣區發展是重中之重:將用120萬平方米的樓面面積,打造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這里將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創新及科技平臺。該區域與鄰近土地包括深圳科創園,將組成占地540公頃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這無疑是巨大的鼓舞。”香港數碼港主席陳細明向記者表示,香港始終都是內地商家通往全球的最佳通道,更是海外企業投資內地的最佳跳板,香港占盡地利優勢,且有專業的服務和人才可幫助粵港澳大灣區和其他內地企業配對全球資源。他認為,香港在恢復通關后舉辦的一系列大型活動,極大提振了業界的信心,并為來自政府、企業和學術界的決策者提供平臺,探索未來的可能性。“交流非常重要,包括人才的交流、產業的交流、資金的交流,有助于我們打造國際科創中心。”陳細明說。
恢復通關,不僅意味著恢復人員正常往來,更如同吹響了香港經濟復蘇的號角。一切正如李家超所說,“香港目前要聚焦全力拼經濟,把握好良機,加強與內地各級政府的緊密聯系。”
香港南沙考察團、香港青年交流團、香港媒體訪問團......恢復通關百日,香港各界考察團也紛紛出動、奔赴廣東。廣東熱火朝天的建設熱情給考察團成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廣州南沙粵港合作咨詢委員會衛生健康組組長、香江智匯會長周伯展醫生第一次來到南沙,就被這個粵港合作重點平臺的人和環境所吸引,“我覺得他們朝氣蓬勃。可以說,他們真是熱火朝天做好粵港合作。”
2月,李家超率團訪問大灣區部分城市,發揮香港優勢,協同推進香港與內地“多贏、共贏”方案;3月,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舉行“感知大灣區,開拓新機遇”外國在港領團和商界實地參訪活動,并先后到深圳、東莞、廣州、珠海等市,訪問了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科學、人工智能等高精尖領域的代表性企業;4月,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帶領首個高中生公民科內地考察團赴粵交流,親身了解國情,體驗國家發展成就。

根據特區政府公布的消息,李家超將于四月第三周率領立法會議員赴大灣區內地城市考察。期間,考察團將到訪大灣區內地城市,與有關的省市領導會面,并參觀當地與創科及智慧城市、環保、青年發展、文化藝術體育等范疇的重點設施及項目。
香港立法會議員、民建聯主席李慧瓊對本次行程充滿期待。“內地在新能源等領域都走在香港前列,希望屆時能到訪相關設施。另外,廣東也設立不少青年創業的基地,期望能與當地創業者、港商交流。”
往來便利為大灣區跨境旅游帶來憧憬
融入大灣區發展,香港各大旅游景點也在忙著推出結合大灣區的旅游產品。“這兩天我又要出差去一趟珠海,和內地旅行社談合作,推出一些新的旅游產品。”東方之珠游船有限公司的商務部副主任黃偉達最近忙得腳不沾地。華燈初上,乘著海浪欣賞維港璀璨,是許多游客心中的期待。黃偉達說,如今生機勃勃的香港讓許多游客都覺得不虛此行,“很多游客是第一次來香港,他們在船上欣賞兩岸風景的時候就會和我感慨,香港真是比想象中還要繁華美麗。”他憧憬,大灣區融合發展會給香港的旅游行業帶來新一波發展浪潮。
發展大灣區跨境旅游業,硬件已經齊備。在羅湖口岸采訪期間,記者獲準登上羅湖口岸2樓,在這里可以俯瞰整個出入境大廳的情況。香港入境處羅湖管制站入境事務主任黃潤興告訴記者,時隔三年,口岸內的裝修和設施如今都已升級,煥然一新。出入境大廳的人工柜臺多已撤除,換上了更高效的自助出入境檢查閘機(e-道)。黃潤興告訴記者,包括羅湖在內,目前各口岸共設有約700條e-道,為旅客提供迅速便捷的自助出入境檢查服務。

交通便捷也大大便利了旅客來往。“下一站,羅湖。”隨著香港地鐵東鐵線過海段去年5月投入服務,如今旅客不用轉線即可由羅湖口岸直達港島。
4月5日至10日,香港共有6天假期,不少市民選擇外游度假,香港迎來恢復通關后首次旅游大潮。翻查入境處數據,記者發現,6天內,合共有超190萬人次入境香港、近170萬人次經各口岸出境香港。其中,羅湖口岸最繁忙,合共有超87萬人次出入境。
“近期往來兩地人員大幅上升,香港海關相應提升了口岸安全風險防控針對性和精準度,為旅客提供快捷的清關服務。我們與內地海關的交流合作也更加頻密,以促進大灣區往來便利。”在一樓入境大廳,香港海關鐵路及渡輪口岸科羅湖組指揮官鄭家禮和海關同事正目不轉睛地看著每一位入境香港的旅客。
另一邊,西九龍高鐵站內比肩接踵、人聲鼎沸的情境也隨著高鐵恢復通關如期而至。
1月15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恢復服務,“動感號”再度從香港西九龍站啟程。對于香港高鐵司機杜志城來說,他所熱愛的忙碌生活也從這一天開始。

隨著跨境高鐵全面復通,春節、清明假期接踵而至,往返香港與內地旅客數量呈幾何級上升,這讓杜志城的日常工作緊湊而繁忙。“我們每天的當值時間是6至8小時,最少會駕駛3個來回列車班次,最遠到廣州南站,最近到深圳福田站。每天上班之前我們都要進行問卷測試,確保每名司機狀態良好,適合駕駛。”他說。
4月起,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全面重啟跨省長途列車服務,逐步增開直達廣東省內省外城市的站點,除了廣州、深圳外,旅客通過香港西九龍還可以往返北京、上海、長沙、重慶、昆明、南寧、廈門、汕頭、肇慶等城市,基本恢復至2019年開行水平。港鐵公司告訴記者,自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恢復服務以來,截至4月13日,通過香港西九龍站口岸出入境旅客超過309萬人次,出入境客流持續攀升。
大批的旅客坐著高鐵來到香港,為香港旅游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的同時,也為大灣區跨境旅游帶來憧憬。
整個3月,香港導游張春輝一天都沒有休息。早上7點半,她從家里出發前往蓮塘口岸,8點半,接來自內地的旅行團過關。帶著30多位內地游客坐上旅游巴,一路從金紫荊廣場游覽到太平山,再從尖沙咀到淺水灣……晚上7點45分,最后的景點總是維港夜游。直到晚上10點把游客送回酒店,張春輝一天的工作才畫上句號。“現在每天都要工作十三四個小時,時隔三年看到這么多內地游客又來香港了,很開心。”因為工作量的劇增,張春輝的聲音有些沙啞,但難掩她內心的激動。

張春輝來自山東青島,在香港從事旅游行業已經22年了,她經歷過香港旅游業最輝煌的時代。“以前最高峰我一個月能帶十五、十六個團,幾乎把青春都奉獻給了旅游業,尤其是節假日等繁忙時段,能陪家人的時間非常少。”然而自從2019年6月“黑暴”爆發,之后再遭遇疫情“封關”,香港旅游業一度停滯。為了賺錢養家,張春輝這三年做過清潔工、保安、護理員……但收入不到做導游的三分之一。
2月6日,香港與內地出入境團隊旅游業務恢復。據香港旅游發展局,2月內地訪港旅客達110萬人次,為3年來單月內地訪港旅客首次突破百萬人次。3月18日,內地訪港旅客達10.2萬人次,為全面恢復通關以來,內地訪港旅客首次突破單日10萬人次。

除了內地游客來到香港,香港游客也開始涌入大灣區內地城市。“香港始終地方小,像這幾天清明假期,大家都想到外面走走,所以內地游這段時間非常受歡迎。”香港導游阮幼慈最近忙著帶領香港旅游團前往內地。自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以來,香港旅游業逐漸開始復蘇,旅行社的生意也好了起來,甚至出現人力不足的情況。這段時間,阮幼慈連續帶了6個旅行團,基本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今年8歲的香港小女孩施苡橋就趁著假期跟著奶奶參加旅行團,暢享了大灣區的便利。“這邊的海洋公園、野生動物園太好玩了,我們玩了過山車,也看到了斑馬、長頸鹿,很多動物在香港都看不到。”每次見到新朋友,施苡橋都會開心地展示她剛剛買的海豹、樹袋熊手套,“這只海豹太像狗狗了,我很喜歡狗狗。”疫情三年,施苡橋都沒離開過香港,恢復通關后的首趟旅途讓她倍感興奮,“之后我一定還要再來玩。”
“沒有內地客人,就好像‘關了水龍頭’一樣”
恢復通關后大灣區融合發展的趨勢,也帶旺了香港的商業街。
4月12日,房地產咨詢公司戴德梁行發表2023年第一季寫字樓及商鋪租賃市場回顧及展望,指香港與內地全面恢復通關刺激零售市場氣氛回暖,今年首兩個月零售業總銷貨額按年升17.3%。內地旅客重返香港,也為季內商鋪租金帶來上升動力。

“真的好想念你們,想念你們這里的美食、參茸海味。”4月11日下午,位于銅鑼灣SOGO附近的一家連鎖藥房內,面對內地游客的感慨,銷售人員藍小姐也感同身受。作為香港主要的商業集中地,銅鑼灣時刻感知著零售業的冷暖。隨著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過年之后藍小姐明顯感覺到香港的游客多了。“沒有內地客人,就好像‘關了水龍頭’一樣。”藍小姐回想起恢復通關前,從業10多年,第一次見到銅鑼灣6點多鐘就“收工”,7點多街上已經沒有多少人,“要不是拍了照片給媽媽看,她都不相信。”
那段時間,太子珠寶鐘表主席鄧鉅明也同樣一度十分焦慮。他尤其記得一個細節變化:以往巡鋪時,同事忙著招呼顧客,沒有人理會鄧鉅明;但恢復通關前,店內無客,一到店里員工們都跟鄧鉅明問好,禮貌鞠躬。這讓鄧鉅明不得不改了堅持多年的巡鋪習慣,因為“怕給員工造成壓力”。
當年初獲悉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的信息,鄧鉅明總算松了一口氣。而更讓他感到開心的,是特區政府在短時間內就把恢復通關的工作安排順暢,“這對香港整個經濟復蘇,尤其是旅游業、零售業來說非常正面的信息,最重要是有一個好的前景和方向。”
“當然這也需要一個過程,目前我們各家門店的生意,已經恢復到接近2019年的水平,相比2014年香港旅游最高峰期也有四成左右。”鄧鉅明笑言,“就算是奧運會的運動員,在醫院里躺了三年,再走路也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訓練,何況是疫情期間因為沒游客‘斷了一條腿’的香港零售業。”
鄧鉅明分析,恢復通關后主要客源還是內地游客,而現在內地的消費模式也在轉變。“大額消費現在少了,大家理性很多,對品牌的認知也清晰很多。我們也在熟悉這個新的市場形勢。”如今,香港商家也正在適應內地奢侈品消費模式的變化,并思考如何在平穩復蘇中發揮自身優勢。

如今鄧鉅明再度巡鋪,員工們又恢復了忙碌的狀態,把“招呼”留給了絡繹不絕的游客。不過作為老板的鄧鉅明,也沒再像疫情前那樣兩天一巡,而是把更多的時間留給自己。“一場疫情其實改變了大家很多想法。有些時候急步反而容易跌倒,我寧愿慢慢恢復,走得更穩一些。”鄧鉅明說。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3月31日發布的最新零售業銷貨額數字顯示,2023年2月香港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為331億港元,同比上升31.3%。香港特區發言人表示,隨著消費氣氛繼續改善及訪港旅客人數大幅回升,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在2月同比急升,零售業表現未來還將繼續受惠于個人消費及入境旅游的復蘇。
香港的政府部門也在努力維持恢復通關以來“慢慢恢復”的良好局面,及時處置違法活動的苗頭。近兩個月,香港海關已接獲兩次內地游客有關“斤變兩”(故意回避或模糊不清的方法表達計價單位)的舉報,對不良商戶采取執法行動,拘捕多名店員。香港海關也制作了多條視頻,向游客介紹《商品說明條例》和舉報方法。
大灣區的“課桌”,再次拼在了一起
隨著恢復通關重返香港的,不只有游客,還有跨境學童。
春日的深圳,早上7點天剛蒙蒙亮,而福田口岸的出境通道外已經排起長隊。隊伍中多是學齡期的孩子,有的被家長牽著手,有的則是獨自過關。“熟悉了路之后,媽媽有時只送我到關口,我會自己過關坐港鐵到學校。”香港佛教正覺蓮社學校五年B班的浚浚(化名)已經習慣了這樣有些特別的上學路。自從香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后,他和其他跨境同學們陸續回到久違的香港校園,過關上學的路也從回憶走到現實,從陌生走到熟悉。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的最新數據,截至今年2月,香港有6001位跨境小學生、9395位跨境中學生。這些跨境學童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在香港上學、平日居住在內地。2020年初開始,受新冠疫情影響,跨境學童們無奈告別了香港校園,直至今年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
“1月8日恢復通關之后,孩子恨不得當天就能回學校上學。”浚浚的媽媽林女士說,三年網課讓孩子十分思念學校里的同學和老師,因此恢復通關的消息一出,她就開始計劃怎樣讓孩子早日返校。通過預約過關名額,她先讓孩子1月16日來學校參加了學期末頒獎禮,又在2月2日春季學期開學當日讓浚浚成為了所在學校最早返校的跨境學生。2月6日香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后,上學之路變得更加便利順暢。

“第一天回學校的時候,班上的同學們都主動跑來找我玩,帶我去逛學校。”浚浚一回到班級就受到了同學們的熱烈歡迎。同班的區同學主動請纓成為“關懷大使”,帶著浚浚了解校園內的新變化,二人也在陪伴中成為了好友。“這是學校們為迎接跨境生返校提前做的安排,請香港本地同學成為跨境同學的‘大使’,幫助跨境生在學習生活上快速適應。”五年B班的語文老師吳嘉瑜說,班上同學對這項提議非常歡迎,甚至發起了一個小小的“游戲”:跨境生剛返校時不會被告知誰是自己的“大使”,而要從其余同學的態度中去自己猜測,最后由老師揭開正確答案。“他們大多都猜不對,因為同學們都會從旁‘干擾’,一個比一個熱情,讓跨境同學們難以看出誰對自己特別。”吳嘉瑜笑著說。
香港佛教正覺蓮社學校校長陳麗嫦告訴記者,目前除已在內地學校辦理借讀的學生外,學校的跨境生已全部返校。“2月初開學后就立刻迎來恢復全面通關,當時基本每天都新增十幾位的跨境生返校。”陳麗嫦說,很多家長早已準備好相關證件,只待全面恢復通關便立刻讓孩子回校上課。學校方面也是提前做了多種安排幫助跨境生適應校園生活,如“關懷大使”就是其中一種。家長委員會也提前和內地家長做好了溝通,幫忙購買了新校服、新課本提前寄去,讓同學們盡可能在返校時多一些準備。

“如今這些跨境同學們已經都和大家打成一片了。”梁翠美是香港佛教正覺蓮社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她見證了這段時間以來跨境生們融入校園的心路歷程。她還記得,同學們返校之初大多沉默寡言,而如今多已重綻笑顏。“和同學們聊天的時候已經可以感覺到,可能只有一兩位同學還需要繼續關注,大部分跨境生已經完全適應了新生活。”梁翠美說。
家長們也能感受到這其中的變化。林小靜發現,在網課期間浚浚性格非常內向,而隨著重返香港校園,兒子開始變得越來越開朗。“能夠重新回到喜愛的老師同學身邊,和他們一起學習玩耍,對孩子的性格和社交能力發展都帶來了正面影響。”林小靜說,三年網課,自己也曾想過放棄香港學校,讓孩子入讀內地小學,但孩子自己堅決反對,放不下香港的同學老師。而如今看到孩子得償所愿重新回到校園,學習生活都重回正軌,她也感到非常欣慰。

而對孩子們來說,他們現在最期待的是學校組織的各種線下活動。“學校要帶我們去內地參觀,這還是我第一次和全班同學一起出去玩。”在香港佛教正覺蓮社學校讀六年級的果果(化名)興奮地告訴記者,今年復活節假期期間,學校組織了全校同學一同去廣東梅州參觀,全班同學幾乎都報了名。除了和梅州的小學交流,這趟行程還會參觀梅州數個知名景點和香港公司設立在梅州的工廠,可謂豐富多彩。“這趟行程也是家長委員會牽線促成。”陳麗嫦說,疫情前學校就和內地保持著交流活動,而家長們也樂見同學們對祖國有更多了解。
全面恢復通關后,這樣的參觀交流活動也將越來越多。在香港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課程要求中,香港學生們需要到內地進行考察,體驗國家發展,增進文化認知、提升國民身份認同。就在4月3日,首批香港高中生抵達廣州,開啟了自己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實地考察之旅。根據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的安排,自2023年4月初至8月,約有4.5萬名香港公民科學生赴內地考察,涉及22條線路約460余個團組,全部在廣東省內。
除了全體高中學生參與的公民科考察外,香港特區教育局還將為不同年級學生舉辦涵蓋不同主題及參訪點的內地交流計劃。香港特區教育局4月13日向立法會特別財委會提交的文件表示,隨著與內地恢復正常通關,受疫情影響而停辦的“中小學生內地交流計劃”將于2023/24學年重啟,涉及10.9萬個名額,預算開支為1.15億港元。教育局會通過不同渠道,包括簡介會暨經驗分享會、宣傳單和教育局網頁等加強宣傳推廣,鼓勵學校積極安排學生參加。
交流越發緊密的,還有兩地的大學校園。近些年來,港澳高校紛紛來粵辦學,而隨著兩地恢復通關,兩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也更加便利高效。
“廣州和香港的同事們當了三年網友,現在能夠面對面交談真是太好了。未來推進工作一定會更快更順暢。”隨著內地與香港全面恢復通關,廣州校區和香港校區兩個校園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頻密,往返兩地辦公成為了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綜合協調辦公室主任關繼祖教授的日常。“如果下午廣州的校園有會議,我會在大約11點乘車前往深圳口岸,然后通過深圳到南沙的高速路直達廣州校園。大約下午1點多就能到,有足夠時間參加下午3點的會。晚上8點多我就能回到香港的家里。”

今年九月,第一批本科生將入讀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首年開設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智能制造工程3個本科專業,面向廣東省、山東省、四川省和河南省招生,并同時招收港澳臺學生和國際學生。而入讀廣州校區的學生,將和香港校園的學生通用實驗室等校園設施,也能如關繼祖一般方便往來兩地交流。“我們在加緊研究兩個校園不同課程的學分互認,讓學校資源可以充分發揮效用。”關繼祖說,未來在教學、科研等各個方面,廣州校區和香港校園的交流合作都將更加密切。
“以后孩子不管是在香港還是在內地讀大學,我都樂見其成。”作為家長,林女士感慨,眼見兩地教育交流合作越來越多,往來又如此便利,孩子未來大學的選擇也可以有更多。
不過今年讀五年級的浚浚還沒有想得這么遠。他最近關注的是,他又有了同桌——之前出于防疫考量,班上的課桌都是分開獨坐;而這兩天,老師又讓大家把課桌重新拼在了一起。
(記者 李心迪 陳晨 張詩雨 陳彧 吳彬彬 許曉鑫 陳晨 統籌 王勇幸)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