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南沙位于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肩負著重大使命。”日前,國務院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下稱“《南沙方案》”),就加快推動廣州南沙深化粵港澳全面合作,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作出重要部署。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行政長官、廣州南沙粵港合作咨詢委員會顧問梁振英在接受南方網、“今日香港地”記者專訪時表示,南沙具備人文、氣候、地理等方面的優勢,是促進粵港合作的重要平臺,加上目前良好的政策環境支撐,對香港青年來說,南沙提供了一片沃土。今年9月開學的“廣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學校”也將著眼培養擁有“香港根、中國心、世界觀”的年輕人。
梁振英對香港前途充滿信心。“世界不斷在變,國家不斷發展,盡管在發展道路上我們不排除有這樣或那樣的挑戰,”他動情地說,“但我對香港有信心,對‘一國兩制’有信心,對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發展和進步更有信心!”
南沙經濟結構完整、吸引力大
梁振英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香港各界對《南沙方案》十分重視和歡迎,期盼盡快了解具體細節。“南沙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離香港很近。從香港西九龍乘坐高鐵到慶盛高鐵站只需要35分鐘。”梁振英認為,南沙具備人文、氣候、地理等方面的優勢,加上目前良好的政策環境支撐,使得南沙和香港的合作,不僅是“南沙—香港”的兩地合作,而且是通過南沙這個重要平臺促進香港和整個廣東的合作。香港是個很好的“超級聯系人”,可以引入南沙的不僅有本身的力量,還有國際力量。廣東、廣州、南沙需要的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如果香港本身沒有,香港還可以到外面去找。
梁振英還為香港青年來南沙發展提供了一個思考方向。他認為,南沙經濟結構完整,對香港青年來說,無論是想做工程,還是想從事制造業、生產業,都是一個很好的平臺。“香港青少年往往不得志的地方是,在香港如果學習科學、工程這些學科,學有所成之后,做不到學以致用。”梁振英進一步解釋,“因為香港跟世界很多大都市一樣,主要以金融、專業服務為主業。如果在香港讀完航天航空工程后,在香港可以做什么呢?去機場修飛機是正當的職業,但內地的平臺更大。”在梁振英看來,南沙能給香港青年提供更多發展機遇,使他們可以學以致用。
《南沙方案》在創建青年創業就業合作平臺方面,推出了不少有力措施,推動南沙成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的沃土。“南沙對港澳人才有很大吸引力,用好南沙的資源優勢,未來港澳人士在大灣區還會獲得更多新機遇。”梁振英說。
南沙作為平臺讓粵港合作更高效暢通
“過去四五年,我在內地到處跑,我堅信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中有很重要的功能角色作用。”梁振英說,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希望港澳社會更加積極主動助力國家全面開放,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國家治理實踐,更加積極主動促進國際人文交流。“我在內地到處跑,覺得在這四個方面,香港真的可以做很多工作。”
“比如,香港是一個國際航運中心,很多人以為國際航運中心等于一個碼頭、貨柜港。但倫敦是世界上最有名、賺錢最多的國際航運中心,那里是沒有貨柜碼頭的。倫敦干什么呢?他們在寫字樓里面做船舶的買賣、租賃、融資、保險、注冊登記以及相關的法律服務。”梁振英舉例,這些香港是可以做的,可以配合國家成為一個造船大國、航運大國。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香港的這些優勢,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機制來克服這個“不知道”的問題。
“于是,我向廣州提出來,是不是可以把南沙打造成一個平臺,促進大灣區內地城市和香港的合作。”梁振英“揭秘”廣州南沙粵港合作咨詢委員會的建設由來,“就是G to B(Government to Business)的一種模式,廣州同意了,于是我們2021年4月成立了專家咨詢委員會,當中既有內地專家,也有香港專家。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充分運用香港民間力量,讓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時參與國家治理實踐,助力國家全面開放。”
2021年10月,廣州南沙粵港合作咨詢委員會服務中心在南沙啟用,16個香港工商界專業機構正式加入,成為內地首個香港工商專業社團集聚平臺。目前,入駐服務中心的香港工商界專業機構已增加到20家。“我們還在慶盛樞紐這片1平方公里多的土地上,規劃建設一個港式社區,以港人熟悉的城市空間,讓來此創業的香港青年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據梁振英介紹,目前廣州南沙粵港合作咨詢委員會還把香港五大商會和包攬10個專業團體的香港專業聯盟“一網打盡”,形成了“南沙經驗”,并在海南得到推廣。
希望香港青年要有香港根、中國心、世界觀
隨著越來越多香港人來到內地生活、工作,港人子女在內地成長生活也越來越受到關注。由梁振英牽頭創辦的內地首家非營利的港人子弟學校,今年9月將在南沙開學。學校特色是以香港教育課程為基礎,與香港名校課程無縫銜接。
談及學校為何取名“民心”,梁振英說:“國家發展勢頭這么好,平臺廣闊,給各行各業有著各種志趣的青年人都提供了很大的發展機遇。香港的青少年能否把握這個機遇,在于他們能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而他們能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又視乎他們的心能否同內地相通。心相通之后,相信他們可以更好地利用國家發展的大好機遇。我們歸根到底是希望香港的青年人可以在這樣的條件下成長,要有香港根、中國心、世界觀,他才是一個有大格局的人。說得直率一些,如果池塘太小,是養不到大魚的。”
“我希望在這個民心學校里,同學們可以由南沙出發,通過搭乘巴士、高鐵等公共交通工具,去很多地方,觀世界、長見識。”他舉例,比如在南沙,就有一個大型中日合資汽車廠,每年生產一百萬輛汽車,如果有同學對這方面感興趣,能啟發他們向自己的志向邁進。如果在香港讀書,無論書本怎么講,沒有去過現場看過,這種心志都難以得到啟發。
除了民心港人子弟學校外,位于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也要開課了。梁振英表示,港科大是一所研究型和教學型大學,但在香港本地幾乎沒有下游制造業,而廣東的制造業轉化能力非常強,上游港科大(廣州)在南沙落戶,這是上下游結合,如虎添翼。這是南沙一個很重要的優勢,可以帶動香港和廣東在科研和科研成果轉化方面的合作。
注入多元化教育“養分”對每位青少年都充滿信心
梁振英一直重視教育。他認為,一個社會的未來取決于青少年的素質,而青少年的素質則涉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缺一不可。因此,民心港人子弟學校希望能在理念上、設計上,方方面面都考慮到,把社會帶進教室,將教室敞向社會。
“比如設計,我們有菜園,同學們每天經過都能看著自己種的菜在長大。百天之后一粒種子能長成一棵菜,而一個同學一頓飯可能要吃四五棵菜,他就會知此來處不易。”梁振英說,“這樣更讓同學們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凡事不會有所僥幸。”
此外,民心港人子弟學校會把落葉、菜頭菜尾、果頭,還有廚余等在校內堆肥,對紙、瓶、罐等進行回收。“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同學們除了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外,還知道地球的自然循環法則。”
當被問及是否會在學校為學生講課時,梁振英毫不遲疑地說:“我很想。”他進一步說,如果校方允許,他希望能把自己的社會和人生經歷跟青少年分享。
“像是種植,要播種,苗出來后,隨著它越長越高,我們就要有個動作,培土。”梁振英打了個比方,“培土就是將那些土撥上去,使得更多的根莖埋在土里面,這樣它長大了也不會倒伏。這跟我們培養青少年一樣。”
梁振英對每一位青少年都充滿信心。他尤其希望在廣州南沙讀書的香港青少年不光只是學到課本里的知識去應考,還能有更多延伸內容。梁振英表示,不管是文化、藝術、科學等,內地都能提供更多的養分。
“如果對機械工程有興趣,我們去看汽車廠;對航天有興趣,我們去看南沙的火箭基地;再走遠一點,比如去廣西深入了解壯族自治區的少數民族。”梁振英笑著說,“這也是教育,所以如果問我可以教什么,課本的東西,我不會教。但是剛才所說的東西,我可以幫忙。”
采寫 謝苗楓 王勇幸 陳晨
攝影 張瑞霖 區小鳴(除署名外)
統籌 趙楊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