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在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與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信息資訊中心(下稱“信息資訊中心”)揭牌儀式上,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教授與南方新聞網總編輯梅志清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共建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數據庫并聯合開展相關研究。
黃玉山教授在接受南方網記者專訪時,表示這是香港公開大學第一次和內地的宣傳機構合作。香港公開大學與南方網達成共建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數據庫及聯合開展相關研究的共識,有利于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促進粵港兩地信息資源流通。
01 高校合作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黃玉山教授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推動教育合作發展。2016年,粵港澳三地28所高校成立粵港澳高校聯盟,香港公開大學就是其中的一員。過去的一年來,在黃玉山校長的領導下,香港公開大學一直積極探索在大灣區辦學的機會,終于選擇了落地肇慶市,計劃和肇慶學院共同開辦一所專業型和應用型的大學。
4月22日,肇慶市人民政府、香港公開大學、肇慶學院在肇港兩地遠程簽署協議,三方計劃在肇慶共同籌辦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香港公開大學(肇慶),引進香港公開大學先進教育理念、模式和國際化師資,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助推肇港兩地高等教育事業邁上新臺階。目前項目申請已經呈到教育部審批
與其他粵港兩地合辦的高校不同,計劃中的香港公開大學(肇慶)主要以應用型教育為主,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和應用型技術研究,將促進廣東省應用型及專業性本科高校的發展,在大灣區乃至全國起到示范性作用。
黃玉山教授提到,兩地高校的合作將加深粵港兩地之間的交流,有利于大灣區人才培養,促進科研轉化為生產力,助力年輕人融入大灣區,共同實現大灣區發展。
02 助力青年 抓住大灣區發展機遇
隨著粵港澳三地不斷深度融合,年輕人們深刻體會到了大灣區“生活圈”所帶來的發展機遇。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讓各地人流、車流、物流將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大灣區內各要素流動得到極大便利,經濟“命脈”得以打通,發展空間更加廣闊。
黃玉山教授表示,大灣區創建了一個包括香港和澳門的一小時工作生活圈,使香港的年輕人能夠直接快速地了解到大灣區以及國家在科技創新、基礎建設、民生等方面的巨大發展及進步。
近年來,除了加強粵港兩地之間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國家還出臺了不少便利香港居民在內地生活工作的相關措施,并推出行政審批、金融服務等方面的惠民政策。
最后,黃玉山教授認為,大灣區正不斷給香港青年人創造更多的機遇和機會,助力香港青年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大灣區城市為香港的年輕人在大灣區生活、就業和創業提供的有利條件,讓香港的年輕人可以在大灣區闖出一片新的天地,為大灣區建設貢獻屬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南方網記者 黎妙娟 詹海珊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