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國必須要有創新的高地、人才的高地、知識的高地、制度供給的高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高地,粵港澳大灣區就肩負著這樣的歷史使命。”近日,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信息資訊中心的專家,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原司長、研究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在線出席了廣東省大灣區辦和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共同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信息資訊中心揭牌儀式,并接受了南方網記者的專訪。
要把大灣區打造成為創新高地
陳文玲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具有雄厚的存量資源,這是巨大的比較優勢,也決定了大灣區可以繼續走在創新性國家前列,成為高質量發展高地的探索者和引領者。
“廣東作為經濟大省,市場化程度、開放度、現代商務環境以及創新能力都排在國內前列,無論經濟總量、貿易總量,還是投資總量、制造業總量等諸多方面均名列前茅。”陳文玲表示,“香港是自由貿易港,現代商務環境、稅收制度、人才制度等各方面都具有獨特優勢。改革開放之前,香港是中國通向國際社會的唯一通道,改革開放進程中,香港依然是東西方的超級聯系人,是國內外市場的超級聯系人。同時,澳門具有現代營商環境的優勢,是內地與葡語系國家聯系的大通道。”
陳文玲認為,三地存量資源疊加,可以形成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優勢,只要突破行政壁壘和規則堵點,變存量為增量,就能形成堅實的創新優勢。
要推動大灣區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粵港澳三地存在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套貨幣、三種法律制度。陳文玲認為,只要粵港澳三地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會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三地的比較優勢變成一個集成優勢,形成正向推動的能量,而不是制約的因素。
她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過程既是制度對接的過程,也是規則對接的過程,三地可以互相借鑒、互相學習。內地應對接香港、澳門更為國際化的市場制度和規則,但有些內地走在前面的,如數字經濟、網絡、移動支付等方面,香港澳門可以借鑒、對標內地。三地在協同發展的過程中,也可以共同對標、學習或者創造國際最高標準、規則。
“除此之外,三地還需要面向未來,創造新的標準和規則,如未來的互聯網空間,數字經濟條件下的數字貿易等,這些新興產業和業態的規則對接標準,可以由粵港澳三地根據當前的新形勢共同制定。”陳文玲強調。
要發揮好大灣區信息資訊中心的作用
陳文玲表示,規則、標準的對接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新秩序、新規則的建立,其實就是把存量資源變成增量資源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大量戰略性、前瞻性、儲備性的研究,需要更快的、更多的、更準確的資訊,也需要借鑒國際的經驗、國內的經驗。
因此,陳文玲認為,在這樣一種形勢下,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的信息資訊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信息資訊中心由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南方報業集團聯合成立,既有政府政策指引的權威性,又有南方報業集團的媒體宣傳優勢。這兩者有效有機結合將對推動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揮重要作用。
南方網記者 覃玲 吳鳳思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