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港澳既是南沙的使命,也是南沙推進高水平開放的獨特優勢。
《廣州市南沙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南沙要攜手港澳建成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成為粵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平臺。
如何利用好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優勢,以空間規劃賦能,謀劃好粵港融合發展的戰略布局?近日,香港規劃師學會原會長李建華接受南方日報專訪,圍繞“粵港協同”的主題,從空間協同、規則創新等方面,對南沙新一輪規劃進行解讀。
記者:“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是《南沙方案》賦予南沙的戰略地位。此次南沙國土空間規劃四大定位之一既是粵港澳全面合作新典范,也專節提出服務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您認為將對南沙協同港澳有何意義?
李建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南沙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正通過重大基建項目的推進構建起與香港的“半小時生活圈”。隨著深中通道、獅子洋通道等跨海工程的實施,以及慶盛高鐵站與香港西九龍站“雙樞紐”的聯動效應,兩地的要素流動正突破物理邊界,形成獨特的雙城共生發展模式。
南沙為香港的發展提供新的可能。香港的強項是財務融資及高端服務業,而南沙擁有的是遼闊的土地及優美的空間。我一直認為南沙跟香港是一個雙城的故事,南沙慶盛高鐵站周邊的發展跟香港西九龍高鐵站有著特殊的關聯,彼此有著雙方人員往來及互補的作用。
當前規劃中包括港式國際社區、基建路網及民生配套設施,如港人民心子弟學校和港科大(廣州)等,均有利于南沙吸引港人及外國優才落戶。
記者:至2035年,南沙要攜手港澳建成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成為粵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平臺。您認為南沙應該如何利用國土規劃空間創新,實現粵港空間協同和規則銜接?有何建議舉措?
李建華:對于規劃創新上如何能幫助南沙進一步優化成為宜居和宜業的城市,我認為需要“軟硬結合”。無論是硬聯通、硬配套的提升,還是軟規則上的對接,均需要進一步完善。
首先,軟件上南沙已經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提供科研資金、人才優惠等政策。年初,《廣州市南沙區強化聯合港澳科技創新實施辦法》印發,在與港澳共建創新平臺、聯合港澳組建創新聯合體、支持港澳科技企業孵化載體建設等科技創新方面,給予了大力度政策補貼。此外,從港澳青創“新十條”到“青出于南”計劃,從粵港合作咨詢委員會到粵澳發展促進會,從建成全國首個港澳律師職業孵化站到“港澳藥械通”的落地,南沙將“制度之異”變為“制度之利”,打造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高地。
在城市硬件設施建設方面,南沙作為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正構建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打造大灣區交通中心。目前,也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但與港澳連接方面,仍然還有進步空間,比如香港西九龍高鐵到慶盛站的列車班次密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以便兩地人員的往來更便利。而土地規劃上要注意新的發展方向是否適合未來市場定位和發展的需求,不盲目追求經濟發展,要在定位上作出堅持。
記者:建年輕的城,吸引年輕的人,南沙一直重視青年人才引入。此次規劃提出“創建粵港澳深度融合的青創合作平臺”,立足此內容,您認為南沙在城市空間建設、平臺搭建等方面應如何落地,吸引更多香港青年人來南沙?
李建華:在吸引一流年青人才移居到自身的城市一直是全世界政府的課題,一方面他們是社會的未來,另一方面,他們會為社會注入能量和動力,每個城市如果要健康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創造有利的宜居、宜業的條件。
由于現今社會特別是年青人及高質量人才對空間規劃和發展的要求與以往相比,已經發生了轉變,緊湊多元化而垂直的城市空間布局所創造出的開放式互動空間更符合當下發展趨勢,有利于提高合作和溝通的效率,讓不同創意想法互相碰撞。
對比香港,南沙有著遼闊的土地和空間,可以更容易進行擴張以滿足空間發展的需求,若再加上彈性的土地及空間規劃將更容易迎合未來市場及經濟發展的需要。
(撰文 余妍玲 通訊員 張燕玲)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