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港發展7年,梁劍鋒擁有不少頭銜——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副主席、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總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理事……但他至今仍自稱是一名“新港人”,這不僅是他的身份標簽,也是他服務社會的原動力。
1月14日上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廣東省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在廣州開幕。會上,梁劍鋒作為廣東省政協會議列席人員香港青年代表,從減少人才流動障礙、加強航運能力、提升新型服務能力等方面提出建議。會議期間,南方網、粵學習客戶端記者專訪了梁劍鋒。
記者:香港有哪些地方吸引您,讓您看到發展的前景?
梁劍鋒:我選擇到香港發展,主要是著眼于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發展。我在粵港澳大灣區長大,對香港很熟悉,投身工作后,有更多機會接觸香港的多元文化,結交到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生活上也有著文化認同。
國家的“十四五”規劃為香港設定了??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國際商貿中心等八大中心的定位,讓各行各業都迎來了更多發展機會。例如金融服務業呈現出一種向上的趨勢;前沿產業發展方面,香港特區政府大力推動創新科技、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產業的發展;文化發展方面,國際多元文化匯集在香港,在文化交融過程中激發出文化創新創造的活力。隨著這些行業的發展,香港對創新型經濟人才需求越來越大,并進一步影響到香港產業結構、業態發展趨勢、未來產業布局等。這些都讓我看到了香港的發展前景。
同時,香港也在積極吸納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才。這些人才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曾經生活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屬于不同的種族,大家都能融入香港,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演繹自己的角色。我相信,多元化和包容性正是香港永葆發展活力和創造力的原因。
記者:在香港發展的這些年,您是如何從原本的社交圈慢慢“破圈”,融入香港社會?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發現自己已經在香港找到落地生根的感覺?
梁劍鋒:在香港發展的這些年,我始終秉持著開放和包容的心態,積極地去融入香港社會。
首先,我主動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一方面是多年來粵港兩地往來本身就有很多老朋友可以聯誼,二來我積極聯動我在香港都會大學的校友同學,還通過工作業務拓展我在香港的客戶朋友。同時,我又積極參加了各大香港社團,也加入一些有著共同愛好的朋友自發建立的社群,嘗試融入新的圈子。我通過這些社交平臺,不僅結識了許多新朋友,也擴大了自己的資源網絡。
其次,我尊重并理解香港本土的文化和傳統,努力去適應和融入這里的生活方式。我認為,人才來到香港發展,和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存在“觀念之爭”是多元文化的體現,我們應該相互理解和包容。當然,我本身的母語就是粵語,也是看著TVB長大的80年代廣東人,所以對于香港一點都不陌生,甚至對于“獅子山精神”有著親切的敬意。
此外,我也會積極參與香港的社會公益活動,盡自己的力量回饋社會。通過這些活動,我不僅加深了對香港社會的了解,也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至于在香港找到了落地生根的感覺,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隨著我在香港的時間越來越長,我與這里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我開始更加深入地了解香港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現狀,也更加熟悉這里的生活方式。我發現,香港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包容的城市,這里的人們熱情友善,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和追求。當我開始在香港找到自己的定位,并為這個城市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時,我逐漸感受到了落地生根的感覺。
同時,我認為香港特區政府在幫助來港發展的人才找到歸屬感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2023年,香港特區政府成立了“人才服務辦公室”,除了“搶人才”,還加大力度“留人才”。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中還特別提出“人才服務辦公室”要協助人才留港,包括加強線上平臺推廣,提供薪酬、稅務、教育及簽證等各方面資訊,組織線上線下招聘會,還會應人才需要提供相應的協助。具體而言,在就業創業方面,通過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提供就業資訊與服務,簡化創業手續并給予金融支持;稅務方面,推出低稅率及針對高收入人才的優惠措施,減輕其稅務負擔;家庭團聚方面,實現一人申請全家受益,讓來港發展的人才的子女也可享優質教育;融入社會方面,促進多元文化交融,通過社區支持,助力新港人快速融入香港生活。此外,香港特區政府還為吸引各地人才通過進修計劃、優才計劃、高才計劃來港,提供了全方位的便利措施。這些措施讓我們感受到了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也讓我們更加有信心在香港發展自己的事業和生活。
記者:作為一名長期在香港工作的“新港人”,您如何代表香港社會的整體民意,在廣東省政協會議上提出符合粵港兩地市民利益的訴求?
梁劍鋒:粵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文相親,這份深厚的文化紐帶是我們合作交流的基石。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形成了一個“1小時生活圈”,交通的便捷性極大地促進了三地市民的互聯互通。我們更應珍惜這份難得的機遇,加強合作與交流,互惠互利、共創共融,共同書寫三地合作發展的新篇章。
在政協第十三屆廣東省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分組討論時,作為長期在香港工作的“新港人”,我提出符合粵港兩地市民共同利益的訴求,著重從減少人才流動障礙、加強航運能力、提升新型服務能力等層面的建議。
會上,我建議優化香港非永久居民的粵澳來往政策,以促進粵港澳人才的互聯互通。我呼吁相關部門能夠盡快研究并出臺相關政策,放寬“新港人”由粵入澳的限制,為他們提供更加便捷的通關要求。這將有助于形成更為緊密的人才網絡與合作機制,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建議強化部署珠江口水路客運航道網絡,運用好粵港澳各城市之間的水路客運能力,增加往來交通便利。水路客運作為連接粵港澳各城市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潛力。通過完善水路客運航道網絡,我們可以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便捷度,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流通,為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最后,我建議在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新型服務業標準方面加大力度,例如完善跨境電商海外數據及運營服務、制造業的展示或應用數字化服務、配合新質生產力的綠色金融服務。我建議由內地有關部門牽頭,香港服務行業全力配合,共同制定出一套符合大灣區實際需求和發展方向的服務業標準體系。這將有助于提升大灣區內服務業的整體水平和質量,為制造業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和支撐,從而鞏固提升制造業當家的優勢地位。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