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7月澳門居民參加珠海醫保頒發社會保障卡儀式上,牛敬為部分澳門居民發放社會保障卡。 南方日報記者 關銘榮 攝
“我是橫琴新區第一任管委會主任、最后一任黨委書記。從上島干到退休,在橫琴工作了5139天。”這是牛敬的橫琴時光。
從2009年橫琴新區籌建,到2015年自貿片區揭牌,再到2021年合作區成立,在橫琴島短短15年多的開發歷史中,牛敬參與了14年。
一路走來,橫琴滄海變桑田。牛敬和先后上島的一批批橫琴人,如同“拓荒牛”,將一個荒島打造成了一座現代化新城。
三年前,合作區的成立,成為一個歷史轉折點。自此,這片試驗田邁入全面實施、加快推進的新階段。三年來,隨著澳門公務員的加入、琴澳規則的不斷銜接、更多澳門元素的涌入,合作區服務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有了質的突破。
在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體制下,牛敬擔任了合作區執委會副主任兩年,直到2023年9月15日正式退休,完成了橫琴建設的交接棒。
退休后,牛敬持續關注著合作區的各類新聞。他期待,未來橫琴成為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示范。
開荒
收土地、搞項目、建新家園
牛敬初上橫琴島,是在2009年8月17日。
彼時,橫琴還是一個“蕉林綠野、農莊寥落”的荒島,島上人口約4000人,共11個自然村,村民以養蠔、捕魚等為生。
“當年的財政收入只有不到3700萬元,還有一些債務、包袱。”牛敬回憶道,“基礎條件不足,難度大。發展橫琴是國家戰略,肩上的責任也重。”
就在牛敬上島擔任橫琴新區管委會主任前三天,2009年8月14日,國務院批準實施《橫琴總體發展規劃》。在這個國家級戰略規劃的加持下,橫琴的藍圖開始鋪就。
“當時,橫琴的重點項目主要有三個。一個是澳門大學的動工,一個是長隆的建設,還有一個是市政基礎設施BT項目,也就是道路、海堤、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牛敬透露,搞建設就涉及土地的整合、征收土地的補償等等。
牛敬上島的時候,在時任橫琴新區黨委書記劉佳的牽頭下,長隆的建設已經啟動,當時面臨的難題是村民的搬遷。
“這是個難啃的硬骨頭。”彼時,長隆項目所在的富祥灣社區有新、舊兩個村,100多戶村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原居民,并不理解突如其來的搬遷。
時任橫琴鎮富祥灣社區新村黨支部書記的黃少文告訴記者,當時不少村民很擔憂。“是不是騙我們的?”“搬出去靠什么生活?”“物業費、垃圾費、水費這些拿什么交?”
針對這些顧慮,政府制定了各種保障措施。比如給新遷的住房辦房產證,可以按照商品房買賣;劃出一部分資產改為商業,收入作為村集體資產等。這些需要逐一向村民解釋,做通工作。
當時,橫琴的公務人員分包了這100多戶村民的溝通工作,牛敬也分了幾戶。幾個月的走家進戶、耐心解釋之后,絕大部分村民答應簽約。而后,長隆得以順利開建,這才有了今天享譽海內外的長隆海洋王國。
搬離富祥灣后,村民們的新家園選在了靠近橫琴口岸、面朝澳門大學的澳門青年創業谷旁,社區取名為新家園社區。
后來擔任新家園社區黨委書記的黃少文透露,那些年,牛敬每年都會到訪新家園社區,關心村民們搬遷后的新生活。走到自己曾上門走訪的人家中,牛敬開玩笑地問:“怎么樣,我沒騙你吧?”
在一陣陣笑聲中,黃少文知道,村民們是滿意的。
筑城
平均每天投資超1億元,10年經濟增百倍
在橫琴最初的開發建設中,項目并不是當務之急。
“生態優先、規劃先行、基礎快上、政策快批,項目慎選。”牛敬說,這是橫琴當時的開發原則。而上級給橫琴的目標是:一年有變化,兩年見成效,三年大變化,五年成規模。
橫琴新區成立的前一兩年,最多的工作就是做規劃。
“我們后來盤了一下,橫琴新區做了60多個規劃,各個領域的。”談起橫琴的規劃,牛敬如數家珍,比如法國阿瑪建筑事務所做的“山脈田園、水脈都市”規劃,就是目前天沐河一帶的雛形;十字門中央商務區概念性規劃,由美國HOK(霍克)公司擔綱;?橫琴國際商務中心的設計公司是德國GMP,橫琴保利中心是聯合日本佐藤綜合計畫株式會社設計。
牛敬形容,當時橫琴是一個國際規劃大師集聚的地方,橫琴的城市建設正是在這樣高水平高質量的規劃指引下來做的。
搞城市建設,橫琴又遇到了新的問題——沒錢。
“我們沒有資金,橫琴的底子又很薄,特別是大部分土地不在政府手上,所以我們上島后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土地的整合。”牛敬介紹,按照國務院通過的橫琴規劃,政府有權回收土地。
怎么回收合理?牛敬說:“后來研究通過了橫琴土地整合的方案,回收價格是以附近最近一塊公開拍賣的土地價格為參照,依法依規設定的,價格比原來初創的土地要高很多。”
對于底子薄弱的橫琴,回收土地的錢從哪里來?牛敬透露,主要是通過融資。一個重要的平臺就是成立當時的區屬國企,通過銀行批給授信,這樣就有了資金,就可以收土地。有了土地,就可以搞建設。
前十年的橫琴,是一個起步打基礎的階段,建設發展的力度和速度空前。
一組數據顯示,合作區成立前,橫琴新區建設的12年間,累計完成了約3600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牛敬算了一筆賬:“差不多一年300億元,按工作日算,一天超過1億元的高強度投入。”
一面搞基建,一面抓產業。2010年至2020年,橫琴的GDP從4.66億元增長至超400億元,10年增幅近100倍。年度總稅收收入一度超過350億元。高新技術、品牌工業、現代金融、商貿消費、文旅會展等產業全面開花。區內累計注冊澳資企業突破4000家,琴澳合作從經濟領域向社會民生領域不斷拓展。
“在這樣的基礎上,橫琴上升到合作區,澳門參與治理,開啟粵澳共管的新階段,正是恰逢其時。”牛敬說。
深合
用好天然試驗田,寫足開放大文章
“早期,我們在物理層面上改天換地。下一步,就是行政管理上要跟澳門對接。”自從到橫琴工作,牛敬每天聽澳門的廣播、看澳門日報,希望更加了解和熟悉澳門。
合作區成立后,澳門公務員加入橫琴的建設,牛敬與他們共事了兩年。
這種由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四共”新體制,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各大重要平臺中,融合力度最大、創新突破最顯著的探索實踐,也是合作區發展的內驅力。
橫琴是一片天然的試驗田和創新地。“澳門面積小、產業單一,需要發展空間,橫琴就是最好的空間。”牛敬分析,橫琴與澳門一河之隔、一橋相連,面積是澳門的3倍多,人口少,是一片處女地,還是一個海島,離岸好管理。因此,在這片土地上,可以大膽突破,大膽探索如何去做好“一國兩制”開放創新的大文章。
在橫琴工作,創新的意識不可或缺。
現任合作區法律事務局副局長的王彥,多年來致力于橫琴的政策研究和制度創新。在他的印象中,牛敬是一個始終愛改革、愛創新的人。
“不管在哪個階段,他總是對我們說,日常工作干得再好,頂多能打70分,還有30分要靠改革、要靠創新、要靠開放。”王彥說,這個觀點是基于一個大的邏輯,那就是橫琴是粵港澳緊密合作的一個示范區,對澳對港開放、支持服務澳門是基本底色。
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是橫琴開發建設的初心。
如何適度多元?在牛敬看來,這種多元不是把澳門現有的企業和人簡單地平移到橫琴,而是通過橫琴的空間,注入更多政策,吸引新澳企、新澳人、新澳資,做大澳門經濟的新增量。“橫琴很早前就想跟澳門的老百姓融合,從經濟領域延展到社會民生,這是非常大的飛躍。”
牛敬也清晰地認識到,橫琴一路走來,之所以能不斷突破,國家層面的政策供給至關重要。
“為了爭取政策,我們當時就成立了小組,派人在北京常駐,在各大部委單位不斷來回。”他透露,2011年,國務院批復了關于橫琴的重磅文件——《國務院關于橫琴開發有關政策的批復》(國函〔2011〕85號),也就是如今分線管理政策的1.0版本。十幾年來,國家相繼賦予了橫琴諸多創新政策,指引橫琴一步步突破前行。
退休一年多,牛敬依舊時常關心橫琴的發展。看到新的分線管理政策落地,在“澳門新街坊”可以使用小額澳門元、看境外電視、用國際互聯網,牛敬還是難掩激動。
“現在‘澳門新街坊’的很多政策,最開始就在我們的政策申請包里了,合作區成立后,終于在小切口落地了。”談及此,牛敬感慨地說,“你看,還是要去試、努力去爭取,就可能實現。”
邁向合作區時代,橫琴步入了新的階段。未來,這里將是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新平臺、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新空間、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示范、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高地。
(記者 梁涵 吳哲)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