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馬上可以用人民幣買港股了。香港交易所將于下周一(6月19日)正式推出“港幣-人民幣雙柜臺模式” (下簡稱“雙柜臺模式”) 作交易及結算之用。“這將為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發展寫下重要一頁。”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近日在特區政府總部接受GDToday、南方+記者專訪時表示,此次推出“雙柜臺模式”最主要的目標是達至平穩運行,為在港人民幣股票的發行、交易、莊家機制及結算等關鍵環節累積更多經驗,推動市場參與者為未來進一步在港發展人民幣證券業務做好準備。“我們會繼續在推動離岸人民幣業務的各個層面多下功夫,讓香港更好地發揮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功能”。
“雙柜臺模式”旨在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
所謂“雙柜臺模式”,是整個港幣-人民幣雙柜臺交易流程、莊家活動及結算模式的統稱。“雙柜臺模式”下,投資者可以分別以港幣和人民幣兩個幣種進行買賣。兩個柜臺下的證券屬于同一類別證券,因此兩個柜臺的證券可以在不改變實益擁有權的情況下相互轉換,并且設有雙柜臺莊家機制解決流動性及雙柜臺間價差問題。
目前已有24只港股納入“雙柜臺模式”名單,所屬行業包括科技網絡、金融、地產、消費,占港股日均成交量約四成。其中,中國海洋石油、中國移動、比亞迪、長城汽車、中國平安均已在內地、香港兩地掛牌;此外,還包括騰訊控股、快手、小米集團、阿里巴巴、京東等科網股。
在香港特區政府總部,當記者提及即將落地的“雙柜臺模式”,許正宇強調意義重大。他說,一方面,持有港股的投資者,若希望持有或增持人民幣,可直接在人民幣交易柜臺套現股票取得;另一方面,持有離岸人民幣又希望投資港股的投資者,無須先兌換港幣才進行交易,變相減省匯兌成本及風險。“該模式對于港股市場投資者來說絕對是‘雙贏’局面”。
據了解,港股“雙柜臺模式”將分階段推行,初期港股市場參與者可開始應用雙柜臺進行交易,但內地投資者尚無法立即通過港股通參與“雙柜臺模式”,開通初期可能主要集中于香港本地或海外投資者嘗試使用。許正宇表示,作為一項新的交易模式,這次推出“雙柜臺模式”最主要的目標是達至平穩運行,并為接下來的工作累積經驗。他向記者透露,未來會將港股通(南向)接入“雙柜臺模式”,屆時內地投資者不需要像現在要有換匯的過程才能買港股,而是直接用人民幣就能購買港股。“畢竟最大的人民幣資金池在內地,我們要將境外的產品與內地的資金池連接起來,才能夠更好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底,香港的人民幣存款額接近一萬億元;全球離岸人民幣結算業務約75%都是在港完成。
“我們希望香港成為境外的人民幣樞紐,不僅要提供更多的產品,更要做好與內地的聯通。”許正宇說,從最初的港股通(滬港通和深港通),再到債券通(北向通和南向通),香港一直在持續深化與內地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
“我們仍在思考與內地互聯互通方面需加強推進哪些工作。”許正宇舉例稱,比如考慮是否優化大灣區的銀行理財通;另外,還要持續推進“前海十八條”列明的相關合作。2022年9月2日,《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關于支持前海深港風投創投聯動發展的十八條措施》(簡稱“前海十八條”)在深港兩地同步正式發布。他解釋說,“前海十八條”提出通過私募基金的聯通,使得在香港設立的私募基金更容易通過前海這一跳板,參與內地科技等不同領域投資。“我們希望加強香港作為連接海內外資本的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同時也是為了人民幣國際化做出努力。”
面對全球市場波動 香港金融體系仍然穩健
近期,以硅谷銀行破產和瑞士信貸并購為代表的歐美銀行業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再加上美聯儲加息對于資本市場的影響,如何管理及防范風險也是市場參與者關注的焦點議題。許正宇表示,在建立境外人民幣生態圈的同時,也會進一步豐富風險管理工具的工具箱。“除了今年5月推出的利率互換通,我們會積極推進國債領域的風險管理工具,以有效管理投資的風險,讓境外投資者在香港參與內地資本市場的投資時有更大的驅動力。”
處于當前高度波動的全球金融市場中,許正宇強調,香港的金融體系仍然十分健康和穩健。“我們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大約是20%,遠遠超過國際要求的8%。這表明香港在金融穩定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他指出,硅谷銀行破產、瑞士信貸并購等事件對香港的影響都很輕微,“一方面這些銀行在香港的業務規模本身并不算大;另一方面,香港自身的監管非常嚴格,有一個跨市場的全天候監察體系,可以跨市場審視不同市場的風險傳導,以及有無系統性風險。”
講好香港金融故事 鞏固全球資金“聚寶盆”優勢
“金融服務業是沒有邊界的。我們希望通過更廣泛的服務范圍和更大的市場體量,輸出金融業務。因此,香港需要與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進行商業或實體經濟方面的合作。”數據顯示,2021年年底,香港的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總規模達4.6萬億美元(約35.7萬億港元),大約是香港GDP的12倍,65%的資產來自非香港投資者。許正宇表示,相關數據都體現了香港作為“聚寶盆”的吸引力,未來會聚焦怎么進一步去“聚財”,這就需要講好香港金融故事。
隨著香港踏上疫后復常之路,許正宇今年也遠赴英國、比利時、韓國等國家,親身向國際市場推介香港。他認為,香港金融故事有三個主軸,即自身市場改革、與內地互聯互通以及新金融領域的發展。“第一,我們持續提升市場競爭力,包括3月推出的上市改革,吸引‘專精特新’的企業來香港上市;5月我們通過了一個稅法,對家族辦公室的稅務優惠免除。第二,就是與內地的聯通。第三,在新的金融領域發力,包括綠色和可持續金融、金融科技等。”
許正宇舉例稱,今年年初,特區政府曾將金融科技與綠色金融相結合,在綠色債券計劃下成功發售8億港元的代幣化綠色債券。“這是全球首批由政府發行的代幣化綠色債券。我們希望在這一過程中發現有哪些技術元素可以應用或提升,以改善綠色債券發行的效率。”
談及香港對境外資金的吸引力,許正宇告訴記者,特區政府今年年初發行了57.5億美元等值的綠色債券。吸引超過360億美元等值的認購金額,并成功吸引未曾參與過特區政府綠色債券發行的新投資者,同時也得到不同類別的傳統和綠色投資者的持續參與。“國際投資者對于香港特區政府作為債券發行人的信用是高度認可的。我們希望香港作為一個綠色融資中心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好。”
許正宇說,香港作為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與英國等國家都有著緊密的聯系。盡管有海外媒體存在一些抹黑的報道,但境外投資者或業界人士心里很清楚,機遇就在香港,這是不爭的事實。“當下全球經濟增長動力肯定來自亞洲,而亞洲的經濟增長動力來自中國。一些國際機構預測顯示今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可能達到5%。這些都是清晰的數據,令我們在國外講香港金融故事時更加擲地有聲。”
許正宇強調,希望通過此次外訪,吸引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不同國家的投資者,通過香港進入大灣區并發展他們的業務。“全球經濟重心正逐漸向東方移動,國際投資者對參與亞洲發展的興趣很濃厚。香港是一個引入財富和商機的熱土,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機遇并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客戶。”
香港已走上復蘇之路 應深化雙循環交匯點角色
香港特區政府日前發布的《2023年第一季經濟報告》顯示,今年首季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增長2.7%,終止連續四個季度的跌勢,說明香港經濟已在復蘇之路上。
盡管前路仍有挑戰,但許正宇依然對香港經濟保持樂觀。他表示,香港第一季度的增長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消費方面的帶動,包括消費券和“開心香港”系列活動都有積極的正面效應。他認為,若繼續保持增長勢頭,有信心香港經濟在2023年實質增長會介于3.5%至5.5%之間。
香港經濟增長的勢頭和持續性在哪?對此,許正宇認為,香港是一個綜合型的國際金融中心,意味著香港不是“偏科生”,而是跨越金融板塊,在銀行、證券、保險,甚至家族辦公室等領域都有非常明顯的優勢。他指出,香港未來要基于自身優勢基礎,結合“一國兩制”給予優厚的條件,持續深化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中內外循環交匯點的角色。“我們常常說‘合縱連橫’,縱向的就是我們聯系各個國家,用好‘一國兩制’的優勢,令到內地投資者通過香港走出去;同時,國際投資者通過香港參與內地的資本市場交易。橫向就是‘一帶一路’,香港如何作為融資中心及專業服務中心,協助我們國家的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能夠推進他們的項目。”許正宇說。
(記者 陳晨 陳彧 吳彬彬 許曉鑫)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