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到廣州以后看到,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我們的仲裁已經可以打造出一個中國品牌,可以跨空間、跨地域、跨國家解決國際商事糾紛。”在廣州市東風路旁的一棟寫字樓,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香港中律協創會會長陳曼琪剛剛結束了一家本地律所的調研活動,腳步輕盈地走進辦公室接受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1991年畢業于香港大學法律學院的陳曼琪,執業律師界已有27年,并創立香港中小型律師行協會。2021年12月20日,身兼港區人大代表的陳曼琪當選立法會議員,并致力推動香港與內地法律服務業交流等領域工作。
“這次不僅是調研,也是一次重要的學習。”她說,受疫情影響,已有三年之久沒來廣東,此行她先拜訪了全國首家實行第一審涉外涉港澳臺家事案件集中管轄的審判中心——深圳涉外涉港澳臺家事審判中心。隨后在廣州,她參觀了南沙國際仲裁中心及廣州仲裁委員會。此次廣東之行也令陳曼琪對香港法律專業人士在內地發展前景充滿信心,“我覺得香港專業人才和內地機構一起聯動,并船出海,是很有前途的。”陳曼琪說。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香港中律協創會會長陳曼琪在廣州接受記者訪問
關鍵詞:科技
記者:您這一次廣東之旅有什么感受?
陳曼琪:這次來到廣東的確很興奮,我覺得很重要的是看到我們內地的發展。因為我有三年多沒來廣東,這次回來感受頗深。
一是科技在生活方面運用更加廣泛了。比如在廣州南沙的無人駕駛出租車、在大樓里工作的智能機器人等,這些是我們香港不常見到的東西。所以我覺得國家提出的高質量發展,特別是科技在各方面的應用,大幅提升了我們民眾生活幸福感。
二是我看到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越來越成熟。對于充分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深化內地與香港合作,港澳融入國家發展來說,相關平臺的打造、建設已經比三年前更加全面,更加好了。
陳曼琪在深圳涉外涉港澳臺家事審判中心
關鍵詞:仲裁
記者:您還去拜訪了南沙國際仲裁中心和廣州仲裁委員會。
陳曼琪:我深切地感受到,廣州在仲裁方面的發展有顯著的進步。商事仲裁進入內地,從最初的建立多元化國際商事糾紛解決機制,營造區域法治化營商環境,到如今,我來到廣州看到,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不斷具象化,我們的仲裁已經可以打造出一個中國品牌,可以跨空間、跨地域、跨國家解決國際商事糾紛。
什么是中國品牌?第一,是仲裁科技。我在南沙國際仲裁中心和廣州仲裁委員會看到,現在可以通過“在線糾紛解決機制及一站式爭議解決”(ODR)平臺來進行互聯網仲裁。先談判,接著聆訊,然后是調解。其實已經將幾個糾紛解決機制集于一身。
第二,是廣州仲裁委員會全球首創的“廣州模式”和“廣州標準”。這一標準及模式,是結合以三大法系為框架的“3+N”仲裁庭審模式,是一個“海納百川”模式的新型國際商事仲裁發展,并被國際認可。“廣州模式”不僅能夠高效便捷解決跨境國際商事糾紛,還可以推動國際商事仲裁服務高質量發展和中國仲裁品牌走向國際。
第三,是仲裁員。現在內地已經走向國際,和主要國家建立了仲裁員互認的機制。
我認為,隨著國家的科技迅速發展,仲裁服務已經可以打破空間、打破語言隔膜、打破時差,更加國際化地發展并形成中國品牌,掌握話語權。
記者:您覺得在打造中國仲裁品牌的過程中,香港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陳曼琪: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打造“一帶一路”重要支撐的戰略需要,香港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具體到仲裁業務,我們國家打造了先進的“在線糾紛解決機制及一站式爭議解決”(ODR)平臺,香港的法律專業人士可以利用該平臺做好全球范圍的仲裁服務,甚至是向外輸出整個ODR平臺,輸出整套中國品牌的仲裁模式。這是我的一個期望。
陳曼琪參觀廣州仲裁委員會
關鍵詞:青年
記者:您回到香港以后,會為香港青年帶去哪些信息?
陳曼琪:其實這次廣東之行,不僅是拜訪和調研,也是我學習的一個重要機會。所以我回香港后,會更加鼓勵香港的調解員、律師多一點考慮到內地平臺發展,運用我們的專業知識,為大灣區民眾服務。
我也會告訴年輕人,未來是屬于他們的。但是他們要努力去擁抱,不要怕付出。其實,國家已經為他們提供了很多的便利與優惠,我覺得他們只要去拼搏、去付出,走出舒適圈,他們人生之中必定是能夠體會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這次廣東之行,讓我對大灣區未來的發展更加充滿信心。香港是國家一部分,看到國家高速發展,我們作為中國人感到很自豪。尤其是我們血脈相連,分享國家繁榮穩定的榮光,我覺得是很自然的事。所以,我對于未來大灣區生活一體化很期待。我都不用說一些很高端的事情,就說我們生活的日常,比如高鐵一小時生活圈,我只用很短時間就可以去不同的地方玩,多好啊!
文字:南方網記者 陳晨 南方日報記者 陳彧
視頻:南方網記者 曾湘星
統籌:王勇幸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