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西岸城市聯手“破壁”邁出堅實的一步。近期,珠海、中山、江門、陽江四市政府正式印發“3+1”文件,包含《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一體化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跨區域重大合作項目清單》等,對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以下簡稱“珠西都市圈”)建設的重點任務、重大項目、合作機制進行系統部署,涵蓋區域合作、基礎設施、產業、交通、生態、民生等多個領域。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發展規劃》)正式發布以來,珠西都市圈的進展備受矚目。這一次,其分階段目標更加明確,重點突破領域更加清晰。
從“地理相鄰”邁向“發展相融”,珠西四市正聯手彈奏高質量發展的“協奏曲”。
開窗
東聯西拓破差距
眺望珠江口西岸,黃茅海跨海通道的鋼鐵長虹飛架東西,將珠海高欄港的航運優勢與江門廣海灣的產業空間緊密相連;深中通道如巨龍臥波,在中山和深圳之間連上大灣區的“關鍵一橫”;陽江近海的風電機組日夜運轉,為大灣區不斷輸送綠色動能。
這個包括了珠海、中山、江門、陽江四市的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不僅山水相連、人文相通、戰略地位重要,且合作基礎深厚、空間潛力巨大。
然而,和珠江口東岸相比,西岸城市在核心城市帶動能力、產業協同創新、交通互聯互通等方面仍存在明顯短板,和東岸的發展差距有擴大趨勢。
2023年,《發展規劃》發布,這個常住人口超千萬、GDP超萬億的區域,迎來整體能級躍升的時刻。本次《行動方案》的出臺,更是將珠西都市圈的崛起從藍圖提上了日程。
珠西都市圈將去往何方?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局來看,它將打造成為大灣區高水平合作開放的新高地,為區域協調發展補上關鍵拼圖。
根據《行動方案》,珠西都市圈將攜手推動與港澳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更緊密合作,加強對外開放平臺建設,促進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
珠西都市圈更是大灣區要素流動的“加速器”。這里集聚了大量先進制造業和傳統優勢產業,工業基礎良好,也具備發展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潛力,但相比珠江口東岸的城市群,產業體量和創新動能有所欠缺。
破局之道,在于協同發力,東聯西拓。一方面,積極承接廣州、深圳都市圈的產業溢出與創新輻射,深度融入東岸高端產業鏈;另一方面,攜手湛茂都市圈,共同發力海洋新興產業、臨港先進制造產業和沿海現代能源產業,推動灣區西翼整體騰飛。
破壁
交通產業共協同
2023年出臺的《發展規劃》明確,珠江口西岸要以珠海為核心,以中山、江門、陽江為增長極,構建“一核三極、兩圈四軸”的都市圈總體發展格局。
《發展規劃》清晰界定了四市各自的功能定位,而《行動方案》則提出了基礎設施、產業體系、要素市場、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城鄉融合六大重點突破領域,為四市如何協同發展勾勒出更加明確的路線圖。
在區域協同發展的棋局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始終是重要的“先手棋”。
隨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的陸續建成通車,珠西都市圈的交通條件持續改善,為產業協同、要素流通、城鄉融合提供基礎支撐。
未來,珠西都市圈還將實施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行動,通過建設更加互聯暢通的軌道樞紐集群、高快速路網、空港門戶樞紐等,將珠江西岸城市群更緊密地連接起來,有效促進珠西都市圈與廣深、港澳的資源互通。
產業協同則為珠西都市圈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內驅力”。“珠西都市圈產業基礎扎實,但與廣深港的高端服務業、科創產業有差距,這反而為其差異化發展提供機會,尤其在先進制造業和新興產業基地建設上易突破。”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林江的觀點頗具啟發性,“其中,中山以家電、醫療器械為基礎向智能制造升級,珠海依托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產業打造高端制造中心,江門重點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這些集群可對接廣深科技資源,在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領域承接中端制造,形成從研發到生產再到市場的完整產業鏈。”
從《行動方案》來看,珠西都市圈將通過交通聯動、產業分工、科創合作,協同共建灣區高端產業帶。
如依托港珠澳大橋、黃茅海跨海通道、廣珠城際等交通通道,串聯沿海城區及園區,打造高端先進智造產業基地、傳統產業升級走廊、現代服務業集聚帶、新型裝備制造產業帶、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帶等。
聚是一團火。相比單打獨斗、獨自升級,構建城市共建的合作平臺,更能凝聚創新合力,破解區域協同發展的深層次難題。
筑基
機制創新固成果
林江認為,珠西都市圈的協同發展對粵港澳大灣區整體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在推進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和困難。“一是珠西四市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城市間公共服務、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等發展不均衡,易導致資源‘虹吸’;二是四市政策標準、審批流程、發展規劃等存在差異,影響協同推進效率;三是產業同質化風險,需加快產業鏈升級避免惡性競爭。”
要破解這些難題,不僅需要推進基礎設施的“硬聯通”,更要著力打通政策協同、市場互通、公共服務共享和創新合作等“軟聯通”的關鍵環節。
《行動方案》重點圍繞政務服務聯通互認、市場體系共建和人才市場共育等多個領域制定了系統性規劃。
以加快政務服務聯通互認為例,其要全面實現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探索建立公共數據共享交換機制,研究建立跨市12345熱線電話直通機制。這些行動不僅有助于消除地市之間的行政壁壘,促進資源要素的高效流動,也便利了四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增強市民對于推進建設珠西都市圈的獲得感。
林江還建議,可借鑒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的“跨省協同治理”模式,推動珠西都市圈建立共建共管共享的區域治理機制,統籌區域內的規劃制定、政策協調和項目實施;考慮構建珠西都市圈統一品牌,打造“珠西制造”“珠西創新”“珠西宜居”等一體化品牌形象,舉辦區域聯合招商活動,將珠西作為整體推向國際市場。
要將創新性構想逐步轉化為制度性安排,還需要強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在“3+1”文件中,四市共謀劃了190項跨區域重大項目,建立推進珠西都市圈建設聯席會議制度,以項目實施和高層設計,為規劃實施、方案落實提供堅強保障。
隨著“3+1”文件的落地實施,珠西都市圈正站在新的發展起點。按照《行動方案》的分階段目標,到2026年,珠西都市圈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框架基本成形,協同創新的現代產業體系初步構建,國際化開放水平明顯提升,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形態初顯,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都市圈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記者 張紫微)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