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版圖中,珠海正以一場“場景革命”重新定義城市競爭力。
今年初,《珠海市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地若干措施》印發,在全國首次把應用場景創新作為重要抓手寫入促進成果轉化政策。日前,珠海市科技創新局發布了第一批珠海市2025年度創新應用場景能力清單和應用場景機會清單,以兩份清單叩響新質生產力的大門。
曾經的政府供需清單,如今已變成“能力”和“機會”。用詞改變的背后,科技創新范式也在發生深刻的變革——場景已成為繼土地、資本、技術、人才、數據之后,驅動生產力發展的新型關鍵要素。
珠海喊出了口號:打造應用場景創新的“首發市”。當更多“首創”“首例”在珠海誕生,這座城市不僅將實現自身能級躍升,更將為大灣區乃至全國提供場景驅動創新的珠海范式。
破局鑰匙
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增量”
2月20日,珠海市十屆人大五次會議開幕。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4年珠海全市地區生產總值4479.1億元、同比增長3.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48.4億元、增長9%。
珠海正處于經濟總量沖刺5000億元的關鍵時刻。
然而,面對“十四五”末沖刺5000億元、“十五五”邁向萬億工業強市的目標,珠海亟須尋找新增長極。新質生產力,正是破局的鑰匙。
新質生產力是珠海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產業版圖,能否建成更具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決定了能否在未來發展和激烈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
另外,發展新質生產力,也是破解珠海“成長煩惱”的現實邏輯。此前,珠海經濟增長長期依賴少數龍頭企業。聚焦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將是珠海未來經濟增長的關鍵增量。
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珠海已有自己的路徑——精準發力關鍵環節,以場景創新撬動新質生產力。
值得注意的是,珠海并不是追求新技術的整體解決方案,而是搶抓關鍵環節、關鍵部分。比如在備受關注的機器人領域,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珠海將重點發展機器人產業鏈的關鍵部分和核心零部件,積極推動智能機器人應用場景創新。
早在2024年11月,珠海市便舉行了首屆珠海國際靈巧操作挑戰賽暨具身智能產業大會,以此吸引頂尖學者、專家與企業家。作為具身智能領域的關鍵組成部分,靈巧手以其高度仿生的結構設計和精準的操作能力,成為機器人技術研究的熱點。珠海正以靈巧手為突破口,進軍具身智能領域。
此外,開放應用場景也是珠海的重要策略,通過場景吸引、驗證技術,促進技術轉化和產業集聚。
珠海提出,今年將著力營造應用場景豐富的創新環境,探索設立城市應用場景創新發展中心,推動相關領域應用場景集中布局、集中展示體驗、政策集中支持,每年增創30個以上新應用場景。
場景驅動
從“給政策”到“給場景”
什么是場景驅動創新?顧名思義,場景就是復雜多變而充滿無限可能的真實世界,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于針對實際場景問題精準發力。
在以往的傳統創新模式中,企業和研究人員常面臨“技術孤島”與“需求錯位”的困境,陷入實驗室到市場的轉化斷層。珠海選擇場景驅動創新,本質是以真實世界的復雜問題為牽引,推動多主體協同、多技術集成,形成新的創新生態。
在年初的全市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珠海市委書記陳勇反復強調,應用場景的開放,是接下來珠海市政府最大的招商引資手段,也是珠海將來最強大的營商環境。
其背后的邏輯是只有把應用場景創新這條路走通,才能為科技創新形成商業模式創造條件。這就需要政府在這方面主動作為。“要讓珠海成為全國應用場景創新的‘首發市’。”陳勇說。
在具體做法上,珠海也摸索出了自己的方法論。
城市即場景。珠海兼具城市與海洋優勢,在低空物流、海洋牧場、智慧城市等方向可提供天然的試驗場。
政府即推手。日前,珠海市科技創新局發布2025年度創新應用場景能力清單與機會清單。其中,“能力清單”展示的是企業技術供給,涵蓋低空經濟、海洋經濟等六大領域。“機會清單”明確的是政府需求,聚焦低空經濟、海洋經濟、數字基礎設施等七大領域,實現供需精準對接。兩份清單上,每個項目后面都留有相關部門或國企的聯系方式。這種雙向清單的模式,搭建了一個“撮合平臺”。
開放即生態。通過場景開放,為新技術提供測試空間。例如,珠海高新區推出的首批19個應用場景項目覆蓋AI大模型、機器人作業等領域,企業可在場景中推動產品迭代與市場拓展,形成良性循環。
向新突破
應用場景創新的實踐圖譜
實際上,不少城市都已開展了從“給政策優惠”到“給場景機會”的類似探索。珠海要在其中脫穎而出,就需要用好自己的資源稟賦,探索尋找獨具特色的關鍵場景。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島嶼數量最多、島嶼面積最大、海岸線最長的城市,珠海擁有低空經濟的天然試驗場——萬山群島可以為無人機物流、載人觀光等提供復雜而真實的場景,遼闊海域則為海洋新能源、智能裝備開發打造了“深藍舞臺”。
此外,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讓珠海成為大灣區低空經濟跨境融合的前沿陣地。在珠海發布的“機會清單”上,粵港澳大灣區城際低空特快專線項目將以珠海市為樞紐城市,開通與其他大灣區城市之間的城際低空特快專線。
對于公眾而言,對新技術的可感體驗,往往率先來自日常生活中的場景。珠海灣一期無人機配送服務項目采用的是住宅專用的小型物流無人機,和大眾生活息息相關。
萬山群島低空經濟項目則針對海島旅游場景,如利用無人機將珠海市區外賣及物資配送至海島,此外還設計載人觀光、立體交通、無人機巡檢等。
正如珠海市無人系統協會秘書長蔡明君所言,目前各地發展低空經濟,不能僅考慮從政策上給企業補貼多少錢,更關鍵在于如何與企業共同探討應用場景,“政府帶著企業做生意”。
在海洋經濟領域,珠海正探索養殖、風電、環境監測等融合場景,向深藍要生產力。比如珠海開放的“無人機+集群養殖網箱”應用場景,包括巡檢監測、投喂作業和安全防護等,珠海金灣海洋牧場深遠海風電項目則包括深遠海風電等資源綜合利用基礎設施。
城市,是科技創新的資源池,亦是試驗場。一方面,只有城市才能擁有足夠多的用戶和數據。另一方面,城市中交通擁堵、環境污染、日常管養等問題,也恰好給了許多科技型企業市場機會。
毫無疑問,人工智能已經成為當下引領科技創新發展的新浪潮。場景資源,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驅動力之一,通過大量真實場景,才能產生“喂養”人工智能所需要的數據。
在珠海的“機會清單”上,數字基礎設施領域包括城市可信數據空間、算力互聯服務平臺等項目,城市治理領域包括金灣城市大腦、辦公大模型應用、危險作業機器人應用等項目。這些項目都是通過開放場景,激活技術與城市的協同進步,實現治理與產業的雙向賦能。
誠然,攻克復雜場景、解決實際問題不能只停留在清單上,還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的精準對接、組團攻堅。此外,應用場景開放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企業創造商業模式,因此可持續的盈利非常重要。未來珠海是否能以場景驅動創新,重塑城市競爭力,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