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的深中通道終于要來了。
歷時十數年,從論證施工到建成通車,深中通道在伶仃洋上畫出美麗弧線,又一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在粵港澳大灣區從規劃變為實景。
在歷史的沉積與演進中,粵港澳大灣區11座城市圍著珠江出海口漸次形成了A字形布局,而深中通道正是“A”中的一橫。
即將于6月通車的深中通道不僅連通了深圳、中山和廣州三座城市,更讓深圳都市圈和珠西都市圈直接“握手”。
深中通道開通后,深圳和中山兩個城市不再“拐灣”相見,而是“過灣”直達。往來珠江東西兩岸的車程將從2小時縮短至30分鐘。
對深圳來說,節省出來的90分鐘能創造多少價值?
于深圳都市圈而言,深中通道將解鎖哪些新的想象空間?
放眼粵港澳大灣區,這個世紀超級工程又將給蓬勃發展的大灣區帶來哪些新變化?
無論是珠江東岸還是珠江西岸,彼此隔江相望,都是一片充滿生機與希望的“新大陸”。
無問西東,人們期待整個珠江東西兩岸的集體躍升,讓世界看到一個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粵港澳大灣區。
新軸線激發新動能
對于即將開通的深中通道,一家名叫江波龍的公司期待滿滿。
江波龍是一家主要從事Flash及DRAM存儲器的研發、設計和銷售的上市公司。公司旗下兩大品牌Lexar(雷克沙)和FORESEE在存儲應用領域擁有一系列創新技術和產品,馳名全球。
早在2015年,隨著深中兩地互動加深,江波龍將發展的觸角延伸至珠江西岸,并于2016年正式落戶翠亨新區,設立全資子公司中山市江波龍電子有限公司。
江波龍中山存儲產業園是翠亨新區最早建設的產業園區之一。與江波龍其他基地相比,江波龍中山存儲產業園人氣最旺。目前,江波龍中山存儲產業園一期已入駐研發技術工程師超過400人。
在珠江東岸,江波龍也在近期將旗下的子品牌Lexar(雷克沙)的辦公場所和營銷中心從福田搬至前海。悄然將企業的研發生產和辦公運營分別布局在深中通道的左右兩頭。在深圳,像江波龍這樣的企業不在少數。截至目前,已有近百個帶有深圳“基因”的企業落戶翠亨新區,其中包括中廣核、華潤燃氣、新益昌等行業領軍企業。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依靠其獨特的優勢,成為我國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最迅速的區域。其中,“前店后廠”曾是珠三角城市與港澳地區經濟合作中最為顯著的關系模式。
在這一模式下,港澳地區利用海外貿易窗口優勢,承接海外訂單,從事制造和開發新產品、新工藝,供應原材料、原器件,控制產品質量,進行市場推廣和對外銷售,扮演“店”的角色。
珠三角地區則利用土地、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優勢,進行產品的加工、制造和裝配,扮演“廠”的角色。“前店”和“后廠”在這種經濟模式下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
如今,隨著深中通道的到來,在深企圍繞深中通道扎根珠江西岸的歷史進程中,一種以“東岸研發+西岸制造”“東岸鏈主+西岸配套”“東岸研發+西岸轉化”為典型特征的經濟合作新模式正在大灣區漸成氣候。
這條全長24公里的跨海大通道“縫合”珠江東西岸,讓大灣區城市間要素流動和產業發展的關系發生變化,將形成共同構建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的新模式。
作為“中國工業第一城”,深圳要建設全球領先的重要的先進制造業中心。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珠江西岸提供土地等資源要素,進而讓深圳強大的創新能力、資本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找到合適的沃土。
而珠江西岸的中山等城市,則希望借助深中通道,全力推進珠江東西岸的產業科技創新一體化,構建“深圳都市圈創新+珠江西岸都市圈制造”的格局,充分借力深圳創新資源、平臺、人才優勢,賦能珠江西岸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
過去,整個大灣區經濟地理的主軸線基本上是南北走向的。
以廣深港和廣珠澳兩條科技創新走廊為代表,幾乎所有創新資源的流動、配置和集聚都是南北走向的。
而深中通道的到來會讓大灣區經濟地理版圖進一步演進,一條跨越珠江、橫貫東西的經濟產業新軸線也在加速發育中。
可以說,無論是珠江東岸還是珠江西岸,彼此隔江相望,皆是一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大陸”。
東西岸協作推動產業迭代
在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近百畝占地面積的海目星(江門)激光智能裝備有限公司(下稱“江門海目星”)廠區內,一棟棟現代化廠房林立,在這里,江門海目星創造了5年產值翻30倍的紀錄。
作為深圳企業海目星激光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江門海目星是深江合作較早的探路者之一。近年來,江門海目星通過“深圳研發+江門制造”等合作模式實現創新迭代,目前“拳頭產品”有數十種,從最初單一的激光設備到如今10多種先進激光設備以及自動化生產裝配線,服務的本地企業數量已達40多家。
事實上,深圳和珠江西岸城市隔珠江口相望,但產業聯動與協作早已開啟。經過多年發展,深圳和珠江西岸在企業合作上的案例已非一處之景。
在中山,深圳的中廣核研究院有限公司投資25億元建設中山科研基地項目,期望實現創新技術在中山轉化;在珠海,深圳先陽新能源入駐高新區,投資逾20億元建設新型儲能產業基地;在江門,深圳鼎峰無線電子有限公司瞄準了當地廣闊的農業市場,投入3000萬元建設江門基地,計劃將公司業務覆蓋到粵西乃至廣西的農業無人機市場……“東岸研發+西岸制造”的經濟合作新模式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深圳和珠江西岸各城市間頻繁上演著“雙城記”。
放眼海內外,因跨海通道的開通而促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集體做大做強的例子也有很多。
產業協同,優勢互補,互為“飛地”,合作雙贏……隨著深中通道的開通,以深圳為核心的珠江東岸城市將進一步加速向西推進產業協作,以中山、江門為代表的珠江西岸城市也將進一步加速向東對接優質產業資源。
在這場跨越珠江東西岸的產業鏈變革中,一條跨海通道所引發的“乘數效應”將迸發出更大的產業能量,讓珠江東西岸的產業形態實現升級迭代。
深圳是新質生產力的創新策源地,也正和香港聯手打造全球金融中心。
對西岸來說,產業結構升級時不我待。從傳統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到新能源、生物醫藥與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光電光學等新興產業集群的培育壯大,無論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還是新興產業的發展,都亟待創新資源和金融活水進行賦能與支撐。
再看東岸,深中通道的開通使得深圳的寶安、前海等區域的“橋頭堡”地位更加凸顯。寶安原有的先進制造業將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高端邁進,前海現代服務業的輻射半徑將在“大橋經濟”的強力加持下得到擴大,整個深圳的會展經濟、低空經濟等經濟新業態也將獲得新流量。
新的經濟增長極加速形成
深中通道從提出建議到開工建設再到如今即將通車,歷時十數年。項目總投資達到446.91億元,資本金為總投資的46.5%,其中,廣東省政府、深圳市、廣州市、中山市作為4個股東,資本金出資比例分別是51%、29%、10%、10%,其余資金通過銀行貸款等方式解決。深圳市出資高達60.26億元。
這背后,是深圳在城市能級向上提升方面的決心和魄力。
當前,深圳正加快建設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物流中心和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深中通道就是深圳提升城市門戶樞紐能級的重大抓手。
和深中通道這一超級交通工程組團發展的,還有深圳寶安國際機場、深圳機場東高鐵站、大鏟灣碼頭等一批水陸空立體協同樞紐體系……這些交通基礎設施,共同確立了深圳作為世界級灣區樞紐的地位。
當深中通道開通后,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城市之一,其開放樞紐門戶功能進一步強化,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輻射力也進一步增強,光芒更加耀眼。
更為重要的是,深中通道完成了“A計劃”的最后一橫,讓“黃金內灣”實現“黃金閉環”,推動“黃金內灣”五大發展平臺(廣州南沙、深圳前海、東莞濱海、中山翠亨、珠海橫琴)“串珠成鏈”“握指成拳”,有效帶動100公里“黃金內灣”區域的產業聯動、科創協同和資源整合。
以深中通道為媒,“黃金內灣”各主要平臺早已摩拳擦掌,以新質生產力為抓手,布局先進制造業、高端服務業和未來產業集群。
在深圳前海,一批港資合資金融、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及專業服務企業快速集聚,基本形成了高端引領、集約發展、輻射示范的現代服務業體系。隨著深中通道的開通,這里將在整個“黃金內灣”的聯動發展中扮演高端產業集聚區的角色,其稅務、金融、法律等高端服務業,包括上市輔導、投融資服務和理財業務等都可為珠江西岸所用。
在中山的“東承”橋頭堡翠亨新區,這里深入對接深圳“20+8”產業集群,與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互融互補,已形成以風電、氫能為主,以光伏、儲能及核能為輔的新能源產業體系。
江門則在深圳落地了江門高新區(深圳)協同創新中心,聚焦科技創新,持續驅動深江兩地產業發展的融合互補,促進深江兩地產業協同發展,實現互利共贏。
目光向北,廣州南沙正建設“芯晨大海”新興產業集群,力爭到2025年形成總規模達2萬億元的產業集群。
一年前,珠三角首個跨越珠江口的合作區——深中經濟合作區橫空出世。深中經濟合作區位于深中通道核心輻射范圍內,周圍有深中通道、南珠中城際以及未來的深南中城際等重大交通項目,與深圳形成“1小時產業協作圈”,有望為大灣區產業“強鏈、穩鏈、固鏈、補鏈”和一體化融合發展提供樣板示范。
風正勁,勢已成。隨著深中通道的建成投用,各類資源將加速向珠江口集聚,新的經濟增長極正加速形成。
(記者 崔璨 統籌 何山)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