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又翻過了新的一頁。
正在召開的珠海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珠海市政府工作報告透露一組數字,讓與會者明顯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上升力。
這座人口并不算太多的青春之城,向外宣布2023年全年破紀錄地引進各類人才達7萬人,人才總量突破90萬人的同時,也培育出珠海首個中國工程院院士。
千帆競發、百舸爭流。
2023年,珠海很“燃”。這一年,有1.64億人次旅客通過珠海口岸出入境,超過1145萬人次旅客在珠海機場留下足跡,他們從四海而來,匯聚于此,生活、創業、安家。一組數據顯示,憑借港珠澳大橋的地利之便,已有累計超過7.6萬名港澳居民在珠海置業。
拼發展的內核是拼人才,拼城市的活力就是拼人氣。在珠海,“來了都是灣區人”。
90萬名人才,為何“加倉”珠海?
人才總量突破90萬人
互聯網上的城市話題,只要說到珠海,總會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
論經濟總量,珠海在2023年排廣東第六,前面還有深圳、廣州、佛山、東莞和惠州等珠三角城市。但論細分經濟指標,各種維度,珠海絕對能打。
2024年珠海市政府工作報告透露了許多令人振奮的數據。
比如,全年引進各類人才達7萬人,創歷史新高;推動5家企業A股上市,全市企業通過IPO、再融資、發行債券累計直接融資303.3億元,居全省地級市首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82.4億元、增長10.3%,增幅也在珠三角排名第一。
“首位”“新高”“突破”等關鍵詞,定格了珠海加快成為全省發展又一重要引擎的特區擔當。
看似偶然的現象背后,人才牽引力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在引入7萬名人才后,珠海人才總量突破90萬人,以2023年初全市常住人口247.72萬人測算,“在珠海,三人行必有人才”。
“珠海重視教育、重視環境保護,城市充滿青春活力、宜居宜業,這些因素對于科研工作者、教育者來說都很有益。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不斷發展,港珠澳大橋讓珠海與香港、澳門往來更加便利,未來希望有更多頂尖人才能夠來到珠海,與珠海共未來。”珠海培育出的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環境與生態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長余剛說。
在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環境與生態前沿交叉研究院,一支精干的人才隊伍,正在快速展現出色的科研實力。余剛說,他們是研究院實現發展愿景的關鍵與重要保障。
這些人才,成為涌入珠海的萬千人才中的一分子。過去5年,珠海成為國內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
其中,通過深化實施“珠海英才計劃”,累計選拔高層次人才952名,產業青年優秀人才1926名,入選各級創新創業團隊184個,全年破紀錄地引進各類人才達7萬人,人才總量突破90萬人,培育珠海首個中國工程院院士。
人口的快速涌入,意味著珠海已經不是原來的珠海,而是順勢開啟、熱情擁抱著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新珠海”,在全國城市坐標系中不斷躍升。
來了珠海就是灣區人
珠海毗鄰港澳,通達世界,既有碧波萬頃也有山川平原,既有國際化的發達城區也有相對欠發達的美麗鄉村,既有一定規模的國有經濟也有充滿活力的民營經濟,既有嶺南文化底蘊也有未來產業勢力,既有世居于此的老珠海人也有改革開放后涌入的特區建設者,還有近年來融合集聚的新珠海人。
但在2023年新引進的7萬多名人才而言,感受最深刻的還是——來了珠海,就是灣區人。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
透過政府工作報告,一個更加“接地氣”的指標,映射著珠海海納百川的胸襟。
數據顯示,2023年,珠海全面推行“產業新工匠培育工程”,全市技工院校畢業生就業率近100%、留珠率近九成。
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
這一年,通過實施“行行出狀元”工程,珠海期待吸引更多青年人進入新技術領域,培育成長為“產業新工匠”,努力打造成為高技能人才培育引領之地、成長向往之地和技能創新之地,著力讓產業工人、職校學生“有前途、有榮譽、有機會”。
城市活力的源于人才,科技創新的根本也在人才。讓更多人才“加倉”珠海,成為此次珠海兩會的熱點話題。
珠海市人大代表孫旭建議,在進一步豐富和拓展技能人才引進和激勵機制的基礎上,組織更多技能大賽、技能比武、創新創業項目評比活動,更好地促進人才交流。
“珠海要對人才關注的發展前景、工資待遇、地域環境等因素提前謀劃,積極推動校企聯動、定向培養,為企業輸送更多高端人才。”珠海市人大代表宋豐君說。
在這座青春之城,人才與珠海共同成長的美麗邂逅時刻都在發生。
珠海提出,將在2024年縱深推進年輕人、產業工人、新市民“有業有住有家”計劃,深化推進“珠海英才計劃”,打造人才發展友好環境,積極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以金灣區為試點進一步優化人口戶籍政策。
人才總量再上層樓,是青春之城、活力之都的鮮明標識和獨特魅力。
作為今年珠海市政府工作的“三件大事”之一,即將全面鋪開的“盤根計劃”,將讓企業與人才扎根珠海、勇闖天下。
大橋新通道與未來相連
憑借港珠澳大橋,珠海“人氣”很足。
2023年,“澳車北上”“港車北上”落地讓兩地普通居民實現“一腳油門”到珠海,這里物美價廉的消費給了港澳同胞一點“小小的震撼”。
據統計,“港車北上”、“經珠港飛”、“港珠澳大橋旅游”順利落地實施后,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單日通關車輛首次突破1.7萬輛次、日均跨境貨車數量超疫情前的6倍,單日出入境客流量突破11.5萬人次。
在2023年12月26日當天,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單日出入境客流量突破11.5萬人次,刷新了2019年2月7日創下的11.3萬人次最高紀錄,再創歷史新高。
大灣區城市間人員流動更加暢通,香港、澳門、珠海三地融合發展的步伐比任何時候都要更快一些。
此次珠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披露,隨著“灣區通”工程的持續推進,珠海首創粵澳社保(醫保)融合辦理,“灣區社保通”累計服務澳門居民超23萬人次,港澳居民參加珠海養老保險超4.8萬人、醫保超5.4萬人。
路橋相連、民心相通,一個數據能直觀地體現香港、澳門居民對珠海的鐘情:截至2023年底,在珠海,已有超7.6萬港澳居民在此置業,港澳投資企業更是超1.5萬家。
過去一年,港珠澳大橋經貿新通道建設開始成為港澳及珠江口西岸城市、產業界的共識,并掀起行動熱潮。
珠海明確,將以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洪保十”片區、金灣區為重點,探索建設“大橋功能服務區”;加快建設港珠澳大橋延長線“四大重要節點”,建成粵港澳物流園二期、空港國際智慧物流園,探索將粵港澳物流園作為大橋口岸指定查驗場所,申報進境肉類、水果、冰鮮水產品、食用水生動物指定監管場地。
與此同時,利用港珠澳大橋直通香港機場、聯接世界各地的區位優勢,拓展高欄港、粵港澳物流園和香港機場的物流合作。
背后的邏輯,是這些分布在港珠澳大橋延長線上的重點園區,串聯成為一條資源要素集聚的黃金通道。在通道的帶動下,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加快邁向更高層次的融合發展。
新通道聯通世界,更與未來相連。
【采寫】南方+記者 林郁鴻 董謙君
【海報】劉梓欣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