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心感謝涉外中心,解決了我的‘心頭大患’。”澳門陳女士在感謝信中寫道。前不久,珠海市涉外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運用“咖啡+茶”涉外調解工作法,幫助陳女士解決了貸出款項勝訴卻無法收回的糾紛。
這是珠海市司法局不斷豐富涉外法治實踐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局堅持先行先試,統籌涉外法律服務資源,努力為廣東推進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珠海貢獻。
引領打造一流涉外法治平臺
2021年12月,珠海市司法局成立全國首家跨區域涉外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并于2023年8月正式入駐琴澳國際法務集聚區,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共商共建共享。
據了解,涉外中心成立了由379名珠(琴)澳律師、調解員、涉外公證員組成的法律服務團,吸引了“司法部公證理論與人才培訓基地粵澳公證與實踐教學中心”等14家機構掛牌入駐,以即將落成的“澳門新街坊”項目需求為導向,創新將廣東傳統文化習俗與港澳同胞生活習慣有機結合,融合咖啡的“磨”和中國茶文化的“和”,在涉外調解中通過不斷“磨”與“和”化解糾紛,總結提煉出“咖啡+茶”涉外調解工作法,2023年為在大灣區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及企業提供服務近3000人次、面對面解決疑難復雜法律問題32宗。該中心獲評“中國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是廣東省入選的唯一法治案例。
“近期,我們正協同合作區法律部門,著手推動出臺合作區商事調解條例,助力合作區打造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涉外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發揮好中心品牌的虹吸效應,吸引更多法治力量匯集,共同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法治建設。
創新推進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2024年1月18日,珠海市司法局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法務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法律事務局簽署三地法律事務緊密合作備忘錄,召開第一次聯席會議,凝聚合力推進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近年來,珠海市司法局在全國率先探索內地與港澳“資格互認”,推動出臺港澳建筑、旅游、醫藥等人員在橫琴執業相關法規,在全省首次匯編約250萬字的澳門法律制度參考資料,舉辦“珠港澳律師訓練營”,印發《“一問二答”珠澳兩地法律指引手冊》,推進“服務港澳普法行”品牌建設,發放《港澳車北上法律知多D》圖文包,錄制的106期“你問我答”粵澳法律直播間節目將陸續在澳門廣播電視臺播出……通過系列創新舉措,不斷推進珠港澳法律服務跨境便利化。
整體推進法律服務產業發展
2023年12月6日,香港律師余沛恒、澳門律師黃淑禧在珠海市司法局牽頭承辦的“粵港澳大灣區法律服務行業高質量發展交流會”上提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法律服務行業提供了巨大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空前挑戰,希望類似的行業交流活動能越辦越多、越辦越好。”
據珠海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珠海注重發揮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助力內地對港澳法律服務業開放取得新突破,在全國率先設立粵港澳三地聯營律師事務所,連續3年圓滿完成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工作,吸引43名大灣區律師到珠海執業,目前全市有涉外律師事務所17家,聯營律師所5家,其中2家入選全國首批涉外法律服務示范機構。
與此同時,珠海市司法局著力推進“產業鏈+法律服務”,前不久,出臺了法治服務保障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若干措施等服務產業發展的系列文件,聯合工商聯、工信、商務、民政等部門建立法律服務企業“出海”工作聯動機制。圍繞珠海“4+3”產業體系,該局組織10家律所與10家制造業行業協會結對共建,并成立“法先鋒”助企公共法律服務團,為粵港澳大灣區服務貿易大會等重大經貿活動提供駐場法律服務。
精準幫助企業應對經貿法律風險
去年以來,珠海市司法局積極發揮統籌職能,聯合拱北海關舉辦進出口企業“法治體檢”,開展知識產權、涉外商事規則、RCEP政策解讀系列宣講活動;同時,與市委外辦聯合主辦涉外法律及外事服務企業“走出去”宣講交流會,協助市貿促會邀請律師、專家深入重點對外貿易企業開展合規培訓。
該局還大力開展法治保障“一帶一路”、企業知識產權等課題的“深調研”,形成高質量的調研成果,建立“‘一帶一路’法律服務專家庫”和“中拉法律服務團”,發布“珠海涉外律師人才庫”名單,助力企業安全、便利、高水平“走出去”。
“一直以來,珠海堅持前瞻性謀劃、一體化推進涉外法治建設,在全省首個召開地市級涉外法治建設工作會議,提出建設涉外法治綜合平臺、仲裁機構、涉外律師事務所、涉外公證機構和涉外調解機構等‘五個一流’平臺載體,系統部署珠海涉外法治建設工作。”珠海市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小燕說,接下來,該局將緊緊圍繞省委“1310”具體部署、市委“1313”思路舉措,不斷提升珠海涉外法律服務供給效能,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涉外法治建設新高地。
(撰文 何麗苑)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