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內人力資源服務領域頭部機構最為看重,也是業務量最大的區域之一。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已超1.5萬家,占全國四分之一,人力資源服務業市場巨大。
記者在不久前舉辦的第二屆全國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大會上發現,不少企業正在大灣區布局設點,為服務先進制造業和科技創新提供人力資源服務方案,全力支撐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創業熱土動能澎湃
2023年11月22日至23日,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專場招聘會暨第27屆全國高校畢業生秋季就業雙選會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行。這場聚集了1395家大灣區重點用人單位、人力資源服務龍頭企業的超大規模招聘會,為國內高校畢業生及海外留學生提供了5萬多個優質崗位。
人潮涌動的招聘會現場,李麗瑩行走在一個個展位間,尋覓著自己職業生涯的起點。“我在香港城市大學就讀碩士研究生,馬上就要畢業了,希望能在大灣區教育類行業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李麗瑩說,“現在大灣區的交通非常方便,也有很多政策上的利好,對我們應屆生來說是非常好的機遇。”
動能澎湃的粵港澳大灣區正在成為年輕人心向往之的創業熱土。
“2018年,我來到橫琴籌辦粵港澳大灣區三地聯營律師事務所。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我趕上了好時候。”在全國青聯澳區委員、澳門法律交流協進會會長黃景禧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給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這里有一流的高校科研平臺,有新興行業帶來的新工種,還有住房醫療等配套措施。在這里,青年的新想法馬上就可以實現。”
在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大會展區現場,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設有獨立展位。該辦公室高級經理胡清暉表示,此次參加展會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吸引海外以及內地人才來香港發展,二是讓更多人了解香港人才辦的功能。
智聯招聘聯合澤平宏觀發布的《中國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顯示,“95后”人才傾向于前往東部地區,尤其是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其中,深圳位居榜首,成為對“95后”最具吸引力的城市。智聯招聘執行副總裁李強分析認為,深圳的“95后”人才凈流入占比高出全國總體流動人才1.1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深圳落戶門檻較低、注重構建人才友好型城市環境。同時,深圳每萬人專利授權數量排名第一位,創新實力排名全國首位,對年輕人才有較大吸引力。
產業發展體系帶動了巨大的人力資源服務需求。“大灣區很有活力,很有國際范,新的技術、新的產業模式都在這里孕育而生。我們選擇在深圳前海落戶就是基于這里的產業發展優勢和人才資源優勢。”北京科銳國際人力資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勇說。
“人力資源服務業需要跟著產業走,大灣區是國家區域發展的重要布局地,有多項政策支持。我們落戶深圳光明區,也是希望把產品和服務介紹給更多客戶,在境內外同步發展人力資源服務。”嘉馳國際集團創始人馬士發表示。
人才實現互聯互通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人力資源服務市場快速發展,服務產品日益豐富,已經形成派遣、外包、管理咨詢、測評、就業創業指導等豐富的業態。廣東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已達5845家,其中民企占比超90%,年營收2945億元,“十三五”以來年均增長率達13.7%。
更好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已經成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如果粵港澳大灣區各地各自發展,則各有短板。我們需要整合各地人才優勢,發揮各自所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人才聚合發展符合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方向,聚合人才優勢,讓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人才樞紐,就要讓人才要素流動起來,以新思考、新定位、新做法應對新挑戰。
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杜敏琪說:“我們將進一步促進人力資源服務行業交流合作,拓寬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空間,擴大人力資源服務市場開放合作水平,探索跨區域勞務合作,推進衍生產業發展,促進人力資源服務行業不斷培育新增長點。”
2023年10月份,粵港澳三地相關部門在廣州市南沙區聯合舉辦“粵港技能人才評價合作框架協議簽署暨粵港澳合作技能人才評價工作站揭牌儀式”。這意味著“一試多證”技能人才評價合作正式落地廣州南沙,粵港澳三地合作全面升級,也為國家技能人才評價制度在港澳推廣實施奠定了基礎。
據了解,“一試多證”實施以來,已有3200多名港澳專業人才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執業,累計3500多人獲三地技能證書。同時,廣東省出臺了新一輪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事業單位向港澳青年開放招聘,目前已經有3000多人報考。
如今,“居住在廣東、工作在港澳”或“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廣東”的人越來越多。為了幫助三地居民便捷流動,廣東建成“灣區社保通”服務專窗237個、港澳地區社保服務網點85個,三地居民還實現了廣東社保高頻服務網上辦。目前港澳居民在粵參保達34.4萬人次。
更多事關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的政策措施在大灣區落地。其中,《廣東省人力資源市場條例》《廣東省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等陸續出臺,讓大灣區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有章可循。《廣州市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提升計劃(2022—2025)》《深圳市推進新時代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推動各個城市行業高質量發展。2023年10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也提出一系列“搶人才、留人才”的策略舉措,描繪出人力資源服務業新藍圖。
大灣區合作機遇多
大灣區連通東南亞,營造良好人才發展生態勢必要符合粵港澳三地的經濟發展需求,以國際化視野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大灣區創新產業發展。
廣東中小企業促進會就中小企業海外投資情況調研結果顯示,已經有25%的中小企業出海投資,有40.38%的企業表示有對外投資的意向。
“粵港澳大灣區應當對標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打造成世界級人才灣區的模式,努力吸引更多人才來大灣區。”廣汽集團汽車工程研究院黨委書記、工會主席羅紅霞提出:“大灣區的人才模式肯定要有兩個‘優’,優秀人才要高于周邊區域,優秀人才創新創業的效能也要高于周邊區域。因此人才的標準可以更高,服務響應的速度可以更快,輻射的范圍可以更大,最終達到灣區所向、企業所需、服務所長、人才所想。”
“人才是最終的核心競爭力,比亞迪現在努力出海,就要考慮把研究院建在哪里,把人才聚集到哪里。所以,我們想在未來能夠與人力資源服務公司有更多更深層次的探討,在人員的引才、用才、育才和留才方面進一步升級迭代。”比亞迪集團人力資源處總經理、比亞迪職工代表監事王珍說。
粵港澳大灣區頻繁活躍的人力資源往來也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紐約灣區的美國華南商會會長哈利·賽亞丁表示,大灣區現有的專家和高素質人才儲備是大灣區多年來不斷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紐約灣區和粵港澳大灣區之間可以開展合作,尤其是人才方面。”美國舊金山灣區委員會經濟研究所所長肖恩·倫道夫認為,舊金山灣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在科技創新領域一直保持密切交流,未來更可以將兩個灣區之間的合作關系提升到新的高度。東京灣區的日本·瑞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廣州分行行長田邊久人表示,“大灣區聚集了世界各地的人才、物資和財富,也是地理上的亞洲中心,我們非常期待在大灣區創造新的商機”。
如何通過合規、高效的人力資源服務幫助“出海”企業有效應對多樣、復雜、個性的海外用工情況,已經成為投身大灣區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必須具備的能力。“我們會針對企業在不同階段的需求,為企業匹配相應的人才供應鏈。比如第一階段,企業以營銷崗位居多,第二階段需要熟悉建廠和投資的人才,第三階段則更多需要研發人才。”北京科銳國際人力資源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市場總監劉萌萌介紹,公司利用自身在全球的分支機構幫助國內企業在國外開展服務,幫助企業更穩“出海”。
大灣區正在吹響人才“集結號”。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中國及國際人力資源管理委員會聯席主席黃家杰說:“我們將加強與大灣區不同城市在人才發展工作上的合作,香港可以發揮作為大灣區人才基地的作用,擔當輸入人才門戶的角色,引進外地人才,豐富大灣區內的人才庫。”
(記者 敖蓉)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