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首批經濟特區之一,珠海的發展,從一開始就有些“不走尋常路”。
堅持生態立市,摒棄粗放式的工業發展模式,新生的珠海曾以犧牲短期經濟效益的代價,守住了城市的綠水青山——這樣的發展思路,無疑是超前的。曾有許多人認為,珠海就是因此錯失了“第一桶金”。
但近年來,隨著各地陸續開始產業轉型,珠海對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綠色環保新興產業的堅守,逐漸顯示出其前瞻性。如今,這座城市的腳步日益篤定,在創新驅動下,新興產業力量正強勢崛起,加快構建珠海“產業森林”。
對珠海而言,這是一場不能輸的戰役。
產業從“新”開始
推動產業集群做大做優做強,正成為城市的共同追求。近年來,珠海發展產業的思路一直十分清晰,集中在一個“新”字。
根據《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珠海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化經濟特區的意見》,珠海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推動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轉向人才驅動、創新驅動。
一個被人認為是“小而美”的旅游城市如何實現這樣的創業雄心?選好賽道往往能事半功倍。
制造強則產業強,產業強則經濟穩。近年來,珠海強勢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堅持“制造業當家”,產業結構調整走上快車道。
今年上半年,珠海工業投資占整體投資比重提升至36.1%,近十五年首次超過房地產投資。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35.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1.5%。
產業內部,珠海也逐漸明確了自己的“四梁八柱”。
千億產業是城市工業經濟的“脊梁”。2022年4月,珠海提出,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與健康四大主導產業,以及智能家電、高端裝備制造、精細化工三大優勢產業,迅速做大做強珠海“4+3”支柱產業集群,加速邁向“萬億工業強市”。
為更好地滿足產業發展對載體的需要,同年,珠海推出低租金、高標準、規模化、配套全、運營優的5.0產業新空間,在全市的范圍內“種工廠”,讓科創型中小企業用“毛坯的價格”享受“頂級的配置”。按照模板,這樣的超級工廠,珠海要統籌建設2000萬平方米。
一年多過去,這條賽道的“內彎”優勢初步彰顯。
今年上半年,珠海“4+3”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593.04億元,增長9.4%,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的77.4%,其中智能家電和新能源產業增速亮眼,同比分別增長23.3%和34.7%。
下半年的沖刺已經開場,珠海已經放出信號,還將把制造業當家作為頭號工程,全力推動“項目落地攻堅年”行動見實見效,建設好、配套好、運營好5.0產業新空間。
同時,珠海還將更加堅定地圍繞光伏、新型儲能、信創和生物科技等領域推進產業立柱項目落地,開展招商引資,力爭全年新招引落地40個產值50億元以上的重大項目。
可以預見,珠海工業產值跨過萬億門檻、實現千億新興產業集群的崛起,僅是時間問題。
發展由“新”驅動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驅動。在地方經濟發展的拉力賽中,創新能力好比動力引擎,而珠海的動力始終強勁。
20世紀90年代,珠海在全國首開“科技重獎”先河,憑借百萬獎金轟動全國,吸引了大量人才來珠創新創業。從此,創新就銘刻在珠海的基因里。
而今,作為“科技重獎”的傳承,創新珠海科學技術獎已成為一張新名片,見證著珠海科技創新的豐碩成果。3年來,在該獎項的評選中,共涌現了74個突破行業技術堵點、具有廣闊應用效益的優質項目和400余名杰出科技工作者,發放獎勵資金307.5萬元。其中,多個項目在全省乃至國家層面也收獲了累累碩果。
真金白銀的投入彰顯誠意,但仍不是終點,其指向的“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風氣在珠海延續下來,并體現在政策落地中,才是“科技重獎”最大的財富。
《珠海經濟特區科技創新促進條例》《珠海市珠港澳科技創新合作項目管理辦法》《珠海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的意見》……近年來,珠海不斷出臺激勵科技創新的政策,成果多點開花。
2022年,珠海市先后入選首批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試點城市、首批國家知識產權糾紛快速處理試點城市,全市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120.81件,連續11年全省排名第二。
從“大國重器”藍天逐夢到全球無人船行業領航者,從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到國家級重大科學研究平臺“天琴計劃”,從生物醫藥到集成電路……過去幾年,珠海科技創新蓬勃發展,陸續誕生了一批能打硬仗的隱形冠軍和創新平臺。
接下來,珠海還將加速推進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大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高成長創新型企業倍增計劃,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據悉,科技創新領域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第三屆大會也將于今年9月在珠海舉辦,同期還將舉辦博鰲亞洲論壇亞洲科技與創新交流博覽會。
隨著科技交流平臺進一步暢通,產學研成果加速轉化,珠海的創新氛圍還將更加濃厚。
強者現“新”面孔
作為全國超5000萬戶中小微企業的“領頭羊”,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近日再迎擴容。
這次,珠海共43家企業入選,數量位居全省第四,僅次于深圳、廣州和東莞,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加上之前幾批入圍企業,至此,珠海已累計誕生7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當前階段,我國正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產業鏈創新鏈的關鍵環節。作為中小企業群體的“領頭羊”,其在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等維度作用越發彰顯。
從行業來看,珠海新上榜企業聚集在生物醫藥與健康、集成電路、新能源與智能電網、智能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等多個產業,不少是其細分賽道上的“隱形冠軍”。
這也直觀地反映出,珠海新興產業蘊藏著更多的機會。未來,或將有更多創新的新面孔在這里崛起。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珠海的發展離不開眾多優質企業。改革開放以來,珠海憑借“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特區精神,培育出麗珠醫藥、遠光軟件、金山軟件等一批科技龍頭企業,這些企業后來都成為珠海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
“十三五”期間,珠海高新技術企業存量從2015年的397家躍升為2020年的2101家,近五年年均增長率超39%。目前珠海高企總數達2308家,上半年高新技術企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71.2%。
新生的創新軍團,也得到了資本市場的青睞。
上市公司作為優秀企業代表,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城市經濟發展的活力。截至2023年7月15日,珠海今年新增上市公司數量已達4家,位列廣東第三,僅次于深圳市(13家)、廣州市(5家)。
存量上市公司表現也穩中有進,2022年,38家A股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合計3401.34億元,同比增長1.80%。格力電器、華發股份、納思達、麗珠集團等百億級以上的企業地位穩固,部分公司去年成績創下歷史新高;英搏爾、遠光軟件也表現亮眼,顯示出較好的成長性。
還有更多創新后備軍正在培育中。數據顯示,目前,珠海已納入上市培育綜合服務平臺的儲備企業2029家,在培企業679家,并制定企業上市三年發展規劃,將59家企業納入珠海市上市發展第一梯隊。
憑借源源不斷的向“新”力,珠海奮起直追。
(記者 張紫微 攝影 錢文攀 統籌 沈夢怡)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