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經開區以全市4%的土地,實現約1/4的規上工業總產值。關銘榮 攝
共話融合發展新模式、分享產業創新新思路,3月6日—8日,由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下稱“珠海經開區”)主辦的“2025中國(珠海)高端化學品產業發展大會暨電子新材料企業洽談會”正式召開。
眾多高端制造企業和相關機構專家齊聚一堂,彰顯了珠海經開區快速提升的戰略地位和發展潛力。自去年3月獨立運作以來,珠海經開區以全市4%的土地,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532.11億元(約占全市的1/4),以硬核表現詮釋高質量發展。
2025年珠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支持經開區高標準建設國家級經開區、綜合保稅區、國家級化工園區,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化工產業,加快發展港口經濟。
面對使命任務,珠海經開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珠海經濟發展的‘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珠海經開區將進一步勇挑重擔、銳意進取,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全面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經濟新引擎
去年新增2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
日前,全國首個“LNG冷能綜合利用+綠色智算中心”項目在珠海經開區啟動。該項目創造性地將零下162℃的LNG冷能高效轉化為算力中心冷卻系統,通過冷能梯級利用,相較傳統智算中心可降低制冷耗能超50%,大幅降低智算中心運營成本,減少碳排放。
南海之濱的這一創新工程將綠色能源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不僅為珠海“云上智城”建設提供重要的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撐,還將為大灣區產業升級與低碳發展注入新動能。
攤開珠海經開區地圖,這樣的“首個”“第一”“領先”比比皆是。僅去年一年就能拉出長長的“清單”:建設全國首個化工5.0產業新空間、打造全省首個新質生產力培育基地、完工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平臺“海基二號”、華南地區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等項目建成使用、建成5座全球單罐容量最大的27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儲罐……
珠海經開區能屢屢“登頂”,不僅是其堅持發展實體經濟的必然結果,更是其以深化改革之機提振發展之勁的生動實踐。
去年3月,在珠海市委部署推動下,珠海經開區管理范圍、體制機制進一步調整優化,并被賦予市級經濟管理權限,實行“管委會+公司”架構運營,全面開啟“二次創業”新征程。
一年來,珠海經開區建立起科學、高效的管理服務和決策機制,狠抓“立柱項目快落地”“盤根計劃全鋪開”“產業空間大整合”三件大事,全力構建綠色化工、新材料及電子化學品、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五大戰略性產業體系。
據統計,珠海經開區以全市4%的土地,踏上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500億元新臺階,約占全市四分之一;在打造優勢產業集群高地方面,去年珠海經開區共簽約項目72個,總投資約151.5億元;新增賽緯電子、謙信新材料2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科技創新助力傳統產業加速向智能化、高端化轉型升級。
從海上孤島到產業高地,今天的珠海經開區,處處澎湃著發展動能,正以創新驅動為引擎,書寫著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壯麗篇章。
環保新格局
綠色新材料產業年產值超680億元
黃茅海東岸,珠海經開區化工園區鱗次櫛比的現代化廠房之間,各式管道宛如經脈不停輸送著工業的血液,推動著產業向更高層次邁進,為區域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以PTA(精對苯二甲酸)為基礎,園區內英力士、華潤化學等龍頭企業串起“PTA—聚酯—薄膜/纖維”產業鏈,副產品氫氣供給周邊企業作為清潔能源,廢催化劑回收提煉貴金屬……
上游企業的“廢物”成了下游的“寶貝”。園區循環經濟產值占比超70%,資源利用率提升40%,獲評“國家級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
不僅如此,珠海經開區化工園區作為國家級綠色化工園區,始終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產業升級、生態治理和科技創新中,被授予中國綠色新材料(珠海)產業園稱號,并連續多年被評選為中國化工園區30強,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技術創新突破是綠色轉型的‘牛鼻子’。”珠海經開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化工園區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推動企業向“高精尖”邁進。
目前,園區內78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9家“小巨人”企業已攻克鋰電池材料、生物降解塑料等多項“卡脖子”技術,綠色新材料產業年產值超680億元,成為全國化工園區轉型升級的標桿。
為加快聚集前沿科技和創新企業,推動產業發展轉型升級,去年8月,珠海經開區電子化學品產業園正式啟動,預計達產產值約150億元。
在廣東省的六大化工基地中,珠海經開區化工園區是唯一一個沒有大煉油和大乙烯的化工基地,走的是高端精細化工以及新材料的道路,這就決定了所引進的項目必須是高附加值、高科技、低風險、低能耗的項目,主要集中在產業中下游。
珠海經開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傳統的化工品按噸來賣,現在的高端精細化學品按公斤來賣,我們希望電子化學品產業園所引進的項目未來生產的產品是按克來賣的,從而實現向產業鏈高附加值環節攀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2025年珠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做大做強臨港油氣化工產業,打造國內一流的高端精細化工及新材料產業基地。精細化工、新一代電子信息2個產業年內突破“1000億”規模。
肩負歷史與未來的雙重擔當,珠海經開區將錨定半導體、平板顯示、鋰電池上下游材料等產業方向,圍繞大灣區應用市場,成體系引進產業鏈上下游項目,聚力打造極具核心競爭力的電子化學品產業新高地、珠海產業發展新引擎。
開放新高地
高欄港綜保區進出口總額增長超40倍
站在珠海高欄港碼頭眺望,一邊是穿梭往來的遠洋巨輪,一邊是矗立在海天之間的珠海高欄港綜合保稅區(下稱“高欄港綜保區”),共同構成珠海擁抱世界的開放姿態。
今年2月,珠海市鑫美日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申報進口保稅維修的2臺柴油發動機,從香港出發,經港珠澳大橋直接運抵高欄港綜保區。
幾乎同時,一輛裝載著12.61噸凍魚片的冷鏈集裝箱貨車自高欄港綜保區出發,從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境直抵香港。
一進一出之間,綜合保稅區的優勢盡顯。
“高欄港綜保區倉儲條件、軟硬件配套等優勢顯著,疊加保稅維修,相較于在當地維修,時間可以節約三天以上,人工費用可以節省約一半。”珠海市鑫美日動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郭長兵說。
“相比香港本土,高欄港綜保區內的冷鏈倉在租金成本、硬件設施、物流服務上優勢顯著,另外,我們的冷鏈水產品可以享受‘入區即退稅’的政策紅利,極大減輕了資金周轉壓力。”長明國際(香港)集團有限公司進出口部經理吳志毅介紹,“這項業務全面運營后,預計年進出口貨物總值可達2億元。”
一年來,拉美綜合保稅物流樞紐、亞聯糖業功能糖生產基地、港珠澳跨境商貿中心倉、邁仕渡集成電路封測等產業項目,以及5.0產業新空間粵港澳綜保物流產業園先后落地高欄港綜保區,涵蓋加工制造、物流分撥、跨境電商等業態,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約5億元,增長超40倍。
接下來,珠海經開區將用好粵港澳綜保物流產業園,聚焦保稅制造、保稅維修、倉儲物流、跨境電商等業態,算好“成本、收益”賬,引進康明斯等一批高成長性、高附加值市場主體,力爭年內招引項目數不少于15個,投資額不低于10億元。
“珠海經開區將全力以赴經營好國家級經開區、綜合保稅區、國家級化工園區等平臺,真正成為珠海經濟發展的‘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在珠海市十屆人大五次會議期間,珠海經開區管委會主任侯文濤拋出“繡球”,“同時也誠摯地邀請國內外的企業家多來珠海經開區走一走、看一看,高欄港港口足夠深,能容得下百舸爭流;經開區土地足夠肥沃,能讓企業更好地生根發芽。”
(撰文 王韶江)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