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萬山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上空俯瞰,湛藍的海面上半潛桁架式養殖平臺“格盛1號”與半潛式波浪能養殖平臺“澎湖號”交相輝映,形成耀眼的“雙子星”格局,共同編織珠海海洋牧場的未來。
珠海因海得名,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海域資源環境。在全省推進“百千萬工程”落地見效的當下,珠海將經略海洋作為實現縣域振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一環。
為加快建設區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珠海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單獨成立市海洋發展局、組建海洋集團、優化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管理體制機制,點燃珠海藍色經濟引擎。
近日,珠海市海洋發展局對外公布海洋經濟運行情況。今年上半年,經初步測算,上半年珠海海洋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6%。其中,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呈較快增長態勢、海洋傳統產業穩步回升、涉海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海洋資源要素得到有效保障、海洋開放合作亮點紛呈。
深海養殖裝備實現建模出海
6月29日,由珠海市海洋發展集團旗下珠海格盛科技設計并投資的半潛桁架式養殖平臺“格盛1號”交付投產。
“格盛1號”作為珠海首臺正式產業化運營的現代化海洋牧場裝備,還是珠海該領域首個“拿海即開工、開工即投產”項目,將通過創新應用場景加快發展珠海現代化海洋牧場新質生產力。
該平臺長86米,寬34米,高16米,養殖水體3萬立方米,是“澎湖號”“海威”系列養殖平臺的迭代升級版,具有自動化程度高、穩定性好、造價低、操作便利等優點,投產后主要開展金鯧魚、軍曹、石斑魚等魚類養殖,同時探索黃鰭金槍、章紅魚等魚種的養殖生產,打造智慧型深遠海養殖產業新模式。
建設海洋牧場,必須裝備先行。
2023年以來,珠海先后啟動建設全球首創水體自然交換型養殖工船“九洲一號”、國內首座配備可自主升降折疊網箱的智能化養殖平臺“珠海琴”以及“伶仃牧場1、2、3號”等一批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16個。
預計今年底,珠海將累計建造完成養殖工船1艘、養殖平臺9座、重力式網箱100余口,預計新增深海養殖水體約95萬立方米。
此外,珠海還推動南方實驗室(珠海)開展“琴”系列和“惠”系列裝備研發,已獲省內外單11臺套訂單;海洋發展集團旗下的海洋裝備研究院、格盛科技公司近一年已獲省內外訂單20份、價值近10億元。
珠海市海洋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凱斌介紹:“珠海有成規模、競爭力較強的海工裝備業,還有一批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珠海試驗基地為代表的涉海實驗室、科研院所和科研平臺,可以助力珠海海洋牧場裝備技術創新‘建模出海’走向全國,打造‘珠海造’新名片。”
不遠的未來,南海廣闊的蔚藍畫布上,更多“海上城市”即將浮出水面。
涉海新項目加速落地
放眼珠海版圖,227.26千米的海岸線綿延悠長,262個大小島嶼造就“百島之市”,9348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讓珠海成為珠三角城市中海洋面積最大的城市。
然而,海域雖大,想使用卻并不容易。規模龐大、體量巨大的涉海項目對自然資源要素的保障、支撐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萬山海域為例,其中心區域為珠江口國際錨地,有大西、大濠等6條國際著名水道縱橫其間,是珠江三角洲乃至華南腹地出入南海、通向世界的咽喉要道。又因生態環境優越,片區內設有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淇澳—擔桿島省級自然保護區、廟灣珊瑚市級自然保護區和珠海萬山群島市級自然保護區4個不同類別的自然保護區。
多重因素疊加,導致管理萬山海域的部門多,相關涉海數據種類繁多、口徑不統一、不互通,傳統項目用海選址,往往在征求部門意見及修改階段反復調整、難以落地。
今年以來,珠海市海洋發展局加快“海上新特區”創建步伐,對涉海項目采取提前介入、靠前服務、壓縮審批時間,一批涉海新項目簽約落地。
上半年,共推進珠海市項目用海獲批20宗,批復用海面積共2156.15公頃,有效保障九洲港2號突堤碼頭改擴建工程項目、珠海粵裕豐5000噸級引橋原料碼頭及4宗養殖用海等重點項目用海需求。
有了資源保障,項目落地跑出加速度。
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天然氣儲運基地——金灣“綠能港”項目將于年內建成、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珠海)建設穩步推進、珠海海洋科普中心建設項目加快建設、珠海海洋中心完成前期定位、功能策劃以及設計工作初步方案;珠海首個海上綜合旅游項目九洲浮島海上旅游項目取得用海批復。
此外,中科星睿航拍測繪、莫綸新材料生產研發基地、高速短波長無線光通信芯片、海上清潔能源綜合平臺、零創仿生撲翼飛行器、高端海洋精密儀器等6個項目已簽約落地;新引進啟航船舶電動化研發中心總部、東港興桂山島酒店等海洋經濟產業項目14個;珠海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與北京強佑集團加強海島旅居康養項目戰略合作,簽訂總投資達27.8億元。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上半年,新生的珠海市海洋發展局用三場座談會完成亮相:舉辦海洋新質生產力暨涉海企業“盤根計劃”座談會,邀請企業代表圍繞海洋科技生產和服務七大領域開展調研、聽取困難,及時疏通企業發展和重大項目難點堵點;聯系16家珠海本地高校、科研機構和涉海部門專家代表舉辦海洋科技座談會,打造珠海首家“海洋科教共同體”;與珠海工行、建行、農行、農商行等國有大型金融平臺緊密合作,面向涉海企業推出更多“藍色金融”服務。
座談會盤點了珠海海洋經濟的“家底”:全市海洋領域科技創新平臺總數3年增長近2倍(從2020年11家增加到目前30家),涉海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三年增長66.7%(從2020年84個增長到目前的140個)。2023年全市涉海單位發明專利授權量668件,相比于2020年的171件增長290%。
當前,珠海正在大力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3+3+1”海洋現代產業體系:三大支柱產業(做強臨港油氣化工、做大海洋旅游、做特海洋現代漁業)、三大新興產業(做專海洋高端裝備、做精海洋電子信息、做優海洋新能源)、一個未來產業(智慧海洋)。
今年以來,涉海企業、研究機構在各自領域內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推動珠海海洋經濟持續向好。
據統計,1—6月,珠海市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產值89.13億元,同比增長17.04%。其中,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海基二號”在珠海建造完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成功組織“香洲云”智能系統航行試驗;三一海洋重工與沙特成功簽下全球最大的單筆電動集卡訂單,金額達18.7億元。
珠海海洋交通運輸業也在上半年取得較快增長,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6119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8.9%。其中,外貿2811萬噸,同比增長24.6%;港口集裝箱66萬標箱,同比增長13.2%。
“珠海涉海企業大有可為,要挖掘這些高成長企業中的‘寒門貴子’,培育出下一個‘格力’,需要政府、企業、金融行業的共同參與。”珠海市海洋發展局局長扶志表示,接下來,珠海將吸引凝聚相關領域優勢力量,積極推進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加快形成海洋新質生產力,讓珠海站上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的“主舞臺”。
(記者 王韶江)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