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共產黨珠海市第九屆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明確新時代新征程珠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任務。會上提出,今年珠海經濟增長目標確定為6%。
回望過去,珠海實現的每一步發展都來之不易,其最本源的動力來自改革、源自開放、生于創新。這“三大動力”不僅是珠海最鮮明的標識,更是珠海經濟特區的“根”和“魂”。
珠海市委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細化形成“1313”思路舉措,即錨定“走在前列”總目標,激活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在十三個重點領域真抓實干、干出成效。
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秉持“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珠海全市上下將樹立新作風、扛起新使命、增創新優勢、展現新擔當、干出新作為,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作出珠海貢獻。
攜手港澳
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珠海經濟特區自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著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先行探路的歷史使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速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氣象一新,更讓大灣區澳珠一極置身在聚光燈下。
扛起新使命,珠海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擺在重中之重,推動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本次全會提出的13個重點領域中,將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擺在首位。未來,珠海將攜手港澳加強各領域對接合作,持續深化港珠澳大橋經貿新通道建設,不斷增強珠西都市圈的經濟實力和輻射能力,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拓展新空間。
去年,港珠澳大橋肉眼可見地“熱”起來了。數據顯示,港珠澳大橋全年客車通關超268萬輛次,其中港澳單牌車占比過半。在“澳車北上”“港車北上”政策帶動下,粵港澳大灣區經貿往來、人員交流日益緊密。
會上提出,要繼續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橋,以珠澳口岸人工島、“洪保十”片區、金灣區為重點推動建設大橋功能服務區,搭建綜合保稅區與香港招商局合作橋梁,拓展高欄港、粵港澳物流園與香港機場的物流合作,推動珠港機場戰略合作升級。
珠海還將在支持服務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上展現新擔當新作為,加強與合作區在現代金融、文化旅游、科技創新、醫藥健康、專業服務等領域的對接聯動,統籌推進“橫琴總部研發+珠海制造”跨區域布局,助力合作區打造成為具有中國特色、彰顯“一國兩制”優勢的區域開發示范。
2024年是澳門回歸25周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掛牌3周年。緊扣重要時間節點,珠海將抓緊實施支持服務合作區建設的重點工作舉措,共同交出合作區第一階段建設成效大考之年的優異答卷。
具體來看,珠海將配合推進合作區全島封關運作,配合做好“澳門新街坊”運營、澳門專業人士職業資格認可、澳門機動車“一檢兩認”等重點工作,爭取為合作區招引落地30個以上產業項目,為澳門居民子女在珠海入學提供充足學位。
勇當核心
挺起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
珠海被視為廣東省內具備巨大潛力的城市之一。2023年12月20日,省政府最新出爐的《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發展規劃》,要求珠海發揮核心作用,增強珠西都市圈的經濟實力和輻射能力。
扛起新使命,珠海要勇于擔當核心引擎,加快建設成為全省高質量發展又一重要引擎和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支撐廣東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
本次全會提出,今年珠海經濟增長目標為6%、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明確了珠海2024年“進”的目標。
如何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一方面,珠海將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大力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重點培育、未來產業謀篇布局,加快建設“云上智城”、打造“天空之城”,強化產業鏈關鍵環節和關鍵供應鏈布局,挺起珠海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
另一方面,珠海將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展現新擔當新作為,持續推進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做大做強各類實驗室、高水平產業技術研究院、新型研發機構等平臺載體,爭當關鍵核心技術的“策源地”、先進技術落地轉化的“加速器”、前沿科技蓬勃成長的“試驗田”。
珠海提出,將2024年作為項目攻堅年和企業服務年,重點抓好三件大事。
——立柱項目快落地。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在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布局更多立柱項目,以動工為標準,每年至少1個100億元項目、每季度至少1個50億元項目、每月至少1個20億元項目,推動全市工業投資在600億元規模的基礎上再上新臺階。
——盤根計劃全鋪開。對格力電器等行業龍頭企業、2308家高新技術企業、1813家規上工業企業、69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以及一大批技術先進、市場前景好的中小企業,全面提升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問題,讓廣大企業像“大樹盤根”一樣扎根珠海、做強做大。
——產業空間大整合。加強5.0產業新空間與現有園區、城市生活配套區的聯動發展,整合連片產業空間載體與機場、港口、鐵路聯動發展,通過產業園區建設、“三舊”改造、零碎地塊整合等,優化生產空間與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布局。
聚焦企業成長全周期、產業工人全方位需求,珠海正加緊完善生產生活配套設施,打造產業工人新家園、企業家樂園。
協調發展
提升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
在明確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的同時,本次全會也提及了珠海的遠景目標——努力到2035年GDP達2萬億元、常住人口500萬,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探路先鋒。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珠海常住人口為247.72萬。要想達成2035年常住人口500萬的目標,珠海亟須加速提高經濟和人口承載力。
按照部署,珠海將全面提升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實施“南融、西拓、東承、北聯”,向南加快珠澳融合、琴澳一體化,向西拓展帶動西岸城市與湛茂都市圈發展,向東承接香港與深圳外溢的城市功能與產業輻射,向北深化與廣佛聯動協同。
同時,著力構建“八橫十一縱”高快速骨干路網,提升機場、港口國際化水平,布局建設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全面提升城市能級量級。
長期以來,珠江磨刀門水道像一條天然的分界線將珠海分為東西兩部分。全市122個行政村和48個涉農社區,除了7個村分布在海島,其余絕大部分集中在西部。
去年,珠海“百千萬工程”建設高位開局。全市農村集體經濟收入總量超7.3億元、增長7%,20個行政村年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0萬元,全市122個行政村年集體總收入均超過100萬元。
珠海將繼續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始終保持頭號工程的力度和勢頭,推動更多產業、項目、政策、資源向西區投放,全面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努力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上成為全省樣板。
珠海因海得名,是珠三角海域面積最大、海島眾多、海岸線綿長的海濱城市,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海域資源。在建設特色型現代海洋城市上,珠海將堅持做大做強現代海洋產業,高質量打造“智慧、零碳、生態”的現代化特色海島鎮。
近年來,珠海以優美的城市環境,頻頻問鼎中國最宜居的城市。未來,珠海將深入推進綠美珠海生態建設,全領域、全地域、全過程、全方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有效轉化通道,推動形成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生動局面。
山海形勝,共筑繁華,珠海探索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路子。錨定“走在前列”總目標,這座青春之城將繼續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再創一個激情燃燒、干事創業的火紅年代。
(撰文 蔣欣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