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東西兩岸,正默契掀起一輪轟轟烈烈的“種工廠”熱潮。
深圳“工業上樓”如火如荼,打造“垂直工廠”,向天要空間;與其隔海相望的珠海,則在嘗試一種更新的模式:在全市鋪開5.0產業新空間建設,用一座座超級工廠,托舉起中小型企業的產業夢。
6月1日,《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的意見》提出,要推廣深圳“工業上樓”和珠海“5.0產業新空間”模式,提升工業園區軟硬件條件,推動園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究竟何為“5.0產業新空間”?珠海為何要不遺余力打造產業新空間?站在更廣闊的視角,我們對珠海的選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認識。
不遺余力“種工廠”
不斷進化的工業園區,是各地培育產業集群的重要載體,也是實體經濟發展的主陣地。
2022年,一個全新的園區概念在珠海橫空出世——5.0產業新空間。
何為5.0?按照官方定義,5.0產業新空間是指適應新形勢、賦能新技術、承載新產業,契合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新型載體,具備“低租金、高標準、規模化、配套全、運營優”五大特點。
簡單理解,即“頂裝的配置,毛胚的價格”。
從配置來看,5.0產業新空間在層高、荷載、物流等方面都是國內“頂配”,并支持模塊化或定制化廠房建設;同時,珠海要求,產業新空間必須配備能滿足員工吃、住、娛樂休閑等需求的生活、商業配套,以及專業性生產配套服務。
能“拎機投產”“拎包入住”的高質量園區,租金卻低到了令企業側目的程度:原則上,東部片區(即珠海大橋以東)租金平均不超過20元/月·平方米,西部片區平均不超過15元/月·平方米。對比寸土寸金的深圳,目前“工業上樓”優質廠房的平均租金為35元/月·平方米。
這樣的超級工廠,珠海要統籌建設2000萬平方米!這是什么概念?以標準足球場面積計算,2000萬平方米,約為2800個標準足球場大小。
一座GDP剛超4000億元,工業總產值不足6000億元的城市,何以要如此不遺余力“種工廠”?背后,是珠海對工業強市的渴望。
2021年底,珠海市第九次黨代會首次提出“產業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為要”工作總抓手。次年4月,珠海高規格召開全市產業發展大會,定下了2025年沖擊萬億工業俱樂部的目標。
邁向“萬億工業強市”,高質量的產業載體至關重要、必不可少。值得注意的是,在開建5.0產業新空間之前,珠海還做了一件大事:在全國率先通過立法劃定工業用地紅線。
這是珠海的決心。爭分奪秒、不舍晝夜:截至2023年4月底,珠海共謀劃5.0產業新空間項目47個,建筑面積1010萬平方米。目前全市5.0產業新空間項目已開工38個,今年還將在去年謀劃建設1000萬平方米的基礎上,繼續建設500萬平方米以上。
新空間,新未來,珠海對此寄予厚望。
講究的就是一個“快”字
打磨、清洗、鉆孔、組裝……走進大灣區智造產業園D區珠海市瑞德盛數控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現場一派繁忙。
“市場需求量大,訂單源源不斷,我們的生產一刻不能停歇。”該公司運營副總經理孔繁霞介紹,得益于園區優良的服務和配套,公司入駐后僅用三天時間就完成了設備搬遷,實現搬遷、生產無縫對接,確保迅速投產形成產能。
于項目而言,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5.0產業新空間,講究的就是一個“快”字,不僅要供給快,還要承接快、賦能快。而快的背后,除了園區硬件載體的支撐,也離不開優質的運營軟服務。
這正是5.0產業新空間的核心優勢所在。按照要求,珠海5.0產業新空間遵循“邊招商、邊定制、邊建設”基本思路,并由國企承擔綜合運營商角色。
為此,珠海幾大國企紛紛發揮自身優勢,各自出招,探索創新運營服務體系,為企業全方位賦能。今年5月,華發5.0產業新空間運營服務團隊全員進駐園區一線現場辦公,在全市率先開啟5.0產業新空間正式運營的新篇章。據介紹,華發集團為5.0產業新空間量身打造的“五位一體”運營服務體系包括了投融資服務、專業服務、營銷服務、公共服務、物業服務等。
而在諸多服務中,如何做好對人的服務,始終是最核心的一環。
當前,隨著產業園區的不斷升級,以人為本、產城融合已成為產業園區的發展核心。產城融合怎么融?不僅要在規劃上將園區與城市融為一體,更核心的要求是將城市的競爭力優勢注入到產業園區中,并以服務的形式表現出來。
聚焦珠海,如何留住人才,一直是珠海產業發展的一大難點。為解決企業“招工難”“留人難”的問題,5.0產業新空間配套了標準化公寓、食堂、文娛場所、員工驛站等。在不少已經竣工的產業園探訪,其生活配套和服務的完備程度和水平,遠遠超過記者的想象。
這些場景,也讓人們想到了珠海連續兩年在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的一句承諾——要讓年輕人、產業工人、新市民“有業有住有家”。
招企留企,招人留人,珠海放出了大招。
產業森林萌芽
6月8日,一批成長性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集中入駐珠海高新區5.0產業新空間。相關企業表示,5.0產業新空間的特色優勢,讓企業降低了生產經營成本,有效解決了廣大中小企業快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當前,招商引資成為“拼經濟”的關鍵一招,全國各地紛紛上演精彩紛呈的“招商大戰”。有顏值、有內涵、有實力的5.0產業新空間,無疑是珠海招商的一張“王牌”。
堅持新空間建設與招商同步,目前,包括珠海西站電子信息產業園、平沙電子電器產業園、大灣區智造產業園D區、華發智造產業園、格創·芯谷、格創·云谷等首批5.0產業新空間都已陸續迎來企業和生產設備進場。其中多個產業園成功實現封頂即招滿、建成即滿園、開園即投產。
一棟棟拔地而起的高標準廠房,成為珠海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做大做強實體經濟的有力支撐。在這樣的熱潮帶動下,今年前4月,珠海工業投資保持強勁增勢,同比增長56.5%,位居全省第一。
高度集聚的產業園區,對于珠海加速打造集群化供應鏈和生態鏈體系也具有重大意義。
目前,珠海正緊緊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與健康四大主導產業,以及智能家電、裝備制造、精細化工三大優勢產業集中發力,做大做強珠海“4+3”支柱產業集群。
獨木不成林。產業森林的形成,離不開龍頭項目的支撐與引領,更離不開中小型企業的分工協作。5.0產業新空間的存在,正是為“草灌喬”的共生共榮,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和雨露。
日前,珠海提出,將緊盯目標“不變樣、不停步”,建設好、配套好、運營好、宣傳好5.0產業新空間,不斷招引具有創新性成長性企業入駐,打造具有區域競爭優勢的產業生態。
空間更新,珠海產業森林加速萌芽生長。
■專家點評
暨南大學教授、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胡剛:5.0產業新空間模式有利于培育更多單項冠軍
在城市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各地紛紛出招,向存量要空間,向空間要效益。珠海錨定5.0產業新空間,為高質量發展闖出一條“新路”。
“珠海5.0產業新空間的設計思路很好,在體系構建上很全面。”在暨南大學教授、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胡剛看來,5.0產業新空間能夠有效為企業節約成本,更適合中小微科技型創新型企業發展,有利于加快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
胡剛表示,改革開放初期,開辦產業園區是一種先進做法,在某個園區集中發展某種產業,實行統一供水供電等優惠政策,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但也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不高、較為分散等問題。
“當下,土地資源緊缺是珠三角地區面臨的共性問題。”胡剛說。珠海通過工業上樓、建設5.0產業新空間等方式,提高土地容積率,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更多空間。
另一方面,胡剛認為,早期的產業園區出現蕭條,一個重要原因是公共服務配套跟不上,造成“產城分離”。“珠海的5.0新空間,從外表看不像是工廠,建筑外墻很美觀,配套設施更加完善,還有很多提供給企業的共享空間。”
租金低且配套全,是5.0產業新空間的優勢。“這類產業園區比較適合中小微科技型企業,企業不需要單獨建廠、建配套,只需要‘拎機投產’。政府做好上下游的規劃,就有利于加快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胡剛說。
胡剛表示,從制造業發展趨勢上來看,中小微企業越來越往專業化、細分領域發展,即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大家分工協作,共同推動制造業升級。
“廣東一直支持、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推廣5.0產業新空間模式,有利于培育更多單項冠軍、‘小巨人’企業,為廣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空間保障。”胡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