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天,產業東風吹徹珠江兩岸。
今年一季度,“世界工廠”珠三角打響了一場高質量發展競逐賽:九市GDP均實現正增長,且絕大部分城市高于去年全年增速。珠三角各地工業投資、工業技改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經濟穩的基礎更牢,進的動能更強。
面對強者環伺,角逐工業總產值“萬億俱樂部”的珠海,則以67.1%的工業投資增速居珠三角首位。不僅如此,作為產業新城,珠海一季度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居珠三角第2位。兩個重要經濟指標躋身全省“第一梯隊”,著實讓人眼前一亮。
這份成績來之不易,但一切都是有跡可循。
日前,珠海連續印發兩份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方案:一份是《珠海市貫徹落實<廣東省關于激發企業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另一份是《珠海市進一步強化市場主體訴求響應服務工作方案》(下稱《工作方案》)——珠海對實體經濟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兩份方案都有一個共同點,將目光聚焦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經營主體。
抓發展必須抓產業、抓產業必須抓經營主體培育。珠海深諳這一發展規律,推動經營主體多起來、活起來、大起來、強起來。
讓經營主體多起來的關鍵是擴大市場容量。
數據是最好的證明。截至2023年3月21日,珠海的經營主體已達到42.6萬戶,新登記經營主體11429戶,比去年同期增長5.02%。以珠海當前人口總量來看,非萬億級城市的珠海,每萬人經營主體數量逾1700家之多,高于南通、泉州、寧波等長三角萬億級城市。市場容量足,珠海高質量發展,自然底氣更足。
讓經營主體活起來的根本是深化“放管服”改革。
做好政務服務“加減法”,換取市場活力“乘法”。近年來,各地在深化“放管服”改革過程中,仍然面臨如何提高訴求分辦效率,提升響應企業速度和用戶滿意度等難題,特別針對一些重點企業反映的涉及省級事權、需跨市協調的訴求,需要更好解決經營主體的“急難愁盼”。
為暢通政企溝通渠道,珠海著力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推動企業和群眾辦事線上“一網通辦”,讓數據多跑腿,群眾少跑路;設置“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綜合辦事窗口等,持續推進“跨省通辦”“省內通辦”和“一件事一次辦”改革。
今年1月1日,《珠海經濟特區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新條例圍繞“登記確認制”進一步簡化經營主體登記流程,減少證明材料、減少辦事環節、提高登記效率,同時實行住所申報承諾、集中辦公區、集群注冊、網絡住所托管等創新舉措,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企業有所呼,政府必有應。此次發布的《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珠海要打造統一受理“主平臺”,通過珠海12345熱線充分發揮一體化平臺優勢,高效收集、轉派經營主體訴求。其中,部門接收經營主體訴求后需在工作時間1小時內響應,與訴求人取得聯系。
讓經營主體大起來的重點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為珠海持續激發各類經營主體創新活力和發展動力,《實施方案》從財稅金融、消費、投資、外貿外資、產業結構、營商環境等六個方面加大政策惠企利民力度,為企業再添“定心丸”。
讓經營主體強起來的核心是強化精準施策。
產業孕育發展,企業的嗅覺往往最為靈敏。今年是珠海騰飛轉型升級邁向“倍增快車道”的關鍵一年。珠海提出四個“倍增計劃”,招招直抵企業“心坎”:加快建立分層次的企業培育機制,加快“個轉企、小升規、規轉股、股上市”,實施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項培育工程,推動350家以上企業“小升規”。
欲致魚者先通水,欲致鳥者先樹木。在創新創意活力涌動的“百島之市”,產業強市攻堅號角已吹響,正是快馬加鞭趕進度、迎頭趕上提速度、全力以赴加力度的“春光之時”。
激發新活力,打造新優勢,各類經營主體大有可為。政府部門可以有基礎有條件運用想象力和創新力,進一步推動宏觀經濟、企業訴求與政府職責的有機融合,讓充滿活力的微觀經營主體,繪就一幅珠海高質量發展的實景圖。
(記者 吳冠霖)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