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即沖刺,中山今年顯得尤為迫切。
節后復工以來,位于中山南區街道的廣東清匠電器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線幾乎是連軸轉。新春新氣象,該街道26家大企業實現訂單增長,規上限上企業大多謀劃提早復工復產。
企業開足馬力趕訂單,政府部門也在緊鑼密鼓忙招商。日前,南區街道招商隊伍前往深圳專題考察高端服務業,深化合作對接,目標是招引一批創新能力強、產業帶動力大的高端服務業項目,為沖刺經濟“全年紅”打基礎。
就在2月19日,中山宣布已完成國內領先的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本地化部署,全面開啟AI技術賦能產業發展、智慧民生和高效政務新篇;當天下午,中山市委書記郭文海到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市分公司調研,雙方就跨珠江口低空通航產業進行了深入交流。新春開局戰,“科技”含量特別高。
全市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之后,中山各鎮街陸續召開高質量發展大會,擂響新一年奮進戰鼓,政企合力鉚足勁奮戰“開門紅”:全市144個重大項目集中動工,總投資約340億元。速度與效率不斷提級,信心與決心持續傳遞,中山之春,涌動“開足馬力加速跑”的精氣神,市鎮同頻以“大兵團作戰”打開發展新局面。
動起來的“緊迫感”
鎮街互訪,上好“開年第一課”
蛇年新春的節日氛圍尚未退去,中山市各鎮街的“一把手”們步履匆匆。
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各鎮街領導干部帶著問題、揣著本子,直奔兄弟鎮街產業園區“串門”,到“工改”項目現場“取經”,掀起了一股跨鎮互訪、交流學習的新春“走親熱”。
“有哪些服務好企業的經驗做法?”“如何更好精準招商引資?”“南頭鎮打造特色產業鏈方面是怎么做的?”
2月11日,三鄉鎮黨委書記郭明星帶著問題,帶隊直奔南頭鎮。在交流座談會上,兩鎮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圍繞“工改”推進、招商引資策略、企業服務優化以及企業上規上限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入交流。三鄉鎮領導積極發問、認真領會,南頭鎮掏出“家底”、細致回答,雙方深入分享交流在發展產業、招商引資等方面的寶貴經驗。
鎮街“走親”,不是一家獨唱。2月11日至14日,短短幾天內,就有南頭、西區、三鄉、港口、坦洲、沙溪、大涌、板芙等多個鎮街開展互訪交流。
西區街道黨工委書記郭衛華、港口鎮黨委書記黃金輝分別率領兩鎮街黨政考察團赴南頭鎮學習交流,對標學習打造現代化產業園區經驗做法;橫欄鎮黨委書記李翔宇率隊到板芙鎮考察學習,在省級經開區展廳里聚焦園區總體規劃、產業空間布局、招商項目落地等“挖寶”;沙溪、大涌這對牛仔產業“兄弟鎮”干脆“結對子”,沙溪鎮黨委書記黃景輝率隊到大涌鎮,走進企業服裝車間調研“數字化改造”;大涌鎮黨委書記李健華率隊前往神灣鎮,圍繞“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等工作,將抓經濟的“疑難雜癥”問了個遍……
主動互動“走親”,目的是取得“真經”,以“他山之石”鋪出本土發展新路。各鎮街在這輪互訪中受到啟發,有了更新的思考、更實的謀劃。
在與南頭鎮座談會上,黃金輝坦言,港口鎮要深入學習南頭鎮的發展模式和成功經驗,立足自身實際,重點做好“轉化”文章。他提出,港口鎮將全力建設岐江新城省級經濟開發區,大力推進產業空間擴容和交通路網建設,以“港口—西區”跨鎮街“工改”為牽引,在更大范圍內促進土地資源充分整合利用,打造連片現代化產業園區。
在與神灣鎮座談會上,李健華表示,大涌鎮將對標神灣鎮抓經濟的實招,推動兩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拓展產業平臺、招商引資,把學習成果轉化為發展動能。
主動登門互訪學經驗,用腳力破除思維圍墻。一場場對標先進、共謀發展的“互學互鑒”行動,既是鎮街間打破藩籬、共闖新路的生動實踐,更是中山落實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實現“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目標的“開年第一課”;既展現了鎮域凝心聚力“謀發展”的決心,更彰顯了中山全市上下“一盤棋”的拼勁。
改出來的“新空間”
向低效要增量,以空間換發展
蛇年伊始,中山市板芙鎮“工改”再破局——
2月6日,中山市板芙鎮2025年一季度重大項目集中動工儀式舉行。位于該鎮里溪村的廣東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板芙智裝園)創新創業載體建設項目破土動工,在22畝工業用地上,將建起3棟高標準廠房、1棟工業配套設施及無人機試飛操作廣場,新建建筑總面積超5萬平方米,年產值及稅收較改造前暴增200倍。
幾天之后,位于金鐘村濱江路側的金鐘219“工改”項目,也正式啟動拆除。超214畝土地平整一新,將打造一座涵蓋高標準廠房、獨棟企業總部、人才配套設施等產品業態的未來科技產業城。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產值將超25億元,較改造前實現大幅提升。
一個是春節后首宗動工的“工改”項目,一個是啟動“工改”以來面積最大的村改項目。一建一拆,兩大“工改”項目,拼出了板芙重塑產業空間的新勢頭,也折射出中山全域向低效用地要發展增量的堅定決心。
中山開展“工改”攻堅已超三年。2022年至今,中山全市累計拆除整理低效工業用地超4.6萬畝,項目容積率從不足0.6躍升至3.0以上,推動超1800家企業增資擴產或落戶,撬動超1800億元投資。
在神灣鎮,“82個權屬人、畝產稅收不足5萬元”的碎片化低效用地上,蝶變出一座現代產業城——誠藝·外沙科創城,至今已吸引超300家企業入駐;在黃圃鎮大岑村,智能家電產業園拔地而起,昔日鋅鐵棚廠區已變身綠美園區;東鳳鎮558畝同安北萬洋家電升級集聚區“工改”項目,更創下中山10年來單宗土地出讓面積之最,未來將集聚400家企業……
發展的新空間,不僅在于物理形態之變,更在于產業能級之躍。
2月6日,全市高質量發展大會剛剛結束,中山市招商鐵軍出征動員儀式在市投資促進局舉行,拉開了新一年大兵團招商的序幕。全市上下轟轟烈烈,一支支“招商鐵軍”擂鼓出征,跨城叩門,招商拓鏈,激活產業升級新動能。
春節過后,板芙鎮立即派出“招商鐵軍”奔赴深圳,圍繞省級經濟開發區的“大平臺”和“工改”騰出的新空間,聚焦光電顯示、智能制造等領域“強鏈補鏈”,進一步拓展智能制造產業優勢,將“灣區協同創新”的機遇轉化為發展勝勢。
幾乎同時,坦洲鎮“招商鐵軍”也趕赴深圳、珠海,24小時內連訪三家企業,聚焦“一園一新兩特色”產業布局,靶向對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打印耗材等產業鏈企業,并成功簽下總投資超10億元的全鎮首個村企合作“工改”項目。
“空間一新,萬象更新”的圖景,已在中山各鎮街次第鋪展開來。中山在堅持優化、完善、延續“工改”政策體系的總基調下,正重點推動連片跨鎮街項目改造升級,謀劃小欖鎮、古鎮鎮等片區,打造跨鎮街千畝、萬畝級產業園區,以高質量發展空間賦能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熱起來的“新氣象”
鄉村煙火旺,鎮域產業興
春節剛過,僑鄉南區迎來喜訊。
2月13日,2025僑助廣東高質量發展行動推進大會召開,中山市南區街道曹邊村獲評首批“廣東美麗僑村”。曹邊村立村于1068年,是中山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村落,歷史文化尤其是僑文化底蘊深厚。
華僑華人捐資興辦公益福利事業,一直是曹邊村的傳統,村內的曹邊僑聯會大樓、曹邊工業大樓、梁曹倩瑤敬老愛幼大樓、曹邊大橋、曹邊市場等,都是該村旅外鄉親參與捐建。現在,這些僑房僑跡成為鄉村振興發展的寶貴資源。
如今,曹邊村鄉村旅游景區,已經成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2017年,曹邊村被評為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憑借富有特色的鄉村景致,曹邊頻頻出圈,現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游客集體打卡的“網紅村”。蛇年春節期間,曹邊村舉辦了廟會集市、研學實踐等豐富的節慶活動,燃旺了濃濃的鄉土“煙火氣”。作為中山唯一一個入選廣東省2025年“游購鄉村”消費迎春活動的鄉村,曹邊村更是吸引了每日超3000人次走進曹邊村,實現游購鄉村、好物迎春。
在南區,像曹邊這樣的“寶藏村”還有很多。讓鄉村經濟持續熱起來,南區街道用創新舉措添了“一把火”。日前,南區通過官方微信平臺正式啟動了鄉村文旅招商,向大灣區投資者推介轄區充滿僑韻又富有現代商業氣息的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為鄉村農文旅融合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鄉村文旅熱,只是中山鎮域產業興、經濟熱的一個切面。
開年以來,各鎮街緊鑼密鼓地召開了高質量發展大會、企業聯絡員工作推進會等,將拼經濟的積極信號傳遞到一線;“招商鐵軍”整裝出發,面向新一年目標任務發起沖擊;服務部門發力創新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效能,全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企業開足馬力沖刺一季度“開門紅”,對新一年的發展充滿信心。
在翠亨新區,明陽集團圍繞高端能源裝備科技園項目,正在加大創新投入和核心產業布局,推進千畝清潔能源與智能高端裝備產業園建設,打造智能電氣裝備和氫能兩大產業集群,建設華南地區最大的高端電氣裝備產業園,堅定扎根中山奮力追逐“世界500強”目標。
火炬開發區,一開年就跑出大招商加速度,繼深圳“首戰即簽約”的良好開局之后,招商團又轉戰北京等地,全力以赴拓展招商渠道,招項目、爭市場、搶人才,為新一年發展開路破局。
在小欖鎮,24個重大項目集中動工,涵蓋鎖具制造等傳統制造行業,也不乏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這些新項目的加速落地,正加快推動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助力小欖鎮,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從頻頻動作中,可以感受到鎮街拼經濟熱流涌動,“熱”起來的“新氣象”,是新一年發展進步的希望所在,也是動力所在。
融出來的“新格局”
打破區域限制,煥新產業生態
乙巳蛇年伊始,“灣區光谷”建設迎來重磅利好。
日前,《中山市進一步推動光電光學產業做大做強的若干政策措施》印發,中山計劃拿出“真金白銀”,圍繞科技創新、技術攻關、設備更新、數字化改造、協同創新、新業態培育、人才集聚等十大方面推出一系列強有力措施,支持光電光學產業發展。這標志著中山將全面推動中山市光電光學產業做大做強,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
作為中山光電光學產業集群的主要集聚地,火炬開發區光電產業基礎雄厚,經過多年發展,已搭建起多層次、全鏈條、廣覆蓋的光電信息產業育成體系。當前,火炬開發區聚集光電信息企業超200家,光電信息產業規模已超600億元。
產業“堆頭”變大的同時,集群高質量發展也開始面對新的問題。作為首批國家級高新區,火炬開發區的土地開發強度也已超過60%,同時光電信息等主導產業發展格局也存在碎片化、同質化等問題,要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地從哪里來”的問題。區域統籌為火炬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
2024年,聚焦光電產業發展,中山提出做精做細光電產業鏈條,打造“灣區光谷”。根據火炬開發區的謀劃,將打造一個20平方公里、30000畝用地的產業集群,集中全市優勢資源打造大灣區光電產業的新高地。目標是力爭到2026年,光電信息產業營業收入突破1000億元,再用3到5年時間實現營業收入翻一番,光電信息領域高新技術企業超過500家。
今天,從珠江口西岸俯瞰,一張“灣區光谷”的規劃藍圖已經落在這片統籌區上。在民眾街道,一個集激光設備產業區、研發交流培訓中心、半導體照明產業區、光學元件產業區、示范生產制造區等于一體的現代光電產業園區已具雛形。通過中山港大橋相連,火炬開發區原有的光電產業集聚區與新規劃的“灣區光谷”新園區連為一體,產業集聚發展之勢已經凸顯。
在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版圖上,火炬開發區錨定“千億產業”,懷抱“萬億夢想”,以區域統籌開路,以深中協同為徑,推動產業融鏈、創新升級,用打造“灣區光谷”的雄心勾勒出中山光電產業發展的新格局。
岐江九曲通滄海,勢起三春貫碧霄。
從工業園的機器轟鳴到崖口村的格桑花海,從實驗室的技術攻堅到鄉村田園的共富實踐——中山正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把“高質量發展”寫在大地上。
當鎮街行動與全市大局同頻共振,當市域“空間革命”與灣區“協同發展”勢能疊加,一個“經濟強、城鄉美、社會治”的現代化中山,正從藍圖躍入現實。
(記者 何偉楠 林雨萱 攝影 葉志文)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