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土地空間成為限制工業老城轉型的“攔路虎”,村鎮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下稱“工改”)成為中山制造業“破土重來”的關鍵契機。
自2022年初開始,幾乎“手無寸土”的中山以一場“空間革命”,向“小散亂污”的低效工業園、粗放式的土地開發模式發起攻堅。
在這場“空間革命”中,中山制造業的新勢力正在集中涌現:一批本土“潛力股”企業扎根再生長,傳統制造業企業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站穩腳跟,來自全國的“新朋友”在深中通道開通后搶灘中山,一處處新園區萌發出新質生產力的新苗,傳統專業鎮正向新興產業小鎮邁步。三年來,中山借“工改”新招引超千家企業,超800家本土企業因“工改”實現增資擴產。
跑出“黑馬”
中堅力量再擴充
如果說創新型中小企業是壯大中山制造中堅力量的“生力軍”,那么“工改”則為這批“生力軍”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來到廣東思諾得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思諾得”)位于中山市沙溪鎮的“工改”園區內,10樓辦公區的專利墻上陳列著約100張專利證書。
“這些只占了公司所有專利的十分之一,未來我們還會擴建專門的展廳。”思諾得公共事業部經理馮燕文驕傲地說。
作為一家從事空氣污染治理、凈化的高新企業,思諾得長期重視研發投入,目前企業研發費用占比達5%,700人的團隊中,研發人員就超過了100人,未來人數還將擴大到300到500人。研發領域的持續投入,為企業帶來了不菲的回報。思諾得公司曾經只用一年多的時間,就將年產值從2000萬元擴大到近3億元。
然而企業高速發展的同時,產業空間不足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思諾得曾經一度因為沒有自己的廠房而計劃搬離中山。好在“工改”為其騰出了一塊用地,思諾得在2024年搬進了新園區,并在既有的代工業務和海外市場的基礎上,開拓自有品牌和國內市場。
早些年,像思諾得公司這樣的中山本土制造業“黑馬”并不多見。“工改”騰出的新空間,讓蟄伏待機的一批創新型中小企業“冒出了頭”。
相比思諾得主攻產品技術研發,廣東昊森熱能設備有限公司(下稱“昊森公司”)則側重發力建設數智產業園,支撐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在昊森公司位于中山市黃圃鎮的生產車間里,AGV自動導向車將裝滿零件的貨架運輸至生產線上,機械臂正在協助裝運已包裝好的產品,各生產環節在數字化系統的指揮下井井有條地進行。不僅如此,管理者甚至可以通過手機直接控制昊森5G數智產業園里的每一臺空調、每一個監控,真正做好了精細化管理。
昊森公司董事長吳效峰表示,企業在2021年就開始嘗試數字化改造,但受限于舊廠房的結構、面積等因素,改造效果并不理想。“‘工改’解決了我們企業在數字化轉型升級過程中的建筑結構問題,新廠房更符合數字化的要求。”如今,昊森公司的廠房利用率由原來的30%提高到了90%。
幾公里之外,榮電集團也正借“工改”出的空間,建設榮德電器“超級工廠”,計劃將華南制造基地放在中山。榮電集團執行董事侯愛明表示,搬進新園區后,企業將不只生產單一產品,而是開展各類智能家電的研發及生產。項目投產后,預計企業年營業額將突破10億元。
從千萬規模邁上億元門檻,從單品小廠擴展到區域生產基地,企業利用新空間增量又提質,中山本土制造的腰部力量得到了進一步夯實。
新勢入局
深圳園開遍中山
不只有本土新銳在成長,外部新勢力也借“工改”契機進入中山。
最近,廣東唯粒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唯粒科技”)搬進了中山市神灣鎮誠藝·外沙科創城。
“現在,我們終于有了自己的廠房。”唯粒科技董事長羅流偉興奮地說。從2021年開始計劃購買定制化廠房至今,三年多的時間,輾轉至佛山、東莞、江門等多地,于羅流偉而言,是中山“工改”幫助他實現了增資擴產和轉型升級的愿望。
作為一家成立于深圳、專注于新材料領域的港企子公司,唯粒科技近年來每年都以30%—50%的增速穩定增長。到2021年,即使公司已在惠州、越南等地布局,持續增長的訂單量仍對新空間提出了迫切需求。
在搬進中山“工改”新園區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里,羅流偉已經投入了1000萬元用于添設全自動化生產設備。“春節后,我們還將投入1500萬—2000萬元新添設備,屆時整個產線將實現與惠州廠房不同的全自動化生產。”羅流偉透露,未來,新廠房還將新增汽車配件等新的業務,2025年,公司年產值將達到2.5億元,未來5年將實現年產值達10億元。
“工改”拓展的土地空間,在開發強度整體偏高的珠三角地區十分搶手。伴隨著深中通道的開通,深圳等珠江口東岸制造業企業則開始加速布局中山。加之中山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地段”的區位優勢,中山近三年騰出的超4.6萬畝新空間,已成為大灣區多地乃至全國制造企業眼中的“香餑餑”,甚至上下游“組團”來中山。
進駐黃圃鎮“工改”項目中山智能家電產業園(大岑片區)的中山市東迪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東迪光電”)便是其中之一。據東迪光電董事長何明德介紹,公司所生產的柔性電路板目前已經在小家電生產領域得到普及,而企業目前在深圳寶安租用的廠房僅有1萬平方米,因空間受限而無法擴大產能。
“新園區建成后,面積將達到8萬平方米,到時候,我們會把深圳寶安的研發總部搬到黃圃,以便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環節進一步集中,公司的上下游企業也會過來中山。”何明德說。
“組團”不僅體現在單家企業“呼朋引伴”,更在于一批園區運營方扎堆來到中山開拓,借助“工改”新空間打造出一批集聚深圳企業的“深圳園”。
以位于小欖鎮績東二社區的“工改”園區——粵深·灣區智谷為例,園區運營方、中山市粵深置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曾耀東介紹,目前園內的深圳和中山本土企業比例大約是4:6,將近一半是深圳企業。“我們在深圳有多年的園區運營經驗,在深圳積累了一定的行業資源。在招商方面,我們會推薦深圳企業選擇中山的項目,目前也有超過半數的意向企業來自深圳。”曾耀東說。
重塑強鎮
新興產業集群版圖成勢
本土新銳“出圈”,外市新企入局,為中山的傳統鎮域經濟帶來了新的變量。
沿中山西環高速小欖支線駛出高速口,僅五分鐘車程,便可抵達粵深·灣區智谷。
有著五金、腳輪雄厚制造基礎的小欖鎮,借助新的產業空間,未來或將成為無人機配件的生產基地。“下一步,我們計劃在小欖鎮開設無人機飛手培訓基地。”深圳汽航院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深圳汽航”)總經理張瑞鋒說。
深圳汽航以低空電動飛行器相關業務作為公司的發展方向之一,入駐粵深·灣區智谷之后,深圳汽航已與園區內生產無人機配件的企業達成了合作。張瑞鋒介紹,選擇在小欖鎮開設無人機起降柜生產線,不僅因為該鎮交通便利、符合企業運輸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夠借助該鎮的制造業基礎為企業在無人機生產上提供技術支撐。
“我們已經和園區里生產無人機照明、低空電池的企業達成了合作。最近,我們也與多家學校洽談,計劃建設無人機飛手培訓基地。未來,我們計劃根據客戶訂單量增加產線,并在小欖鎮進一步完善無人機產業鏈。”張瑞鋒說。
作為全省專業鎮密度最高的地級市,中山市近年來也備受專業鎮經濟“舊常態”的困擾,如何突破“舊常態”,讓專業鎮與中山經濟高質量發展“齊頭并進”?“工改”成為老牌專業鎮“翻身”的新機遇。
南頭鎮是中山的“北大門”,也是一個以家電產業為特色的工業重鎮,匯集了上千家家電企業。對傳統家電產業企業而言,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是其在全球市場中競逐的關鍵一環。
來到南頭鎮智能家電制造業創新中心項目現場,宏源地能熱泵科技(中山)有限公司(下稱“宏源地能”)廠房內自動化設備高速運轉。
搬進新廠房后,企業在2024年完成了超100萬臺空調生產。宏源地能副總經理黃納軍介紹,以往舊廠房面積小而窄,就算有新的業務也不敢接單。如今,新廠房面積增加了3.5倍。在多家企業的激烈競爭下,企業借助寬裕的生產空間和自動化設備,成功成為了小米合作商之一,并在2024年完成了客戶要求的訂單量。
在南頭鎮,與宏源地能以前一樣受限于空間、環境,無法轉型升級的企業并非少數。近三年來,南頭鎮共騰出超1800畝用地,近百個“工改”項目啟動,傳統家電產業釋放出轉型升級的活力,拉動全鎮超六成的工業投資。
除此之外,黃圃鎮及東鳳鎮的智能家電產業、火炬高新區的光電產業、沙溪鎮服裝智造產業、板芙鎮智能裝備制造產業、坦洲鎮高端顯示產業等新興產業,均在“工改”支撐下,在中山土壤繼續扎根,或將成為中山制造的未來新品牌、專業鎮經濟的未來新名片。
(撰文 梁詩婷 王浩宇)
■手記
孕育“領頭羊”,給空間是關鍵
談起對中山制造業的印象,外界的回答似乎與一二十年前并無二樣:小欖有五金、古鎮有燈飾、沙溪有服裝、南頭有家電……談起中山知名的制造業企業,除了華帝、長虹、廚邦等一眾老牌名企,近些年似乎很少冒出新的名字。
制造業的“中山印象”,似乎“停滯”了許久。土地要素的缺失,是“中山新制造”缺位的關鍵癥結。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任何巨頭都是從小企業發展而來,如果代表著一座城市未來發展方向的企業,在高速成長階段都因生產空間不足而被限制甚至扼殺,那么城市也將缺乏向未來轉型的活力,逐漸與時代脫節。
因而,中山近年來極力推進村鎮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即“工改”),力求從土地供應端疏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堵點,為工業城市的未來騰挪空間。
對中山而言,“工改”并不是讓這座傳統制造業城市一夜之間煥發新生機,而是在客觀上培育了中山制造未來領頭羊,為新銳力量打通了成長為新巨頭的土地瓶頸。
一方面,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沖擊著部分本土企業“小富即安”的觀念,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已是箭在弦上。通過走訪,筆者發現一些中小企業曾對是否參與“工改”猶豫不決,而經過利害得失考量后,發現在愈發激烈的市場競逐中,參加“工改”則勝算更大。“工改”的出現,無疑是在中山拉開了一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的變革序幕,誰能借此占得先機,誰將更可能成為“未來之星”。
另一方面,伴隨著深中通道的開通,更多外來企業將搶灘中山找尋發展機遇,中山將迎來又一次開放熱潮。走訪“工改”園區,有深圳企業家向筆者表示,中山具備扎實的工業基礎,如果深圳的新興產業流向中山,完全可以帶動當地傳統產業整體轉型升級,服務于新業態。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山的產業轉型升級既需要內部變革的動力,也需要外部優質資源要素的助推,“工改”則是為引入這些外部資源打開了一扇門。
新業態正在洗牌這座工業老城的專業鎮格局。老牌專業鎮也不能一直“啃老”,縱使“小欖五金”“古鎮燈飾”“沙溪服裝”曾紅極一時,如果不思考轉型升級,也難保不被取代、淘汰。中山鎮域經濟能否常青,這一輪借助“工改”推動的集群式躍遷尤為重要,它將為傳統專業鎮開啟下一個黃金機遇期的窗口,打響新時代專業鎮的產業新名片。
■延伸
“工改”如何“改”好下半場?
騰出數萬畝空間、惠及數百個村集體和上千家企業,并不意味著“工改”已經大功告成。持續運營好既有項目,推動更多低效工業園參與改造,做好未來長期的政策、資金保障等,都是“后工改時代”待解決的命題。
一些村集體和企業告訴南方日報記者,已開發的部分“工改”新園區,目前存在廠房招商難題,部分“工改”優惠政策也將到期,給項目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
小欖鎮一名社區干部坦言,“工改”帶動社區內產業升級后,智能制造企業對技術工人的要求也更高了,“企業能在周邊招到的工人,大都習慣了傳統生產模式,不能適應智能化的生產流程,希望中山能夠加大對高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
對于社會各界關心的話題,近日,中山市工改辦宣布,將優化、完善、延續“工改”政策體系,并探索運用專項債進行城市更新和老舊廠區改造、爭取專項借款支持低效用地征收收儲等,加大“工改”項目資金支持。在宏觀規劃層面,“工改”將統籌謀劃小欖鎮、古鎮鎮等具備連片改造升級潛力的跨鎮街改造升級片區。
對于新空間的招商問題,記者從中山市工改辦了解到,工改辦內部已調整了架構,新組建了招商部門,并正謀劃建立市鎮兩級招商對接機制,推動以地招商、以房招商和以商招商。
“中山之前提出了包括‘工改’‘水改’‘田改’‘城改’在內的‘四改’集成式改革,我們正在結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謀劃‘四改’均有涉及的重點區域,推出在‘四改’領域都能取得成效的項目。”中山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中山市工改辦日常工作負責人鄧宇文表示,在推動“四改”一體化進程中,“工改”將綜合評估其他改革領域指標,構建更完善的利益平衡格局。
“未來在算經濟賬時,不僅是單獨拿‘工改’項目來算,而是要結合‘田改’‘水改’‘城改’等領域的耕地、水電等指標,整體、全面算好經濟平衡賬。”鄧宇文說。
(記者 陳少宏)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