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完整版,亚洲三级欧美,国产精品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 城市 > 中山分站 > 最新動態

企業氫裝上陣,低溫產業怎么熱起來

2024年04月26日 來源:南方日報

[ ]

  搶占低溫技術領域制高點,中山發展新質生產力再上新臺階——

  不久前,中山先進低溫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山低溫研究院”)基建項目順利通過竣工驗收,這里將建成國際領先的大型低溫制冷技術創新基地以及液氫、液氦產業運營示范中心。此外,中山低溫研究院還獲得2025年全國低溫工程大會主辦權,屆時全國低溫專家將齊聚中山,共同探討低溫科技發展。

  隨著大型低溫制冷機和氫氦液化、儲運、技術方案的相繼落地,中山氫能產業也在加速“串珠成鏈”。借力新能源產業的“東風”,中山低溫技術能否“熱起來”,能否成為中山制造新的增長點?

  突破技術難題

  打造萬瓦級超大型低溫制冷裝備

  走進中山低溫研究院生產車間,工人正在緊鑼密鼓地調試新設備,國產首臺萬瓦級超大型低溫制冷裝備誕生于此,標志著我國大型低溫制冷設備已具備與國際大牌同臺競爭的能力。以此為契機,中山將加快打造國際領先的大型低溫制冷技術創新基地和液氫、液氦產業運營示范中心。

  中山低溫研究院是2020年在中山市政府和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共同支持下成立的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該研究院掌握國際先進低溫技術,即-253℃到-273℃高效可靠的低溫獲得和應用技術,廣泛應用于大科學裝置、航空航天、氫能、量子計算等,其中液氫技術在氫能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近三年來,中山科技局累計投入近2億元科研經費全力支持中山低溫研究院的科研工作——

  在低溫科學領域,中山低溫研究院研制了液氦溫區18kW超大型低溫制冷系統,該系統被稱為“低溫科學皇冠上的明珠”,為我國大科學工程和航天工程等重要領域的跨越性發展提供著戰略性支撐。

  在氦資源開發方面,中山低溫研究院集中攻克提氦用氦液化器、5噸/天氫液化器等關鍵技術,實現了“國產氣源、國產裝備、國產液氦”的目標,打通提氦技術鏈條并實現示范運行,有效緩解氦氣供應領域“卡脖子”問題。

  “解決氫的大規模儲存與運輸難題,大型低溫制冷裝備同樣關鍵。”中山低溫研究院副院長劉立強說,氫氣密度遠小于空氣,在常溫常壓下運輸,體積非常龐大。如果用低溫大型制冷機將氫氣液化,體積可以減少至約1/800,極大降低運輸成本。

  經過三年多的籌建,目前中山低溫研究院團隊規模發展至40多人,其中近10人是清華、西交大、中科大的博士人才。另外,中山低溫研究院已面向全球發布招聘公告,將積極發揮“筑巢引鳳”作用,吸引海內外低溫領域專家共聚中山,做好引才工作,打造科技人才高地。

  如今,大灣區范圍內的多個大科學裝置都是中山低溫研究院的服務對象,例如東莞散裂中子源、江門中微子實驗室、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等。

  中山低溫研究院院長龔領會表示,2024年,中山低溫研究院將堅持先進低溫技術研究和應用開發“兩條腿”走路,力爭將低溫院打造成為國際大型低溫技術研究的制高點,全力打造“科學和技術創新研究—新技術應用研究—產業技術研究—產業轉化”的全鏈條創新模式。

  未來,中山低溫研究院將圍繞國際先進低溫、氫能源、氦資源等戰略必爭及產業前沿領域,攻關若干重大科技任務,建設先進低溫技術中心、氫能技術和檢測中心等,為中山搶占世界低溫領域“第三極”打牢基礎,瞄準低溫技術領域的萬億級市場發力。

  產學研合力

  加速低溫技術成果轉化

  “這是5噸的氫液化設備,馬上就要運輸到安徽。”在生產車間,中科富海裝備公司董事長朱誠用激光筆指著一臺裝配中的設備。

  2023年3月,中科富海裝備公司的“5噸/天氫液化器大型臥式冷箱”產品成功下線。去年底,該公司研發的國內首臺全國產化工業用1.5噸/天液氫裝置完成調試投產,填補了國內大型氫液化器核心裝備空白,大大降低氫氣的儲運成本,為后期氫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的推廣,液氫設備研發提供支撐。

  中山低溫研究院掌握的核心低溫技術,為中科富海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支撐。目前,在實現5噸容量的氫液化器的基礎上,中山低溫研究院正在研發10噸、15噸容量的設備。

  “我們關注的不是低溫或大功率的指標能‘刷’到多高,而是考慮是否滿足產業化需求。”劉立強說,產品能不能長期穩定運行、成本如何、探索應用場景等,都是科研人員關心的問題。

  解決大型低溫制冷裝備“卡脖子”問題只是開始,還需實現產業化,帶動上下游產業的發展,進而不斷提升我國低溫產業自主創新實力。中科富海裝備公司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的。

  中科富海裝備公司是中國科學院理化所大型低溫工程技術的成果產業化公司。2017年,中科富海經過幾番考察,最終落戶中山翠亨新區。經過了三次廠房搬遷,公司從創業之初的經營面積1000多平方米擴展到現在的1萬多平方米。

  “在現有的-253℃、-269℃、-271℃等三個溫區,中科富海根據國家和市場需求,持續研發出更大型號、更高效的產品。”中科富海中山公司董事長朱誠介紹,自誕生之日起,中科富海就肩負著科技創新的使命,勇闖無人區,不斷突破行業瓶頸,每年的科研投入達到1000萬元以上。

  在液氫領域,近兩年,中科富海實現了從300公斤到5噸的跨越式發展,每天能夠生產5噸液氫的設備已成功交付客戶,為中山氫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科研機構長于技術開發,企業長于工程轉化,兩者優勢互補,縮短了成果轉化周期,提升了我國低溫產業的水平。”中科富海董事長張彥奇說,大型低溫制冷裝備項目的實施,推動我國在該領域形成了從技術研發、工程示范到產業應用的完整鏈條。

  通過產學研合作,中科富海迅速成長為低溫行業的領軍企業,首次在國內開發了系列化、多規格成套深冷區大型氫氦制冷裝備及液化裝置,讓中國在全球低溫大型制冷設備制造領域擁有一席之地。

  為進一步促進科研成果轉化,中山低溫研究院目前已經成立了產業公司,推動科技成果在中山孵化轉化,與多家低溫領域重點單位開展橫向合作,增強研究院自主造血能力;又與多家中山市本地企業簽署合作協議,持續提高本地企業的科技創新含量。

  產業串珠成鏈

  競逐氫能百億市場

  中山低溫研究院另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就是液氫的制取和利用,這也是氫能領域的一項關鍵技術。

  “中山現在的氫能產業鏈已經比較完善,涵蓋自主研發、生產、存儲、運輸、應用場景等,從上游生產端到下游應用端,整個產業布局比較好,關聯企業互相支撐。”劉義強說。

  從產業鏈條來看,中山低溫研究院提供自主研發的技術支撐,中山也匯集了中科富海、明陽智能、大洋電機、曉蘭客車、喜瑪拉雅等一批氫能產業鏈關聯企業。

  制氫方面,2022年6月,中科富海“綜合氣體島”項目在三角鎮動工,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涵蓋氦氣、氫能源、電子特氣及空分裝置的綜合氣體島。這也是中山首個氫能供應基地,并輻射周邊地區的氫能供應需求。

  此外,明陽智能已于2022年推出了每小時2500標方的堿性電解水制氫電解槽產品,該產品制氫能力和各項性能位居全球堿性電解槽前列,單位電耗低至3.87度/標方。

  液化方面,中山低溫研究院利用“5噸/天氫液化器”落地成果,打造并推廣氫液化技術與裝備;儲運方面,中科富海裝備公司是目前國內唯一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低溫裝備制造公司,其氫制冷液化器在行業內具有絕對優勢。

  “氫的大規模儲運,始終離不開液化技術。”朱誠透露,中科富海氫液化裝置的生產周期和售價,均低于國外同類型競爭對手,生產周期快50%左右,售價相對低30%左右,目前產能足以支撐國內產業發展需求,客戶遍布全國乃至海外。具有優勢的生產周期和售價,也意味著未來廣闊的國內國際市場。

  中科富海唯一的裝備制造工廠就在中山。2023年5月,中科富海中山大型低溫裝備制造產業基地項目寫入《廣東省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凸顯了其在廣東氫能產業布局中的重要性。

  氫能利用方面,喜瑪拉雅、大洋電機等企業可開展氫能在公交、物流領域的應用示范;檢測方面,中山低溫研究院已聯合廣東省特檢院正在建設全國第一家民用液氫設備性能檢測檢驗中心。

  “中山氫能源企業雖然不算多,但在國內形成了最完整的產業鏈條,如同一副牌組成了一組‘順子’,打出來威力就很大了。”對此,朱誠表示,中科富海也會推動與大洋電機、喜瑪拉雅、江龍船廠等應用鏈條環節的中山本土企業合作。有了氫,氫能源汽車才能跑起來。我們與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是和諧發展、相互依存的關系。

  氫能源是實現“雙碳戰略”目標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是中山“新十大艦隊”之首——“新能源”艦隊的重要組成部分。

  按照《中山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到2025年,中山氫能產業規模達到100億元;展望2030年,中山氫能產業規模超過500億元。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中山已經具備在全國率先形成能夠聯動的氫能產業鏈的可能性。打造中國氫能的中山品牌,還需要發揮集群協同效應。”劉立強建議,政府要進一步推動中山現有氫能企業“抱團發展”,促進產業應用示范。同時,利用中山市氫能應用示范效應,出臺支持氫能發展政策,重點吸引氫能源汽車、氫燃料電池、風光發電聯產制氫等氫能相關企業,做大做強氫能產業鏈。

  ■聲音

  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

  科技創新+產業轉型

  中山作出了示范

  近兩年來,中山研發經費邁上百億元臺階,重大科創平臺建設加速,這體現中山向“新”而行的決心,中山也有望成為大灣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高地。

  一直以來,中山傳統制造業占比高,在產業轉型過程中面臨的矛盾困難比較多。在珠三角城市圈中,中山原有的科研基礎較弱,“大院大所”和龍頭企業的數量不多。在這樣的基礎上,研發經費能突破百億元,足以印證中山創新強市的決心,以下幾點也值得肯定和研究:

  第一,中山規模以上企業R&D經費支出占比達九成以上,凸顯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這說明中山科技創新的內生動力較強。如何靠企業、靠市場,走出一條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相結合的道路,中山作出了示范,值得其他城市學習。

  第二,只有產業旺,才能科技強。近年來,中山產業轉型升級、“土地空間革命”形成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實體性基礎,大園區、大平臺、大項目相繼涌現,助力中山科創勢頭越來越強。

  第三,中山的創新突破也是深化區域開放合作的結果。利用制造業優勢,中山通過產學研合作、科技成果對接交流會等形式吸引灣區優質創新要素在此匯聚、重要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實現創新協同、合作共贏。

  (采寫 楊慧榮 攝影 葉志文)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鱼台县| 葫芦岛市| 明水县| 江都市| 德江县| 葵青区| 平山县| 平度市| 绥中县| 定兴县| 石景山区| 阳西县| 会昌县| 京山县| 六枝特区| 东光县| 辽宁省| 五河县| 恩施市| 奉化市| 彰化县| 贵溪市| 海安县| 平定县| 景洪市| 上饶市| 江西省| 常宁市| 河源市| 全州县| 左云县| 常德市| 新乐市| 长丰县| 临颍县| 曲沃县| 孝义市| 平山县| 昭苏县| 闵行区| 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