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2024年伊始,中山吹響新一年奮進的號角。
日前,中山市委十五屆七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召開,總結了中山市2023年的發展成果,并對2024年工作作部署。
過去的2023年,是中山市改革發展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全市上下同心同欲謀發展,干部隊伍擔當作為的斗志更加昂揚,改革創新的決心更加堅定,勇于斗爭的精氣神更加振奮,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各項事業邁上新臺階,有力推動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灣融新格局加速形成。
會議強調,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是深中通道的通車之年,是中山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一年。中山要堅定不移搶抓深中通道通車新機遇,舉全市之力推進省級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堅定扛起改革責任、創新責任、先行先試責任,全面擁抱深圳,奮力跑出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加速度,為珠三角深度一體化先行先試。
向灣圖強、向高而攀。新的一年,中山面向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目標,正在以奔跑姿態擁抱灣融新格局。
先行先試
探路區域融合發展
在未來的區域發展布局、加快構建的新發展格局中,中山的角色定位是什么?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已經在時代坐標上為中山作出了明晰標注。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提高珠江西岸地區發展水平,促進東西兩岸協同發展”。要支持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城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深化改革創新,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形成特色鮮明、功能互補、具有競爭力的重要節點城市。
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又賦予了中山建設省級改革創新實驗區的使命任務。寶貴的發展機遇和沉甸甸的責任使命,已經同時擺在中山面前。為了接好區域融合發展這一棒,中山作了不少創新探索。
2023年3月31日,深中(火炬)產業一體化推介會在深圳市福田區舉辦,披露了深中合作創新區規劃建設的整體情況,深中合作創新區首次亮相深圳。同年6月28日,中山又首次聯合深圳面向全球開展招商,向全球客商發出投資邀請。在這次聯合招商會上,中山首次公布了深中經濟合作區。按照規劃,深中經濟合作區的功能布局為“1中心3園區”,將深中合作創新區納入其中,搭建起了一個更加宏闊的深中融合發展框架。
打造66平方公里的深中經濟合作區,是中山主動作為探索深中一體化融合發展的一次重要實踐,也是勇擔使命為珠三角深度一體化先行探路的一個縮影。
過去一年,中山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有力推動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與廣州、佛山、珠海、江門等周邊城市協同發展扎實推進;南中城際動工建設,深江鐵路加快建設,中山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更進一步;中山與深圳、佛山等大灣區城市政務服務系統加快接軌,“無差別受理”的行政審批服務逐漸擴大覆蓋范圍,“跨城通辦”成為新常態;與順德共建萬億級智能家電產業集群步伐加快,灣融新格局加速形成。
“省級實驗區不是一頂‘帽子’、一個光環,而是沉甸甸的政治使命。”中山市委書記郭文海在全會上作工作報告時強調,廣東省委部署規劃建設環珠江口“黃金內灣”,牽引珠三角地區深度一體化,要求中山在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上走在前、作示范。建設省級改革創新實驗區是省委對中山的關心厚愛,也是賦予中山沉甸甸的政治責任。
全會再次吹響奮進號角。2024年,中山要堅定扛起改革責任、創新責任、先行先試責任,舉全市之力建設好實驗區,全面學習、擁抱深圳,為珠三角深度一體化闖出新路。
深化改革
推動“六個一體化”
為珠三角深度一體化先行先試,是時代賦予中山的新使命。
如何先行?怎樣先試?這次市委全會給出了方向。全會報告指出,中山要深入推動珠江口東西兩岸規劃、營商環境、產業、交通、創新、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六個一體化”。
要將規劃一體化作為融合發展的“先手棋”。要建立與深圳等珠江口東岸城市發展規劃協調機制,全面對接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建立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協同聯動的動態調整完善路徑,走好一體化融合發展的第一步。
要以營商環境一體化為融合發展打下重要基礎。全面學習深圳營商理念,對標深圳營商環境改革6.0版,繼續組織干部、企業家到深圳學習,在思想觀念、工作作風、辦事效率等方面向深圳看齊。
要把產業一體化作為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要突出抓好與深圳產業一體化,快馬加鞭推動66平方公里深中經濟合作區落地見效,瞄準深圳“20+8”產業集群,與深圳聯合開展上下游企業靶向招商,讓深圳鏈主企業帶著中山廣大中小企業奔跑;要做實中山與港澳產業合作,主動對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
要將交通一體化作為融合發展的硬支撐。要加速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南中城際、深江鐵路建設,高標準推進香山站、火炬站等站點建設;加快構建內聯外通的交通體系,全力建設“四縱五橫”“三環十二快”高快速路網,讓各鎮街30分鐘通達深中通道。
要以創新一體化為融合發展注入強勁動能。要探索“廣深港澳研發+中山孵化產業化”模式,借勢借力廣州、深圳、香港等周邊城市創新資源,賦能中山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拓展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場景。
要把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一體化作為融合發展的共同需求。要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社會治理合作,在智慧城市建設、法治改革、公共服務提升等領域全面對接,提升區域服務共享水平,讓大灣區群眾獲得感更加充盈。
過去一年,中山在“六個一體化”上持續發力,數百項政務服務事項與周邊城市實現“跨城通辦”,深中經濟合作區初步形成共建園區戰略協議,深中航空港“1+6”候機樓動工建設,深中跨市公交系統中最重要的公交樞紐場站啟動實質性建設。
錨定關鍵
打造“灣融”重要一環
融合發展,是中山崛起之需,也是灣區建設之需。
2023年12月20日,廣東省政府網站發布《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發展規劃》(下稱《規劃》),明確將以區域協調、功能互補、輻射拓展為導向,以珠海為核心,以中山、江門、陽江為增長極,構建“一核三極、兩圈四軸”的都市圈總體發展格局,努力將珠西都市圈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增長極、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裝備制造基地、新時代高水平開放合作新高地、宜居宜業宜游的高質量發展區域。
中山地處深中通道西登陸點,位居珠江口東西兩岸都市圈連通的橋頭堡,這樣的優越區位條件,不僅是中山自身融入珠三角深度一體化的重要加持,也為珠西都市圈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新格局創造了有利條件。
近兩年來,中山市全面實施“東承、西接、南聯、北融”一體化融合發展戰略,將區域聯動融合發展的觸角向粵港澳大灣區延伸。
以“東承”為例,中山深入推進深中規劃、營商環境、產業等“六個一體化”,在深中通道這座有形的橋通車之前,跨越珠江口搭建起了一座向東延伸的“無形之橋”。按照《規劃》,珠西都市圈將主動承接深圳制造業轉移和高端服務功能溢出,探索“東岸總部基地+西岸生產基地”“東岸研發+西岸孵化轉化”等協同發展模式,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而在此之前,“深圳總部+中山基地”“深圳鏈主+中山配套”“深圳研發+中山轉化”的合作模式,已經在加快落地。
以珠海為中心構建“一核三極、兩圈四軸”格局?!八妮S”中,就包括中(山)江(門)陽(江)至深圳發展軸和創新集聚發展軸。創新集聚發展軸向東依托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廣州至珠海(澳門)高鐵等通道,串聯中山火炬開發區、中山翠亨新區、珠海高新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等重點平臺,融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向西依托珠海至肇慶高鐵、廣佛江珠城際等通道,串聯江門城區和鶴山,促進與廣佛肇之間的產業聯動和功能銜接。
不難看出,中山在珠西都市圈與珠江口東岸的深圳城市圈融合發展進程中,承擔著重要節點、重要樞紐的角色,不僅是兩大都市圈在交通網絡上的重要“路口”,也是產業銜接上的關鍵環節。
大灣區是中山的未來所在,中山也必將是大灣區藍圖中的重要拼圖。
當下,以建設省級改革創新實驗區為牽引,中山已經邁出了融入灣區的關鍵一步,將自己打造成為灣融新格局中的重要一環,在大灣區蹚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新路。
■專家觀點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港澳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袁持平:
搶抓灣融機遇
變“大橋經濟”
為“樞紐經濟”
“在參與打造灣融新格局方面,中山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交通優勢,要充分把握高速發展的重大機遇,將‘大橋經濟’轉化為自身的‘樞紐經濟’。”
日前,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港澳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袁持平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自2019年發布以來,大灣區建設的推進速度非常快,五大戰略定位都在朝縱深發展。袁持平認為,中山提出打造“灣融新格局”也是圍繞這五大戰略定位展開。
一是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耙汛鬄硡^城市群打造成一個‘大城市’,實現空間布局、基礎設施的便利通達?!痹制奖硎荆瑸硡^深度融合,便利的交通基礎設施最為關鍵。中山處在珠江口東西兩岸的交會點,相當于珠江口西岸的橋頭堡。疊加深中通道這一重大機遇,在灣融新格局中,中山所處的位置非常特殊。
二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國際科創中心的鏈條,如果按照香港、深圳、廣州、珠海這個線路走,并不是最便利的。”袁持平指出,深港創新科技成果延伸至珠江口西岸,迫切需要東西兩岸的一個銜接點,中山就是這個關鍵銜接點。
三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按鬄硡^作為一個整體,只有融合程度高、產業協調,產業競爭力才能不斷提升,對‘一帶一路’的支撐作用才會更加明顯?!痹制秸J為,作為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支撐點,中山能夠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四是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未來,通過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中山、珠海有望成為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在連接港澳、深化融合、制度創新方面,中山大有可為。
五是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袁持平留意到,中山正謀劃與香港共建50平方公里香港—中山高質量發展合作區。此外,中山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有利于融入大灣區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
“中山的‘中’,應該要成為中心的‘中’,要把中心的潛力發揮出來!”袁持平認為,“如果說其他地方還在等待機遇降臨,那么中山的機遇已經降到頭上了?!彼硎?,中山推動灣融的關鍵,就是充分暢通人流物流,銜接深中通道的重要節點,真正融入“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不能讓‘大橋經濟’變成‘過道經濟’,而是要變成自身的‘樞紐經濟’,真正實現與珠江口東岸的有效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