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每天送達海外倉庫的床墊,至少有3個貨柜,得有3000張。”
“雖然關稅在波動,但我們在海外電商平臺的訂單仍然有增長,是年前出貨量的三倍。”
……
日前,中山立達金屬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立達公司”)董事長羅云指著工廠里的連軸轉的床墊智能制造生產線告訴南方+記者,近期正在將6萬張床墊盡快發往海外倉庫。
中山一家工廠,大批貨物在門口等待裝柜,運往海外。葉紫瀟 攝
隨著90天關稅暫緩期政策落地,部分企業訂單量短期回升,但中山跨境電商企業也認識到,這只是風暴間隙的“喘息期”,要在全球貿易波動中穩立潮頭,必須跳出傳統路徑依賴,尋找新出路。
中山跨境電商迅速“卷”起來!中山東鳳鎮跨境電商協會現有82家會員企業,每周會制作多條英語短視頻幫助會員推廣產品。
中山跨境電商“卷”出新引擎,來源:今日東鳳,時長共1分38秒
其中一家會員企業發布的空氣凈化器視頻,吸引到美國客戶直接下單3000臺;另一家企業的視頻,則促成巴基斯坦客戶采購8000臺商用凈化器。
今年4月以來,關稅風波掀起,作為外貿城市的中山很快感知到全球市場冷暖。除制造業企業的海外訂單遇冷,作為近年來中山出海新銳力量的跨境電商行業也遭遇波折——
企業對美訂單下滑,小家電、家居日用品等部分剛需產品的利潤率也下降3至5個百分點,高客單價的產品每發出一個貨柜就會多出十多萬到數十萬元的關稅成本。
在此之前,中山企業出海主要依賴幾種傳統模式——
一是“搭大船”,為國外品牌或大型商超做貼牌代工,但利潤微薄且渠道受制于人;
二是“隨船隊”,通過大型外貿公司或參加線下展會獲取批發訂單,但同樣缺乏自主權和定價權;
三是“試小船”,部分企業初步嘗試通過美國第三方平臺進行小額跨境電商,但投入和風險承受能力有限。
“舊三船”顛簸沉浮,中山企業加速轉向更具韌性和主動權的“新三船”策略——依賴自建品牌與渠道“造船”、聯盟協作“拼船”、巧用平臺資源“借船”。
記者一線走訪發現,當中美貿易迎來特殊窗口期,中山跨境電商企業的“三船出海”策略,正從對“舊三船”錦上添花式的探索,演變成為企業保生存、謀發展的堅定選擇,并正接受實戰檢驗。
“造船”
物色優質“中山貨”,自建團隊闖藍海
端午節前夕,記者走進立達公司園區里,看到許多工人仍在加緊工作,一輛輛貨車整裝待發,即將前往深圳、廣州的港口,而后奔赴美洲、歐洲、東南亞等地。
面對記者的提問,羅云打開了跨境電商平臺的后臺,向記者展示20多個跨境電商頁面,床墊產品十分暢銷。
跨境電商是近年來的新事物,但羅云卻是老“制造”人。
他自1997年在中山開工廠做海綿材料起家,如今已在中山五桂山和阜沙、佛山、江門鶴山都有工廠。他告訴記者,其實早在2019年,美國商務部就已對中國生產的床墊征收反傾銷稅,稅率曾從38%狂飆到1731%不等。
在這種情況下,將床墊賣給美國大經銷商再轉賣,這一渠道“早就走不通了”。
工廠里連軸轉的床墊智能制造生產線。盧子衡 攝
怎么辦?羅云果斷選擇“造船出海”——選擇投資入股、培育超200人的跨境電商團隊,分散于廣深兩地,為海綿床墊出口開拓跨境電商出路。
結合多年制造業經驗,羅云認為,能讓一家工廠活到最后、活得最久的方式,終究還是將跨境電商運營渠道和銷售渠道掌握在自己手中。“去年底到今年,從A端海綿原材料生產、床墊組裝的智能制造到打通轉口貿易路徑,再到跨境電商做超20個床墊品牌運營,我們已經走出了床墊廠家直銷+跨境電商的路徑。”
當然,也有人選擇與投資公司一起“造船出海”。
去年至今,作為主營跨境電商的企業,廣東繸子產業投資集團物色了不少優質“中山貨”,與中山工廠合資新公司“造船出海”。他們成立的家居類品牌,在美國某第三方平臺已超越兩個美國百年品牌成為第一。
“關稅波動是危也是機,是行業洗牌的好機會!”廣東繸子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麥綺文說,大部分ToB的中國企業在為美國線下品牌或給美國商超供貨,只能掙取薄利。而跨境電商終端擁有定價權,除去30%的貨物成本,通過調整終端定價和轉口貿易,能消化部分關稅成本,不僅能將產品銷往美國,還能搶占美國線下品牌的份額。
今年以來,中山通過與巴西共建國際貿易快捷通道示范平臺,提升雙邊貿易相關的行政審批效率,促成企業已與巴西政府達成了超億元意向訂單。今年一季度,中山對拉丁美洲進出口增長35.7%,對中東國家增長12.7%,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拼船”
渠道握手里,協作渡風浪
“造船出海”,把渠道握在自己手里,對企業來說雖然誘惑很大,但并非所有體量的企業都有這樣的資源和渠道。
對于中山許多中小企業來說,“拼船出海”可能更為實際。
在古鎮鎮利和燈博中心,記者便見到了“拼船出海”的一家典型公司——中山市極光國際供應鏈有限公司(下稱“極光供應鏈”)。
在極光供應鏈的展廳里陳列著各式燈具,它們漂洋過海后,將成為美國海外倉的“搶手貨”。
“美國租房市場活躍,燈具作為高頻軟裝單品,需求周期短、款式更新快。”極光供應鏈總經理劉剛說,但對于很多中小企業而言,如何出海、如何應對關稅的劇烈波動,它們缺乏經驗。
因此,這些企業選擇抱團合作。“古鎮燈飾企業普遍規模不大但量多,擁有形成聯盟的土壤。在復雜關稅環境下,‘拼船’合作是生存發展的較優解。”劉剛說。
根據市場需求,極光供應鏈開啟了“供應鏈前置”模式:去年至今,已整合中山古鎮、橫欄、小欖等地超20家工廠,精準選品后批量備貨至海外倉,建立500多個SKU(庫存量單位)的現貨倉儲。今年4月單月發貨量接近15條貨柜,是以往的3倍。
“通過現貨聯盟合作,賣家不用囤貨,測品成本大降,中小賣家敢放手一搏。”劉剛提到,該模式將燈具流通成本壓縮40%,即便疊加15%關稅漲幅,終端售價比傳統貿易仍低。面對關稅政策挑戰,極光供應鏈以靈活機制應對:作為現貨貨款方充當進口商,平衡對分銷商漲價幅度,關稅生效時及時公告調價,給客戶10天緩沖期并實時調整。
極光國際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員工在進行業務交流。南方+記者 葉志文 攝
產業帶集體“觸電”也是轉型的關鍵一步。
廣東省“跨境電商+產業帶”首批試點授牌儀式上,中山古鎮鎮照明燈飾產業帶躋身其中。中山正著力完善“跨境電商+產業帶”政策體系,推動燈飾產業升級,建設跨境電商公共服務中心,讓企業享受海外倉出口“離境即退稅”便利。
對于“拼船出海”,東鳳鎮跨境電商協會會長鄧宇華也持認可意見,“跨境電商的拓展需要依靠集體力量。集體參展不僅能降低企業成本,還能增強議價能力。”
然而,“拼船”出海也面臨艙位需求高、周轉效率低、倉儲租金漲問題。
“從深圳到美國洛杉磯,一個40尺的貨柜海運費用大概多少?”5月19日,得知海外客戶詹姆斯有意向訂購2萬臺攪拌機,中山博雅電器總經理鄧超霞急忙撥通了長榮海運股份有限公司船舶公司的電話。反饋傳來:歐地線即將迎來附加費“三連漲”——一個貨柜運費最高將暴漲3000美元。
這不僅是博雅電器的困境。中山市國際貨運代理協會負責人指出,本質是產能、運力與政策窗口期的錯配。企業既要應對報關低效、拖車短缺,還要承擔滯箱費、改單費等隱性成本。
為此,中山通過“組合港”幫助企業破局。
中山市物流協會副秘書長黃俊偉介紹,在政府部門指導下,中山5個外貿碼頭與深圳、廣州樞紐港開通12條組合港航線。企業可在中山完成報關,貨物經駁船直達樞紐港換裝遠洋貨輪,通關時效提升3-5天,單票成本顯著降低。此舉緩解了因報關延誤、拖車短缺導致的滯箱費、改單費等隱性成本,在爭分奪秒應對關稅政策窗口期時具有一定作用。
博雅電器生產車間內,工人正在抓緊時間進行產品組裝。 葉紫瀟 攝
據悉,在本次窗口期,面對工廠趕發貨、倉儲“爆倉”的壓力,中山的物流行業協會還發起“倉配資源共享計劃”,盤活會員閑置倉庫作為臨時囤貨點。中山美居電商園則聯合韻達推出專項物流優惠,引入大森林物流、恒信國際貨代等上下游企業提供定制化服務,并與深中通道物流企業合作開通“中山—深圳口岸”綠色通道。
“借船”
巧用平臺,小公司也能彎道超車
除了“抱團出海”外,記者發現,很多企業還提到一個新選項——“借船出海”。
中山跨境電商企業提及的“借船”,多數說的是國內頭部電商平臺阿里巴巴國際站。
記者聯系到阿里巴巴國際站中山區域招商負責人王晴婷,她介紹,近日關稅波動暫緩以來,中山家電企業反映美國客戶訂單量回升20%—30%,但普遍采用“小批量、多批次”模式,避免關稅政策反復帶來的庫存風險。例如,某燈具企業將傳統圣誕訂單拆分為3次交付,并采用“保稅區前置倉”模式縮短交貨周期。
阿里巴巴國際站中山業務培訓課現場。 南方+記者 葉志文 攝
除了阿里這種大平臺,中山本地跨境電商服務平臺連日來也出現業務回暖。
中山市首家“國字號”電商產業園區——中山美居電商園內,廣東比昂互聯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比昂公司”)總經理鄭嶸連日來參加了多場客戶業務洽談、企業供需對接會、政策分析會等活動。從業10余年,鄭嶸很久沒有這樣亢奮過:“這一次關稅風波,不僅沒有給我們致命一擊,反而讓我們對做跨境電商更有信心。”
鄭嶸透露,4月初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發布后,業界的朋友蜂擁而至,與自己商討應對措施。“在我看來,我們和周邊伙伴已經形成了一個小型的‘聯盟’。”在比昂公司組織的多輪“碰頭”中,企業共享資源和渠道,比昂公司也通過與深圳等地的頭部跨境電商企業置換資源,為中山外貿企業打開非美國的海外市場銷路。
鄭嶸認為,低附加值產品更易受沖擊,但得益于自身研發、品質過硬及“聯盟”優勢,公司業務受影響小,利潤空間足以支撐繼續出口美國,部分業務甚至逆勢增長,“過去不被重視的市場,業務量達10倍增長。”
同在園區的創者皮具總經理黃劍鴻感同身受,“市場不穩定時,正是小公司彎道超車的好機會。難題在于攻克新渠道。”
中山美居電商園。受訪者供圖
中山美居電商園運營方廣東匯智產業園執行總裁張寶花介紹,對美貿易不確定性凸顯了跨境電商的渠道優勢——園區80家跨境電商企業受影響低于行業平均,它們將美國市場依賴度從80%下調至50%—60%,轉向墨西哥、加拿大等鄰近市場;部分企業提前布局東南亞、中東,訂單量逆勢增長10%—15%。高附加值、差異化產品占比提升,部分企業在美國市場單價提升30%,訂單量穩定,利潤率反增5個百分點。
“往年不太好談合作的傳統制造業工廠,今年都好談了很多,他們對新賽道的渴望更大了。”張寶花觀察到,園區每年會組織跨境電商企業赴中山工業重鎮,與制造業企業對接洽談電商出海合作,而得到的反饋往往是類似“訂單已滿”的婉拒。而今年關稅風波后,這一情況發生了轉變:不少制造業企業開始主動了解與跨境電商企業的合作模式,尋求破局新路。
“中山的中小企業很多,它們擁有優質的生產能力,但不一定具備良好的銷售能力。傳統的訂單思維,在不穩定的中美貿易面前存在風險。一旦出現像這次關稅風波一樣的變數,工廠接不到海外客戶的訂單,可能就沒轍了。”張寶花認為,本次關稅風波推動了中山傳統制造業與跨境電商等生產性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工廠與電商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力:“跨境電商行業需要投入較大資本來壓貨,如果工廠愿意備貨,電商企業愿意運營,雙方就可以打好這套組合拳。”
為此,阿里巴巴國際站、中山美居電商園根據不同制造業企業的實際訴求,量身打造了采貨模式、合營模式、重要節點支持模式等多種跨境電商模式。同時,各個平臺每周會為企業解讀外貿企業拓內銷政策及跨境電商規則,邀請一些平臺專家開展運營培訓。
中山五桂山街道立達金屬制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盧子衡 攝
“借船出海”的努力不只出現在市場一側。中山市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黃識航介紹,近年來,為優化外貿結構,中山市商務局積極鼓勵企業大踏步走出國門拓市場,結合產業特點提出“拼船”“借船”“造船”三種出海工作思路,想方設法幫助企業到海外抓訂單,拓展多元化市場已初見成效。
他提到,“中山對美出口占比由2021年的23.7%降低到2025年第一季度的17.7%。2024,對拉丁美洲國家出口增長超30%,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東盟國家、金磚國家出口增長超20%。”
“越是市場不穩定的時候,越能激發創新與協作的活力。這次關稅風波,某種意義上推動了中山制造的轉型與升級。”張寶花道出了危機中的機遇。中山跨境電商的新航程,正在“三船”并進的策略中,探尋著穿越風浪、通達四海的韌性之路。
(記者 陳少宏 林雨萱 曾艷春 攝影 葉志文 葉紫瀟 盧子衡 統籌 羅麗娟)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