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山火炬高新區的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 受訪者供圖
2024年是深中通道建成通車之年,也是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成立30周年。7月26日,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30周年暨高質量發展經洽會正式開幕。
這場“產業盛宴”不僅是中山面向外界展示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30年發展成就,共話前沿創新、促進合作交流的新窗口,更是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揚帆起航的新起點。
位于中山火炬高新區的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是我國第一個按國際醫藥園區標準建設的國家級健康產業園。過去30年,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敢闖敢試,層層升級蝶變,從一片農田和蕉地,成長為現代化廠房林立的、國內領先的綜合性健康產業園區。
如今,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進入新階段,“三十而立”的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如何把握“時”與“勢”,打造新增長極?跟隨“灣區藥谷”的創新脈動,一起探尋這個“國字號”園區的蝶變“新密碼”。
構建產業創新生態圈
“康方故事”再寫新篇
不久前,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在醫藥圈“刷屏”:康方生物一款雙抗產品在一項3期臨床試驗中證明了比全球“藥王”K藥擁有更好的臨床療效。這意味著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創雙抗藥物“撼動了全球比較領先的跨國制藥巨頭”。
短短十多年間,培育出50多個創新候選藥物;2款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創雙抗藥物獲批上市;刷新中國醫藥領域的“出海”交易紀錄……“康方故事”何以吸引全球?答案就藏在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這個“國字號”園區里。
2012年,康方生物董事長夏瑜回國創立了康方生物。彼時的她,帶回來了3樣非常寶貴的“創業資本”:深厚的海外研藥經驗、對國內醫藥行業的深刻認知以及人脈。
在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以3公里為半徑畫一個圓,找到一個覆蓋研發、中試、檢驗檢測、成果轉化、資本金融、孵化加速、規范生產、高效流通全過程的產業創新體系,企業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一站式”服務。
夏瑜在《灣區有藥谷——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30年發展紀實》推薦序里寫道:“一路走來,健康基地與康方生物攜手前行的一幕幕回憶依然歷歷在目。良好的創新氛圍,炙熱的創業營商環境,每一項資源和條件,對于藥物創新這樣長周期、高風險的領域而言都是那么的彌足珍貴,讓創業者信心更加堅定,讓創新者更有勇氣前行。”
30年來,“康方故事”不斷被續寫,海歸博士紛至沓來,創新“種子”在這片產業土壤中,萌動發芽,開枝散葉——
近日,廣州泛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泛恩生物”)申請的“TAL-T細胞注射液”已獲得臨床試驗默示許可。此次獲批IND的細胞注射液是全球首款TAL-T細胞療法,將為實體腫瘤患者帶來福音。
2023年,泛恩生物CEO、哈佛大學醫學院歸國學者周鵬輝將研發團隊落戶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建設了5000平方米的GMP細胞制備平臺。“基于園區完善的生物醫藥產業生態鏈,我們認識了很多細胞治療領域上下游的企業,包括CDMO公司、檢測公司等,并且已經與部分企業開展了關于細胞凍存等技術服務的深入交流及實質性合作,促進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周鵬輝說。
人才相惜又相吸,2024年,洲瓴(上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下稱“洲瓴醫療”)落戶中山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一批海內外知名高校的碩博人才集聚于此,致力于開發脈沖消融醫療器械,造福慢阻肺患者。
“在落地前后,我通過園區組織的行業沙龍、行業研討、學術會議等渠道,認識了很多優秀同行和業內專家,從他們身上也學習了很多優秀的品質,對行業的認知也提升了一個高度。”洲瓴醫療CEO徐濤說。
據介紹,洲瓴醫療擁有國內首家、技術領先的脈沖電場治療慢支表型COPD介入治療醫療器械,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的“空白”,這類產品國內市場規模預計2030年超百億元。
徐濤認為,對創新企業來說,“無形”的服務很重要:簽約以來,園區在政策解讀、融資對接、辦公場地、人員招聘和生活配套以及研發中所需的注冊、體系、檢測服務等方面,為洲瓴醫療提供了全方位、保姆級的服務,使公司可以快速落地、順利轉產。
2024年是國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專家人才習寧創立中山醫諾維申新藥研發有限公司、入駐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的第三個年頭。在短短兩年半時間內,公司有2個新藥管線進到臨床Ⅰ期和Ⅱ期、3個核藥管線至研究者發起臨床階段。“不僅是因為基地已有的規模與聚集效應、地理位置與資源優勢,以及入駐企業的創新能力,還得益于基地團隊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專業性、對創新文化的重視以及全要素、全方位的專業服務體系。”習寧說。
近年來,落戶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的項目,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聚焦細分領域、首創技術,專注解決未滿足的臨床需求,專注于研究適應癥中的痛點和難點。這背后透露了一種干事創業的邏輯——堅守長期主義。幸運的是,這種長期主義,是企業和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共同的默契。
在生物醫藥這個“長坡厚雪”的賽道,中山始終保持著長遠的目光和定力,與技術優勢的初創型企業攜手共進。
目前,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已有多款產品實現“國際首創”“國內首次”,有超過94條醫藥在研管線,近30個一類新藥在研;超過190個醫療器械在研管線,超過55個產品三類醫療器械實現商業化,18個藥品品種進入國家集采,醫藥創新技術轉化及產業化能力進一步強化。
引入“國字號”平臺
打造灣區產業協作“新高地”
近日,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中山產業轉化基地亮相。作為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下稱“國創中心”)在大灣區布局的首個產業轉化基地,它的落地,將助力中山醫療器械產業集群化發展,打造大灣區醫療器械產業高地。
一個是擁有醫療器械產業前沿技術的“國字號”平臺,一個是產業空間廣闊、產業基礎扎實的“國字號”園區,兩者的合作是“雙向奔赴”的最優選擇——
國創中心是目前我國在醫療器械領域設立的唯一一家國家級創新中心,致力于醫療器械領域“從0到1”的基礎創新與前沿技術研究。
落戶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后,國創中心中山產業轉化基地規劃空間2000平方米,首期500平方米,建設共享孵化空間、路演室、展廳、辦公室等功能區,面向醫療器械企業提供研發合作、CRO、CDMO、投融資、論壇沙龍等多元化服務,滿足不同發展階段企業的專業化、個性化需求,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成功率,助力企業做大做強。
產業化能力,往往也是打造對外合作窗口的基礎——國創中心中山產業轉化基地重點關注具有重大臨床需求和醫療器械產業的前沿領域,將采用“深圳總部+中山制造”“深圳研發+中山總部”“全球創新+中山轉化”模式,促進深圳和中山在創新、轉化、制造三個環節的全面對接和高效融合,實現醫療器械產業鏈資源的最優配置和效率最大化。
為強化項目招引能力,促進孵化企業快速成長,深圳國創致遠私募股權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代表國創中心組建、運營和管理國創中心中山產業轉化基地產業基金。該產業基金聚焦高端醫療器械及上下游相關產業開展投資,將本項目培育企業及轉化基地入駐企業作為基金投資重點,吸引國內外優質醫療器械企業到中山市落地。
中國檢科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也即將投用。作為檢驗檢測檢疫領域的“國家隊”,這個“國字號”平臺同樣不容小覷:在食品、特殊食品、化妝品、化學品方向上,這個平臺擁有國內最高水平的研究、檢驗檢測能力。落戶中山以來,大灣區研究院先后獲批“廣東省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廣東省博士工作站”,協助全國認證認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61)秘書處工作,牽頭、參與制定各類技術標準43項。
不斷升級的科創平臺,為大灣區健康醫藥產業進一步打開了新空間。不久前,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下稱“中山藥創院”)掛牌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分中心。深中通道通車以來,來自珠江口東岸的高校和科研機構與中山藥創院的對接更加緊密。
“隨著深中通道開通,去深圳會更加便利,1小時內可以用到灣區的創新資源。”王超群是中山藥創院課題組組長,曾在世界頂尖的醫學研究機構從事研發工作。隨著灣區融合,在中山藥創院,像王超群這樣擁有灣區視野、全球視野的創新人才越來越多。
截至目前,中山藥創院已組建47個領軍人才團隊,并與中國藥科大學、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澳門大學等33家高校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研究生培養規模已超過600人。
推動健康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始終保持敏銳的市場嗅覺和前沿技術創新能力是關鍵。“國字號”平臺相繼入駐,不僅是中山產業生態向“新”而行的印證,也為接下來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鏈接國內外資源打下了基礎。
把握“大橋時代”機遇
逐夢千億產業集群
生物醫藥與健康是中山“新十大艦隊”中最具發展爆發力的代表,前景無限。今年1月,中山市政府印發了1號文《中山市推動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提出要加快實現中山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隨著深中通道正式通車,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提速。
在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的引領下,這支艦隊絕不僅僅只是“量”的上升,更是“質”的變革。更直接一點說,不僅要在產值上做大做強,還要在創新上再創輝煌。
三十年欣欣向榮,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集聚了輝凌醫藥、康方生物、中昊藥業、康晟生物、海濟生物、安士制藥、金城金素、星昊藥業、中智藥業等生物醫藥相關企業超540家,多項創新藥企也實現“從0到1”“從1到10”的跨越,并已形成了“梯隊式”發展格局。
未來,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面積將擴展到30平方公里,聚焦“4+4”產業方向(生物藥、化學藥、現代中藥、醫療器械等優勢領域以及細胞與基因、合成生物、腦科學、核藥等未來領域),進一步培育新質生產力。
更大的空間已就位——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正大力推“工改”,興建20萬平方米的GMP工業廠房,吸引一批優質項目入駐。中山還在深中通道火炬高新區出口處高規格打造“灣區藥谷”,招引創新藥、改良型新藥、疫苗、高端醫療器械、細胞基因治療產品項目等,推動珠江口東西岸健康產業鏈深度融合。
在與廣州南沙一橋之隔的“火炬原藥港”,將可提供超過千畝稀缺的M3土地,滿足醫藥原料藥、中間體、合成生物產品、細胞基因產品的中試、產業化以及化妝品土地需求。
在深中合作創新區打造生物醫藥園區,中山緊密對接深圳生物醫藥產業資源,聚焦智能醫療器械研發、高端介入性耗材等生物醫藥細分領域以及CXO平臺、MAH持證平臺等,并積極承接深圳醫療器械產業轉移。
涵蓋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公共服務平臺“握指成拳”——在研發領域有中國檢科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等重大公共服務平臺;在檢驗檢測領域有省藥檢所中山實驗室、省醫療器械檢測所中山實驗室、省制藥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等一批省級平臺;在產業化方面有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中山轉化基地,以及包括康海泰晟-賽多利斯生物藥CDMO平臺、君厚CAR-T病毒載體CDMO平臺、星昊化學藥CMC/CDMO平臺等在內的一批CDMO平臺和MAH持證平臺。
“通過傳統手段拼資源、拼配套,這對招引創新藥企來說并不夠。而發揮國資力量,以投促招、招投聯動,成為中山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招商引資大突破的當然之舉。”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相關負責人表示。
當前,中山已構建政府引導的“資金+政策性股權基金+社會資本”多層次資本體系,擬成立超100億元規模生物醫藥產業基金,助力創新型企業逐夢“千億集群”。
7月26日召開的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30周年暨高質量發展經洽會大會上,一批新項目即將簽約落地:包括11個大健康產業項目簽約落地,共計投資額60億元;高層次人才創業項目10個;合作的產業服務平臺5個,有4個重點投向生物醫藥產業的投資基金簽約,總計基金規模41億元。
創新引領、平臺賦能、政策支持、生態構建……下一個三十年,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將穿云破海、踏浪伶仃,朝著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生物醫藥與健康成果轉化基地、研發制造基地、國際合作創新區的目標邁進。
(撰文 楊慧榮 林艷青 蔣西明)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