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第10萬輛小鵬P7在小鵬汽車肇慶工廠下線;寧德時代肇慶基地計劃今年6月投產——2022年,兩大鏈主企業繼續引領肇慶新能源汽車產業加速跑。
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汽車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全國多地紛紛出臺發展規劃,完善產業配套,制定產量、保有量等目標,力求到2025年實現產業發展新突破。
業內觀察人士表示,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已“破局起勢”的肇慶,需要大力補齊新基建生態、科技研發上的短板,才能完成廣東省賦予的目標,在激烈的新能源汽車“賽道”上脫穎而出,贏得城市發展先機。
破局起勢
產值較2020年增長48.12%
小鵬P7成為首款產量突破10萬輛的純電新勢力車型,這是小鵬汽車落地肇慶后取得的又一成績。在2021年,小鵬汽車全年總交付量達到98155輛,為2020年的3.6倍,位居造車新勢力第一,年產值突破200億元。
隨著小鵬汽車二期項目簽約上馬、產能提高,2022年小鵬汽車肇慶基地整車設計年產能將從10萬輛提高到20萬輛,新增投產G3i、P5車型,年產值超300億元。
緊隨小鵬汽車而來的寧德時代計劃今年6月建成投產預計全年實現電池產能15GWh,實現產值150億元;未來規劃產能25Gwh,達產后年產值約200億元。
目前,肇慶已形成以小鵬汽車、寧德時代為龍頭,以理士電源、鴻圖科技、合普動力、嘉利車燈等一批細分領域領軍企業為重點配套的產業集群,產業發展進入了快車道。
針對小鵬汽車、寧德時代兩個重量級項目并存并增資擴產的實際,肇慶提出2023年晉級廣東千億新能源產業俱樂部成員,2025年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產值達到2000億元。
一方面,肇慶圍繞鏈主企業開展產業鏈招商,引進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配套項目,推動宏旺金屬、福田化學等傳統制造業企業向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轉型。另一方面,在肇慶高新區規劃建設大旺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城,制定“萬畝千億”總體目標,促進配套產業項目集聚。
基于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不斷發展的態勢,2021年,科技部將大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納入創新型產業集群,工信部將肇慶高新區認定為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創新園區,廣東省將肇慶高新區認定為特色產業園。
在龍頭項目的帶動下,肇慶有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正迎來從量變積累到質變跳躍的突破點。
2021年,肇慶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企業72家,較2020年底增加了7家,實現工業總產值443.1億元,較2020年全年增長48.12%;占全市規上企業工業總產值的10.5%,較2020年底增長1.2個百分點;增速同比增長48.12%,比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速高18.6個百分點;帶動全市工業總產值突破4200億元。
賽龍奪錦
多地制定2025年產業目標
在國家積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奮發前行的不只是肇慶,全國各地紛紛參與其中。
2021年新能源汽車產值突破1600億元、產量達到63萬輛的上海目前已形成自主品牌、外資獨資品牌、中外合資品牌齊頭并進的新能源車發展格局。上海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量超過120萬輛,產值突破3500億元。
今年2月,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項目和長春比亞迪動力電池工廠項目相繼啟動,今年吉林著力推進390個工業項目,支持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打造現代新型汽車和零部件產業集群和完整生態。
未來,北京將對北汽新能源、理想汽車、小米汽車等新能源汽車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加快建設大興新能源汽車科技產業園、昌平新能源汽車設計制造基地,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累計保有量力爭達到200萬輛,汽車電動化率由目前的6%提升至30%。
此外,江蘇計劃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50萬輛。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以上;浙江計劃在2025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力爭達到60萬輛,規上工業產值力爭達到1500億元。
作為全國汽車第一大省的廣東,自然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上不甘人后。《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將汽車、新能源列入“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廣州、深圳、珠海、佛山、肇慶、東莞、惠州、湛江、茂名、汕尾、云浮等市為依托發展新能源汽車。
筆者通過天眼查查詢發現,2021年,全國經營范圍與新能源汽車相關的企業有17.3萬家,其中廣東省以6.3萬家相關企業遙遙領先,占總數13.34%。細分到城市,深圳、廣州分別以2.4萬家、1.8萬家排全國第一、第二。
近日出臺的《廣州市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創新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產能超200萬輛,進入全國城市前三名,保有量提升至80萬輛、占汽車保有量比重超20%。深圳提出,“十四五”期間,全市新增注冊汽車(不包含置換更新)中,新能源汽車比重達到60%左右,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100萬輛。
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相關的項目頻頻出現在2022年廣東省重點項目清單上——深汕比亞迪汽車工業園達產后預計年產值超過1000億元;惠州億緯鋰能、欣旺達等新能源項目投資超35億元;中創新航計劃在江門打造動力電池及儲能系統基地;格力新能源與智能裝備研發生產基地落戶珠海……
與此同時,佛山以氫能源為突破口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著力打造超5000億的汽車與新能源產業集群;東莞圍繞華為公司解決智能汽車卡脖子問題,構建自動駕駛汽車生態。
爭先競位
肇慶搶占未來產業發展戰略制高點
經過對比可以發現,肇慶是廣東乃至全國為數不多同時擁有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和儲能電池項目的城市,可以實現“兩條腿”跑步前進。
2021年南都智能汽車產業生態研究課題組發布了《廣東智能汽車產業吸引力報告(2021)》(以下簡稱《報告》),推出“廣東智能汽車產業城市熱力圖”,肇慶成為最大的“黑馬”,和廣州、深圳兩個一線城市共同位列熱力值第一梯隊,成為廣東智能汽車產業發展沖勁最強城市。
盡管《報告》把肇慶和廣州、深圳一并放在第一梯隊,但同時明確提出,對比廣州、深圳,肇慶在汽車絕對產值上還有差距,在產業基礎、產業鏈生態等方面還有巨大提升空間,需要補齊新基建生態、科技研發上的短板,進一步優化產業區域布局。
根據《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未來肇慶要在汽車零部件方面加快發展電池、電控、電機、輪胎、底盤、傳感器、照明系統等汽車配套產業,同時依托大旺產業園和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科技產業園等載體,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制造。
此外,作為全省的試點城市之一,肇慶要規劃建設智能網聯汽車封閉測試區以及若干半開放、全開放測試區測試場,加快推進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
面向“十四五”,《肇慶市推動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明確,將實行新能源整車“立柱”、汽車核心零部件強鏈、汽車電子延鏈、汽車輕量化“減重”、充電設施賦能、汽車后市場品質、產業強核、產業優化布局等八大工程,到2025年肇慶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要具備整車同步開發能力,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40%。
整車制造上,肇慶依托小鵬汽車,發展智能網聯電動汽車,攻克車載環境感知控制、車輛智能控制與集成等核心技術。汽車核心零部件強鏈工程則圍繞動力電池、電驅動系統、電控系統做文章,依托寧德時代、理士電源發展動力電池;依托合普動力研發永磁同步電機和輪轂電機。
肇慶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2025年2000億元產值中,新能源汽車整車領域要實現產值400億元,汽車核心零部件領域要實現產值1500億元,汽車電子領域要實現產值50億元,汽車輕量化領域要實現產值50億元。
按照計劃,肇慶小鵬智能網聯科技產業園可年產新能源汽車20萬輛,未來年產值超300億元;而寧德時代肇慶項目規劃產能25Gwh,達產后預計實現年產值約200億元。單單這兩家龍頭企業,未來就能貢獻超500億元產值。
更多的發展潛力要通過企業培育來進行挖掘。2025年前,肇慶將繼續引進8—10家整車制造、汽車核心零部件、汽車電子、充電設施等領域國內外行業百強企業;引進培育產值百億元企業2家以上,十億元企業20家,億元企業50家,力爭這一領域單項冠軍企業、“小巨人”企業、“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達到10家;新增省級以上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15個,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0家。
肇慶市相關負責人表示,智能網聯汽車是未來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未來肇慶將加快延伸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全力打造汽車電子產業新高地、智能網聯人才洼地,構建整車、智能網聯部件、系統軟件領域市場主體深度合作的產業生態。
廣東部分城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
廣州
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產能超200萬輛,進入全國城市前三名;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過50%,保有量提升至80萬輛、占汽車保有量比重超20%。
深圳
“十四五”期間,全市新增注冊汽車(不包含置換更新)中,新能源汽車比重達到60%左右。至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100萬輛左右,累計建成公共和專用網絡快速充電樁4.3萬個左右,基礎網絡慢速充電樁79萬個左右。
佛山
以氫能源為突破口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打造超5000億元的汽車與新能源產業集群。
肇慶
2023年晉級廣東千億新能源產業俱樂部成員;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要具備整車同步開發能力,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40%,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產值達到2000億元。
(記者 劉亮 通訊員 盧杭華)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