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廣東公布2024年經濟數據。
看總量,2024年廣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1633.81億元,率先成為全國首個14萬億省份,已連續36年居全國首位。
看增速,全年GDP同比增長3.5%,比前三季度回升0.1個百分點。單從增速來看,當前廣東經濟回升向好的確面臨一些困難與挑戰。
不過,在這兩個大的指標背后,一組數據的“一升一降”,更加值得關注:2024年,廣東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8.2%,而工業投資增長6.7%,占全部投資比重37.2%,創2007年以來新高。
這“一升一降”間,藏著讀懂廣東經濟的關鍵密碼!
工業投資創下兩個“新高”
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的同時,工業投資占比卻創下新高。這一組對比背后,信息量很大。
透過“降”的一面,我們可以更好理解為什么過去一年,廣東的經濟增速不及預期。
當前,全國樓市仍處在深度調整期,樓市震蕩的直接結果是商品房銷售面積和房地產開發投資雙雙下降,房企信心不足、不敢輕易“拿地”,又導致土地市場遇冷,并影響地方財政。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房地產占廣東經濟比重較高,且產業結構與房地產關聯緊密,受樓市下行的影響比其他經濟大省也就更為直接。以經濟大市佛山為例,其傳統支柱產業包括建材陶瓷、家電家具等,也會因房地產市場的萎縮受到明顯沖擊。
當然,雖然房地產市場仍在調整,但相關指標降幅已經有所收窄:2024年全年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降幅比2024年前三季度收窄5.6個百分點,降幅連續9個月收窄;到位資金降幅連續6個月收窄。這表明一攬子增量政策對推動房地產止跌回穩起到了積極作用。
而透過“升”的一面,我們可以看到,廣東盡管面臨嚴峻挑戰和重重困難,但并沒有自亂陣腳,反而順勢而為,主動加速調整產業結構。
過去一年,廣東工業投資增長6.7%,超1.5萬億元的規模創下歷史新高;工業投資占全部投資比重比2023年提高了3.9個百分點,達到37.2%,創2007年以來新高。
2024年,廣東的工業、基礎設施和房地產開發投資占投資比重分別為37.2%、29.4%、26.4%,工業投資成為占比最大的部分。
回看2018年,廣東房地產開發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占比一度達到40.9%,在2019年和2020年房地產開發投資還分別同比增長了10.0%和9.2%。直至2023年,工業投資的占比才終于超過房地產投資。
從去年的兩個“新高”和投資占比的變化不難看出,廣東堅持以實體經濟為本、堅持制造業當家的戰略已經初見成效,實體經濟的支撐得到了進一步增強。
在各地拼實體經濟、拼工業的當下,這是廣東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邁出的關鍵一步。
廣東工業經濟企穩的底氣
廣東的工業投資是如何一步步超越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把工業投資及相關指標“打開”來看,我們可以收獲更大信息量。
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廣東制造業投資增長7.4%。新動能投資規模不斷擴大,高技術制造業、先進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8.7%、10.0%。
這組數據說明,近幾年來,在“制造業當家”的帶動下,大量的資金開始從房地產等領域撤出,投入到制造業尤其是高技術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業。
電子信息產業是廣東的傳統支柱產業之一。過去一年,龍頭企業華為的表現極為亮眼,第四季度華為手機重奪國內市場份額第一。與這一產業密切相關的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4.3%,增速達到了兩位數的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正在全省各地掀起一股設備更新熱潮。
過去一年,廣東設備更新投資增長18.5%,拉動全部投資增長2.1個百分點。其中工業設備更新投資增長17.9%,增速創9年來新高。去年前11月,東莞、中山、珠海等地市的工業技改投資均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大量“真金白銀”投入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也側面體現出,盡管頂著困難和挑戰,廣東的企業家們依然對未來發展信心堅定,他們增加在制造領域的投資,這正是他們對廣東經濟投下的信任票。這也是廣東經濟將繼續企穩的底氣。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初步摸查的數據顯示,全省14個重點行業設備更新需求總量近30萬臺(套);20個領域近500家重點裝備制造企業可以對數控機床、機器人等進行有效供給;工業領域貸款需求項目超過800個,貸款需求資金額超1000億元。
今年,廣東還將安排32億元,綜合運用各類技改支持政策,實施工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的四大重點行動,以“更新”促“煥新”,讓“制造”變“智造”。
投資結構優化背后的廣東向“新”力
經濟數據是表象,更重要的是透過表象看本質。工業投資的增長和投資結構的優化,不約而同指向一組關鍵詞——新質生產力和現代化產業體系。
不久前公布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鞏固提升制造業當家優勢、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廣東的工業經濟向來是個“大塊頭”,工業規模約占全國1/8,全省規上工業企業數達到7.39萬家,居全國第一。與此同時,廣東現有的8個萬億級支柱產業中就有食品、紡織等傳統產業。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并不意味著全盤淘汰傳統產業,而是要通過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推動工業企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從而實現“老樹發新芽”,培育新質生產力。
此前,廣東印發了關于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的意見,支持企業開展新一輪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投資,每年推動9000家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這一系列舉措的成效體現在經濟數據上,就表現為工業投資和技改投資的增長。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超1.5萬億元“大手筆”的工業投資,成效正逐漸顯現。
過去一年,廣東新動能產業增勢良好,新質生產力活力迸發。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6.6%、10.2%,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高2.4個、6.0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分別達57.1%和32.0%。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智能手機、集成電路、光電子器件等高技術產品產量,均實現了兩位數的快速增長,產量均居全國前列。
新的一年,動力與壓力同在,機遇與挑戰并存。不久前,廣東省兩會上公布了今年的發展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
錨定發展目標,廣東拼工業“向新”,定能激發更大發展潛力。
(記者 黃敘浩 黃應來)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