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肇慶在科技創新領域不斷發力,動作頻頻。
11月4日,深圳技術研究院到金利鎮對接裝備制造業企業;10月30日—31日,肇慶新區舉辦了“肇港新型工業化技術與資助政策宣講會”,加強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與肇慶企業之間的相互了解與業務對接,推動香港技術成果在肇慶市轉移轉化。更早些時候,肇慶市與深圳市、東莞市分別對接了裝備制造業和五金產業的發展。
科技創新是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上的重要一步、關鍵一招,尤其是對于肇慶加速建設具有競爭力的粵港澳大灣區西部制造新城這一目標上,全方位各領域地提升肇慶的“科技含量”,重要性不言而喻。
當前,肇慶市正著力推動科技創新不斷取得新進展、新突破,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在肇慶落地、應用,讓科技創新成為肇慶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大灣區西部的科技創新之城,正在冉冉升起。
引進來,走出去
科技發展不能“閉門造車”,交流往往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高要區金利鎮,素有“中國小五金”之鄉的美譽,“好五金,金利造”揚名在外。10月24日—25日,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調研組一行來到金利高新區開展五金產業轉型升級調研。
調研期間,調研組先后深入廣東金利祥興五金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廣東鴻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新永昌五金科技有限公司、肇慶市新甘安五金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廣東維他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金利五金智造小鎮、國家建筑五金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金利辦事處等載體平臺,現場進行了科學指導和發展建議。
此次調研,專家學者對金利高新區的五金產業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也為后續與肇慶的合作打下了基礎。
在肇慶市科技創新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橋頭堡”——肇慶新區,科技交流同樣是常態。
10月30日,肇慶市科技局聯同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和肇慶市大灣區辦,在肇慶新區·粵港澳大灣區西部商務中心組織舉辦肇港新型工業化技術與資助政策宣講會,加強肇港科技合作,讓肇企更加深入地了解香港的科技資助政策和先進技術成果。
活動中,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展示了香港通過技術驅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并介紹了多個由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協助成功轉型升級的企業案例;香港工業人工智能及機器人研發中心團隊成員現場分享了新型工業化的人工智能技術,引起了肇慶企業代表們濃厚的興趣。
這場交流有跡可循。9月,肇慶市委主要領導曾率肇慶經貿交流代表團赴香港,成功舉辦“遇見肇慶—香港產業合作推介會”,促成了肇慶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的“牽手”,為未來肇港兩地企業在技術研發、項目合作、市場開拓等方面開展更加廣泛深入的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一直以來,肇慶市對外的科技交流活動步履不停。例如今年肇慶聯合廣州、佛山舉辦廣佛肇科技產業融合交流會暨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實地組織企業對接小鵬汽車和一汽大眾等企業;組織開展肇慶市電子信息行業企業產學研合作對接交流會,為電子信息行業產業搭建了平臺和橋梁……科技領域的“引進來,走出去”在肇慶只會更加頻繁。
在2023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上,來自肇慶的廣東風華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與的《精密表面組裝關鍵技術及成套裝備研發與應用》項目獲得2023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武漢大學(肇慶)資源與環境技術研究院牽頭實施的《固體廢物污染控制與高值化利用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2023年度廣東省科技成果推廣獎。兩項大獎,讓“肇慶科技”為人所關注。
科創實力穩步提升
科技創新從來不是廣州、深圳等大灣區強市的“專屬”。在肇慶,科技創新同樣大有可為,大有前景。
今年以來,肇慶的科技成果不斷迸發:肇慶高新區小鵬汽車MONA車型項目完成產線升級改造并投產,金利高新區首次獲得“金利造”五金品牌國家商標注冊,首次有五金企業成為國家五金行業標準起草單位……
肇慶能夠成為科技創新的“搖籃”“溫床”,得益于肇慶市對于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對于最重要的科技創新主體——企業的長期培育以及對于打造一流科創環境的不斷努力。
今年以來,肇慶市在培育科創主體、建設創新平臺載體、優化創新創業環境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今年,肇慶市審核推薦了469家企業完成高企申報,聚焦高新技術產業開展科技招商,整體搬遷引進高新企業6家。持續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引導小微企業規范研發管理,積極參與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完成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1014家。發揮標桿企業示范帶動效應,遴選肇慶市“科創50強”企業,營造企業科技創新氛圍。舉辦“走進標桿”企業家交流活動,組織15家企業走進深圳華為,推動風華高科、動力金屬、鴻特精密等企業開展數字化、智能化改造。
在創新平臺載體建設上,肇慶市進一步健全“國家—省—市”實驗室體系,西江實驗室穩妥推進減員增效和規范管理,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能力提升至152項。同時,修訂印發《肇慶市重點實驗室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和加強市重點實驗室的建設、運行與管理。肇慶市省級以上創新平臺再添新員,新增省級以上創新平臺17家。
當前,肇慶市的創新創業環境正在持續優化。今年以來,肇慶市推動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落實投貸聯動機制,為企業授信84億元,放貸超過35億元,與人民銀行合作創新推出“技術合同貸”融資模式,發放全省首筆“技術合同貸”200萬元,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在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培育上,肇慶通過優化實施“西江人才計劃”,引育第六批西江創新創業團隊與領軍人才項目共23個。
在各類措施的“保駕護航”下,肇慶市的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水平得到穩步提升。除了獲得兩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之外,德慶縣瑞晶電子創新“交鑰匙”工程技術研究合作模式,聯合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基于“材料—器件—器件封裝”開展攻關。在科技成果轉化上,肇慶市組織開展廣佛肇科技產業融合交流會暨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等對接會和培訓班等8場,促進“科研供給”和“企業需求”精準對接,技術合同成交額達5.8億元。
“修煉內功”“引入活水”兩手抓
科技創新,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和關鍵支撐,也是肇慶市走好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的“必答題”。肇慶市正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加快打造創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當然,應當正視的是,目前肇慶市在科技創新上,既要“增量”,更要“提質”;既要“修煉”科技創新的“內功”,還要積極為城市引入科技創新的“活水”。
當前,肇慶市正進一步完善科技招商的政策研究、招商策劃、項目對接、服務保障各環節工作機制,提升科技招商引資(智)工作的質效。同時,肇慶市聚焦小切口,推進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啟動《肇慶市科技創新指導類項目管理工作規程》修訂工作,通過對項目管理系統調整,賦予項目單位更大的自主決策權,進一步鼓勵和調動有條件的企業、學校、科研機構等開展多樣化、符合行業特點以及高風險、高價值的科技創新。
在此基礎上,肇慶市還將推動建立健全全市科技招商工作機制,聚焦科技企業、創新平臺、團隊人才等加大招引力度。著力引進建立一批重點產業領域應用孵化和實驗平臺,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集聚承載和孵化轉化能力;瞄準北京、長三角、廣州、深圳等創新資源密集區域,依托大學科技園等孵化載體和萬洋、中安等工業平臺,推動技術成果和項目的引進、落地孵化;引進與產業集群相適應的創新創業團隊和人才,構建“研發在外地、轉化在肇慶”的柔性引智模式。
肇慶市有關負責人表示,肇慶市將通過提升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質量、推動高新園區提質建設、構建完善創新平臺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進科技賦能“百千萬工程”、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等方面入手,推動肇慶市科技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以科技創新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更好推動肇慶加快崛起為珠三角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
(記者 盧逸軒 通訊員 廖通)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