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未來產業有序布局,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主體城市之一,近年來,肇慶也著力做厚做實制造業家底,現代產業集群加快強鏈蓄勢,加快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新興產業勢頭蓬勃
上周末,肇慶市招商考察團赴廣西柳州開展招商考察活動,并舉辦產業對接交流會。活動中,肇慶考察團拜會上汽通用五菱等企業,多家肇慶汽配企業因其技術優勢獲得關注。近年來,肇慶企業“跟跑”新能源汽車產業,與龍頭企業密切配合,實現了技術水平的躍升。在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背景下,這些企業或將迎來更廣闊的舞臺。
這是觀察肇慶新質生產力的一個窗口。過去一年,肇慶新興產業不僅加快集聚,而且呈現高質量發展的勢頭。從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看,肇慶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規上企業增加到92家,實現產值818億元、增長4.8%。“鏈主”小鵬汽車穩定發展,相繼與大眾汽車、滴滴達成戰略合作,新車型項目簽約落地肇慶,小鵬智能智造研究院投入使用。本地配套企業不僅服務小鵬汽車,還利用區位優勢加強與廣汽集團、比亞迪等整車企業的合作,做大蛋糕。
肇慶新型儲能產業也捷報頻傳:2023年產值484億元、實現兩年倍增,還被廣東省列為珠江口西岸儲能產業集聚重點城市;與寧德時代全面深化合作,計劃投資28億元的瑞慶時代鋰離子電池生產項目二階段工程動工建設;璞泰來、金晟等企業加快產能提升;協鑫、國瑞協創、臺鈴等補鏈強鏈延鏈項目落戶建設。
此外,肇慶電子信息產業也邁向高端化發展,德慶冠旭電子一期投產、二期動工,風華高科被列為省戰略性產業集群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風華高科實現了從消費級、工業級到車規級的產品迭代,新一代的高可靠性電容已應用在5G基站、高端通訊和新能源汽車中。
傳統產業煥發新姿
在新興產業活力四射的同時,肇慶的傳統產業也在加快轉型升級,其中金屬加工業年產值增長4%,規模突破1200億。這成績既有近年來新項目落地的貢獻——如金田銅業制造業項目實現產值160億元,也有本地項目的自我更新——如金利高新區2023年榮獲“中國五金智造產業創新基地”稱號,產業走向集群化、多元化,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不斷拓展增值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數字化是促進我市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有力推手,在傳統產業中,鴻圖科技的智能化生產運營管理系統、肇慶南玻的建筑玻璃智能化工廠等互聯網標桿示范項目不斷涌現,不少中小企業也競相“上云上平臺”,積極擁抱工業互聯網,向數字化要效率、降成本、提質量、增效益。位于肇慶高新區的福田化工就利用互聯網工業平臺,對生產流程進行數字化改革,項目實施后產線調整時間降低70%、生產效率提升20%、經濟效益明顯提升。
在“新舊并舉”的帶動下,2023年,肇慶工業投資增長20.2%,連續三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工業用電量、工業稅收分別增長9%、47.7%,入選賽迪顧問先進制造業研究中心發布的2023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同時,肇慶產業鏈持續延伸,全市引進制造業項目計劃投資額突破千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29個、增長3倍,高新技術企業及專精特新企業占比超過四成。
科技創新凝聚新動力
不僅蛋糕做大了,質量也在提升。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手段,2023年,肇慶在這方面交出了一張漂亮的答卷:全市高新技術企業1520家,規上工業高新技術企業809家,新認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家,新增省級以上創新平臺18家,廣東鴻圖獲批壓鑄行業首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分布全市各地的國家、省、市實驗室錨定“兩新一電”產業,推動產品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全市發明專利授權量增長16.2%。
去年,我市強化實施2023年度科創行動,肇慶職教城(肇慶學院新校區)一期項目開工,將加快推動肇慶高(新)—鼎(湖)—端(州)科教走廊構建成型,建立高水平產業科技創新平臺體系。
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肇慶市委、肇慶市人民政府關于新時期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西部制造新城的實施方案》,提出通過“塑體系、筑平臺、引項目、育企業、抓創新、促轉型、強縣域、優環境”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基本思路,明確到2027年和2035年的目標任務。
在產業鏈方面,我市大力開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攜手行動”,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在質量方面,我市開展“肇慶制造”質量提升行動,全面提升工業產品質量水平;在科創方面,我市精準對接廣深港、廣珠澳創新走廊資源,通過深化港澳在科研成果轉化、特色產業領域方面的合作,積極打通深度參與大灣區建設的科創通道;在轉型方面,我市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制造業全行業全鏈條普及應用。
市工信局主要負責人表示,我市在建設好“主導+特色”產業體系的同時,將前瞻謀劃氫能、低空經濟、北斗應用、人工智能、智能裝備等未來產業,打造更具競爭力的“主導+特色”產業體系,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壯大產業規模,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記者 陳潔)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