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肇慶,在900多年前得此名,意為“開始吉慶”。這里山清水秀,文韻深厚,物華天寶。
今日肇慶,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夜晚,從太空視角俯瞰環珠江口,燈火璀璨下有著忙碌的勞作,熱烈的生活。屬于肇慶的城市光芒,越發溫暖,也越發閃耀。
奮進在充滿光榮與夢想的新征程,肇慶抓住新能源汽車和新型儲能產業的風口,努力搶時間、趕進度,不斷縮小與“標兵”城市的距離,“電力”越來越足。
如今,除了七星巖、鼎湖山、包公祠,肇慶有了“帶電”的新特產——電車和電池。
“舒適圈”之問
七星巖湖山一體、波光巖影,鼎湖山峰巒競秀、古木參天;以星湖風景區為中心,沿西江、綏江溯江而上,盤龍峽、“天下第一石”、千層峰、廣寧竹海大觀、燕巖等景點次第展開,千里旅游走廊令人向往。
好風景、慢時光,就生活體驗而言,肇慶是得天獨厚的“舒適圈”。
這里有綠色。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西部生態屏障,肇慶森林面積105萬公頃、覆蓋率達71%,均為大灣區城市之最。
這里有文化。曾是西江流域政治中心和軍事重鎮,也是嶺南土著文化和廣府文化的發祥地、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物產豐饒,被譽為“中國硯都”。
這里有空間。土地面積占大灣區總面積近26%,土地開發強度僅6.5%,可釋放土地達1700多平方公里。
然而,從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來看,肇慶又必須跳出“舒適圈”。
“戴著珠三角的帽子,穿著粵東西北的褲子”。網友的說法,雖有些犀利,也出于一片苦心:肇慶經濟總量低于3000億元,被形容為珠三角“老九”、大灣區“老幺”,相比大灣區其他城市仍有差距,甚至落后于非珠地區的一些城市。
從內部結構觀察,肇慶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這里有3個區、4個縣、1個縣級市和2個功能區,是典型的“半珠半山”“半城半鄉”,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1%,占全市七成面積、近一半人口的西北板塊四縣經濟總量僅占全市三成。
從時間軸回溯,肇慶過去交通不便利,沒能卡住承接先發城市資源溢出的生態位;土地雖多,熟地較少,發展活力沒能完全釋放;早期城區小,城市人口少,區域規劃發展相對滯后;曾錯過工業發展機遇,大規模產業集群較少,難以支撐城市能級。
近年來,肇慶發展迅猛,但要從根本上扭轉經濟規模不大、結構不優、實力不強的局面,仍需要時間攻堅克難,換個角度看,這也意味著大有可為。
必須做強產業,做大經濟!肇慶要在追趕發展中提升實力,在協調發展中補齊短板,才能在珠三角核心區和粵港澳大灣區中更好地證明自己。
“觸電”之后
發展的十字路口,肇慶堅定不移“向東看、向東趕”,敏銳地抓住了產業風口,將“砝碼”壓在了“電”上。綠美肇慶與“綠電”產業,一拍即合。
2016年起,肇慶將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全市“首位產業”來抓。
2017年,造車新勢力代表小鵬汽車落戶,肇慶實現了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企業“零的突破”。2021年,肇慶引進動力電池銷量世界第一的寧德時代,其肇慶基地在第二年投產,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鋰電池制造基地。
這兩大龍頭企業產值占到肇慶對應產業產值的大半壁江山,也為當地對外招商、補鏈強鏈提供了靚麗名片。過去3年,肇慶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相繼突破300億元、400億元和700億元大關,新型儲能產業已形成儲能電池、電池材料、電池裝備、電池回收等產業鏈條。
同時擁有整車制造和動力電池生產基地的城市,在國內是少有的,肇慶因此被視作廣深之外的廣東新能源汽車“第三極”。
城市充上了新“電”,產業“燃”起了動能。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由衷點贊:“肇慶不僅速度快,而且質量搞得很好。”
如今,新能源產業正迎來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刻。
放眼中國,從2012年至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年均復合增速達到87.2%,產銷量連續8年居全球首位。今年7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第2000萬輛下線,在產業化、市場化的基礎上,邁入規模化、全球化的新階段。
立足廣東,肇慶在新能源汽車和新型儲能產業的地位日益凸顯,被列入全省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集群主體城市、配套城市,還被定位為珠江口西岸儲能電池產業集聚區、鋰電隔膜生產制造基地。
機遇總是與挑戰并存。“兩新”產業齊頭并進,也處于擴量提質的承壓階段:有龍頭但缺骨干,肇慶目前只有小鵬汽車、寧德時代兩大龍頭企業,腰部企業也不多;有發展但不夠快,小鵬汽車銷量仍有空間,寧德時代肇慶基地產能也未完全釋放;有規模但缺配套,新能源汽車產業本地配套率不高,汽車生產、組裝、設備制造等環節處于初級階段,缺少科研院所與平臺機構的創新支撐。
如果說,“觸電”是肇慶的明智選擇,那么,“觸電”后如何保持電力穩定,就要考驗肇慶的眼界、智慧和韌勁了。
如何“續航”?
如今在肇慶,幾乎人人說起“帶電”的大企業,都會馬上“來電”。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根本要靠實體經濟,關鍵要落在產業上,重中之重要看“主導+特色”產業發展如何。
新能源汽車和新型儲能等產業的“電量”夠不夠、后勁足不足,將直接影響全局,關系到肇慶能否走得又穩又快。
如何避免“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肇慶聚焦“大產業、大平臺、大企業、大項目、大環境”,不斷夯基壘臺,為產業“充電”,為城市“續航”。
打好持續“充電”的底子。肇慶擁有近百家規上汽車零部件企業,囊括了電池、電機、電控、底盤、中控、照明等關鍵零部件。除小鵬汽車外,肇慶還擁有國內目前唯一一家電動車主要組件全部自主研發及生產的高科技企業——瑪西爾電動車,以及專注專用車輛研發、制造的寶龍汽車、精益汽車。寧德時代、理士國際、璞泰來則聚焦動力電池和汽車蓄電池生產;合普動力、愛龍威機電、實力連桿生產驅動電機,鴻圖科技、鴻特精密、鴻泰科技、動力金屬產品涵蓋各類汽車電機殼、副車架等鋁合金精密壓鑄件;亞太新材料、東洋鋁業專注汽車用新材料,嘉利車燈生產車燈……這是肇慶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基石與底座,也是肇慶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的持續動能。
打磨持續“充電”的鏈條。肇慶主動對接省20個戰略產業集群,推動新能源整車、汽車核心零部件、汽車電子、汽車輕量化、充電設施、汽車后市場等六大領域發展,讓各種生產要素實現隔墻供應,配套就在“家門口”。在新型儲能領域,肇慶被不少企業視為布局大灣區的理想之城,當地正在大力推進廣寧浪江、封開讜山、德慶石曹等一批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擴大傳統儲能應用優勢。“十四五”時期,肇慶謀劃投資1000億元建設164個綠色能源項目。
打造持續“充電”的平臺。全面落實制造業當家“十項行動”,以廣東省(肇慶)大型產業集聚區為重要載體,依托肇慶大旺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城和肇慶(高要)汽車零部件產業園等主陣地,聚力打造立足珠三角、面向全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整合上下游產業資源,形成供需“上下游”鏈條關系,帶動配套產業全面發展,加快構建“龍頭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生態”的產業發展格局。
今年5月25日,肇慶舉行新能源汽車產業招商大會,面向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企業發出誠摯邀請;6月26日,近千名行業領軍人物、專家學者齊聚理士國際2023年全球合作伙伴大會,助力肇慶在新型儲能賽道上搶先機、贏未來。7月12日,廣東省新能源汽車產業計量技術委員會成立并落戶肇慶,將服務全省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和質量提升。
面對每位前來考察的客商,肇慶高新區招商人員都會指著小鵬汽車、寧德時代附近的空地介紹:“我們已經預留了上百畝平整的土地,歡迎產業項目的到來。”
堅定的目標,讓奮斗者的期盼更熱切,工作更緊迫——今年,肇慶將奮力晉級廣東千億新能源產業俱樂部;2025年,其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將沖刺2000億元。
肇慶已經電力滿格,在高質量發展賽道上風馳電掣,篤行致遠!
【撰文】話題研究員 吳帆 劉亮 曹斯 胡良光 陳明詩
【海報】彭曉
【視頻】實習生 賀大瑀
【運營】麥小華 蒲思伊 辜繼漫
【本期統籌】胡良光 馬喜生
【本期策劃】曹斯 林煥輝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