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粵港澳三地共同公布110項“灣區標準”,以粵港澳三地高共性、易融合的重點民生領域為切入點,涵蓋食品、粵菜、中醫藥、交通、養老、物流等25個領域。當前,肇慶正積極對接各項“灣區標準”,搶抓發展新風口。
助“肇慶標準”成為大灣區標準
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安。110項“灣區標準”中的《養老機構認知癥老年人生活照顧指南》提供了養老機構認知癥老年人生活照顧的指導,給出了總則、人員、飲食照料等方面的相關信息,指南中的聲明使用單位包括肇慶伸手助人護老頤養院有限公司(港資興辦)、肇慶市福壽居養老服務有限公司(港資興辦)。
近年來,肇慶持續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基本構建起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的多元養老服務體系。肇慶已印發實施《肇慶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將系統推進養老服務向兜底性、普惠性、多樣化發展,到2025年,基本建成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基本構建城鄉覆蓋、功能完善、服務多元、監管到位的全方位“大養老”服務發展格局,逐步形成兜底供養有保障、普惠養老能滿足、高端市場可選擇的多層次養老服務有效供給機制。
民以食為天。大灣區居民熟悉的絲苗米、廣式月餅、杏仁餅、鮮(凍)清遠麻雞、花生油等產品,以及糧食加工品、蔬菜、畜禽肉等安全基礎要求、大米品質感官評價等均在清單內,且聲明使用單位都包含肇慶全發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或肇慶市食品檢驗所。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要“高水平打造肇慶(懷集)綠色農副產品集散基地”。這一期望與要求是對大灣區農副產品高質量供給需求的現實回應。3年多來,在肇慶市和懷集縣以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懷集綠色農副產品集散基地實力顯著增強,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國家和省試點基本完成,初步構建起“一中心多節點”產業閉環,集散基地進入發展深水區。
肇慶全發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就在懷集縣內,綠色農副產品檢測中心、大西南農產品進出口服務平臺相繼投入使用,每天有約30噸蔬菜通過該平臺運達大灣區城市,助力肇慶懷集打造成為大灣區的“信譽農場”,讓“肇慶標準”成為大灣區標準。
推動粵菜規模化品牌化國際化
粵菜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之一,“粵菜師傅”工程是全省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粵菜菜品標準編制指南》列入110項灣區標準,為粵菜標準化建設提供了頂層設計和科學規劃。
廣東省實施“粵菜師傅”工程四年來,“肇慶名廚”行動也向縱深開展,印發實施了名廚名菜名店提升行動實施方案,推動構建具有肇慶地方特色的“粵菜師傅”標準體系,完善升級廣寧縣“粵菜師傅”鄉村精品旅游線路和“粵菜師傅—星湖半島”美食帶一體化項目。
以“中國廚師之鄉”廣寧縣為例,該縣已構建“粵菜師傅·西江名廚”人才培育體系,累計開展粵菜師傅培訓7600人次以上,帶動10000多人就業創業。目前廣寧籍廚師有5.5萬人,占全縣戶籍人口的9.33%。
《粵菜菜品標準編制指南》定下了標準,肇慶粵菜師傅可根據其對本土特色菜肴的挖掘、創新和研發,促進當地就業或出外創業發展致富,助推鄉村振興,推動肇慶粵菜行業發展規模化、品牌化、國際化。
此外,110項“灣區標準”中的《嶺南地區慢性腎臟病中醫健康膳食指南》,全面闡述慢性腎臟病患者膳食營養管理要點,規定各種嶺南特色的飲食攝入規范,使醫護人員在指導該地區慢性腎臟病預防及康復治療時有章可循。
指南中提到不少藥食同源藥材的建議,而肇慶正是重要的南藥產區,發展潛力明顯。以高要區為代表,該區資源稟賦優越,種植南藥品種豐富,擁有“高要巴戟天”“高要肉桂”“肇慶廣藿香”等南藥品牌。
近年來,高要大力推動南藥產業標準化生產,南藥產業發展迅速。如今,當地南藥種植面積達57.73萬畝、產量15萬噸。其中肉桂種植面積53.5萬畝,年出口量約占全國出口總量的5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肉桂之鄉”。在高要南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內,當地南藥總產值達10.52億元,產業集中度達61.5%。借助資源稟賦,高要江北片區5鎮成功申報省級農業科技園區。
(記者 施亮)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